看台人语颜同林重大题材影视文艺开始与结尾
红军长征题材的影视剧,是全国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大本营,时至今日,已有不少积累。年8月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首次开播的同类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却后来居上,成为一部收视率高、社会影响大、文艺水平高的热播剧。对于这部有标志性意义的史诗性大剧,能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大片和全国观众见面,这既是新时代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回顾历史以史为鉴的需要。
如何开始:新时代长征题材的新考验
《伟大的转折》是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由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担任总制片人和编剧,总导演是国内实力派名导李伟。这是一部多方合作的红色题材的集体之作,也是一部关于贵州本土题材,并动用了大量本土力量拍摄而成的精品之作。8月26日晚8点过后黄金时刻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首次开播,首播当日播出第一集、第二集。和广大观众期待已久一样,笔者仔细看完两集之后,就发现《伟大的转折》开头很讲究艺术性,吸引力强,从开始的艺术这一角度阐释显得很有必要。
在观影之前,笔者已从不同渠道了解了此剧的概况。此剧讲述的革命历史时段为年底到年之间,中共中央率领的中央红军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从江西、湖南开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为避敌包围和保存实力,经湖南转而征战贵州,在贵州这片中国革命的福地,逐渐消除了中共中央党内和军队中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在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换来革命事业的伟大转折。中央红军在贵州这片土地上,取得了革命事业的新突破,在战略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从而从失败中重新站了起来。贵州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从文艺着眼则俨然是一个红色文化的富矿,《伟大的转折》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切。
作为多重含义的“伟大的转折”,如何开头呢?显然全剧的切入点是虚写了湘江战役的悲惨场面,在士气低落、彷徨徘徊的湖南通道这一特定时空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重新思考革命的前途与道路。当时在损失超一半战力的情况下,到底是去湘西与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汇合,还是改变既定计划,不受共产国际、三人团的错误指挥,便是电视剧开端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在这严峻的现实面前,曾经被压制的毛泽东等人,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这一局面。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一朴素真理的形象说明。在军事上没有权威话语权的毛泽东,开始通过和中共党内“四老”的沟通,通过和周恩来、朱德以及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沟通,初步有效地阻止了李德、博古等中央领导人的错误指挥,无疑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湖南通道,“通”往何处去,“道”在哪里,象征的含义也是一目了然。经过毛泽东等人力争,打了败仗、损失惨重的中央红军经过短暂休整,没有固执地去硬碰硬,而是避实就虚从黎平、锦屏兵分两路进军贵州。进军贵州之后气象已不同以前。这一转战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足够让人惊心动魄:一方面,国共两党两军对垒已久,执政的蒋介石反动集团已携湘江战役之威,正在加紧布防,不惜调遣数倍的重兵前追后堵,妄图置中央红军于绝地而加以全歼;另一方面,在经过重大失败后,李德、博古等中共中央核心层依然执迷不误,仍要机械、固执地去执行湘西会师的老计划。可以说,敌我双方各方面的博弈早已是拉锯战,中国革命的前途与命运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此时此刻到何处去?不只是几个人在思考,而是在红军队伍中广大指挥员、士兵中蔓延。正在是这一背景下,毛泽东的谋略、才干,开始通过抗争、通过召开党内与军内会议的讨论,有了改变的气象,尽管还不彻底,并且危机四伏。转战贵州境内的黎平,红军在黎平得到休整、补充,终于可以喘一口气。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是伟大转折的前夜,尽管处于黑夜的黎明之前,但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伟大的转折》第一集、第二集在人物的画廊上,基本上摆出了各自的阵营:一是中央的领导、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一一出场,一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军政大员也有名有姓出现了。他们在屏幕画面上以职务、身份出现,人物达数十人。这些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举足轻重,其言行举止都活在历史细节中。譬如国民党蒋介石阵营,川黔粤军阀头面人物,都很吻合其身份。又譬如,一些并不重要的人物也有介绍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比如红军的卫生院长傅连暲,比如会电报维修的侦察局副局长钱壮飞,出现其名字也意味着他们会在以后的各集播映中还会出现,有他们的戏份,有他们的故事,尽管他们以前曾被遮蔽过。大量有名或无名,而且长眠于贵州这片红色沃土的红军先烈,其英勇事迹必定得到传诵,其革命精神必将永存。《伟大的转折》的开端,还暗示了党和红军在贵州创建革命根据地、就近开展革命的可能。自进军黎平之后,贵州各族群众支持红军,拥护红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场面,久违地出现了。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红军致胜的一个法宝,又有了用武之地。这一开端之后,我们不难想象电视剧会在这一方面有更多的情节、画面和细节。参军、带路、筹粮、救护伤病员,诸如此类,则是这一议题之上的应有之义。至于在电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贵州城镇地名、建筑、山川,以及相关重要的战略要点,也会随着贵州的风土民情一起出现在荧屏之上,这将是让外界更多地了解贵州的另一个开始吧。
从编剧、导演的革命历史史实与风格来看,以前只是重视遵义会议等历史节点的倾向将得到有力扭转。相关的会议像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一样,后来的猴场会议、苟坝会议等诸多会议场景,以及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历史事件,估计都将大放异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集体,以及像彭德怀、林彪、耿飙等一大批军事指挥员也将有更多的戏份。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不断改正错误,努力寻找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努力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进程上显然是付出了代价,交过了不菲的学费。李德、博古等人作出重大决策的方式让人叹息,也让我们明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核心,最高决策方式是民主而科学的,结果是实是求是地立足于现实而作出的。新的领导集体,在面对中国革命的重大选择时,集思广益、讨论、商量,甚至是争执,也是不会缺少的。
如何结尾:《伟大的转折》留下新的思考
总共38集电视连续剧《伟大的转折》自年8月26日在央视一套首播以来,到9月20日已全部播完。这部以反映贵州境内长征为主的红色题材热播剧虽然在不到一个月之内播完了,但一路追剧下来留在心中的长征故事与人物群像却久久在脑海中不断回放。作为一部精心制作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当下电视剧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据统计在收视率、影响面、教育意义等方面都比同类剧作高出一截。显而易见,这是颇不容易的骄人战绩。从全剧来看,《伟大的转折》思想内容上独出心裁,自始至终贯通了“大遵义会议”的创作理念,以军政会议、战争故事为主线,在战争场面与战后生活上张驰有度,人物鲜活而个性化,保证了整个电视剧的质量。在艺术上,此剧剧情不断起伏,结构悬念丛生,扣人心弦,精彩的看点不断涌现,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与《伟大的转折》开头艺术十分独特而新颖一样,电视剧的结尾也处理得十分突出。在开头与结尾上的巧妙构思,让此剧加分不少。《伟大的转折》从第34集开始,便有意预示朱毛率领的中央红军将从贵州进入云南,打开新的局面,甩开数十万前堵后追的敌人。随后几集,便是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占领战场主动权,率领中央红军借道北盘江从贵州进入云南境内,借机逼迫滇军回防,并在佯攻昆明的策略下,顺利来到金沙江南岸,为进入川西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红军兵分三路,分别占领金沙江边的龙街渡口、洪门渡口和皎平渡口。因受阻于船只缺乏,最后全部从皎平渡渡过金沙江,占领当时西康省的通安镇,剑指会理县城,建立稳固的桥头堡据点,为中央红军顺利挥师入川以及以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剧在途经通安,在会理城外以林彪给中央领导人洛甫的信为契机召开会理会议,结束整个电视剧,干脆利落,并有余音绕梁之效。站在结尾的艺术这一高度,全剧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在内容上全部贯通、有始有终,做到了有机统一。如果说《伟大的转折》在开头,面临五万多中央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通道会议起了缓冲、转兵的作用,那么会理会议将起到总结过去、统一思想、继续革命的作用。全剧贯通了“大遵义会议”的宗旨,在结尾部分因为林彪的信而展开,亦是对遵义会议进行总结、过渡和再集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据剧情发展,在林彪的信中有对遵义会议的部分否定与质疑,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的一些质疑和动摇,因此毛泽东在最后一集中长时段进行演讲和解说,便成为举重若轻的一次思想洗礼。毛泽东的演讲主旨有三:一是关于遵义会议后在军事斗争中走回头路、走弯路与险路,走弓背路的辩护;二是新三人团行不行,是否需要换将的问题;三是会理会议后怎么办,革命往哪里去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最为核心,毛泽东代表新三人团的演讲有理有据,给参会的中革军委领导们一种巨大的力量。其中对过去的总结,虽然也有土城之战、鲁班场之战的失利,有是否要打打鼓新场的争议,但全部说明了走过的回头路、弯路、险路、弓背路,都是避敌主力、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必经的过程,是逃出前堵后追的唯一正确道路。在我党和红军数次生死决择的关键时刻,两三万人的队伍到哪里去,如何保存革命的火种,前路何在,诸如此类,都是十分重大而需要正确决择的大事。历史证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把握了正确的航向,实现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再次鲜明而坚定地点明题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结尾的部分起到了复述、总结、提升的作用。此剧对相关军政会议的筹划、铺垫、召开十分在意,在遵义会议之前,比如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都有生动的表现;在遵义会议之后,也有苟坝会议、扎西会议、会理会议之类。至于战争,则有通道转兵、强渡乌江、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两进遵义等壮举。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较量中,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集体,充分发挥游击战、运动战的优势,调动数倍之囯民党中央军和云贵川军阀疲于奔命,最终摆脱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反复围剿,胜利地从金沙江渡江而去,到达川西新的敌后地区进行休整。中央红军在半年不到的时间内,在贵州境内为主,把革命的火种燃烧在黔山秀水之中,燃烧在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中。与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的惨状相比已重新脱胎换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已经成为一支打不垮、击不败的英雄队伍。抬头望见北斗星,革命需要主心骨,在不同阶段的红军长征历史上,确实是在贵州赢来了新的机遇和命运。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性的阶段,《伟大的转折》在结尾部分在起承转合的流变中,将“合”发挥到了极致,收束有力、及时。首先,在全剧中,第一军团的军团长林彪,对毛泽东等“新三人团”领导的战争有自己的看法,时不时对急行军、夜行军,走弓背路等颇有微词。在第35集中,他写给洛甫一信,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为最后会理会议的议题埋下了伏笔,但一直没有揭开这个悬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所写内容是否影响林彪在第一军团发挥军事长官的领导力,都不得而知。在此剧中,林彪的形象相对比较暗淡,对中革军委的命令、主张也有所怨言,由他作为异议者挑开了党内与军内一少部分人对遵义会议的评判,对毛泽东等人军事路线的评判。前面有伏笔,结尾部分在经过起、承、转之后,合起来进行处理,统一了思想,提高了政治意识和站位。其次,在全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凸现历史事件,其中心是历史人物。剧中人物除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央红军中主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博古、彭德怀、林彪等人形象丰满厚重之外,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如蒋介石、陈诚、薛岳、刘湘、王家烈、龙云等人物也表现十分生动,不呆板也不公式化。围绕国内战争这一母题,融入了两种对立的命运与前途,多线发展,多而不繁。在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中,结尾部分也作了及时的交代与说明。在第37集中,毛泽东等中革军委领导忧心离开贵州后,在贵州留下的革命种子如何保存等问题。在第38集也就是最后一集的开头,通过画面和文字的方式交代了黔北游击队李晓霞等人的处境与归宿,贵州省委工委林青等人牺牲的情况,以及贵州省委工委领导的地下党员牺牲70余人的惨烈情形,这些都交代清楚,反映了此剧不留尾巴的特点,在“合”上用心精细,没有留下遗憾!
第三、强化历史的真实与细节,配合了剧情的发展。红军长征在贵州,在影视剧中有较多作品进行了表现,可能也有类似的情节但并不确实。《伟大的转折》在历史真实、细节上考虑充足,能感动读者和观众。尽管此剧是战争剧,相关会议、生活场景是文戏,恢宏、惨烈的战争场面是武戏,两者相互配合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之间重要的搏弈场所,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未来与发展。比如,蒋介石一行抵达昆明督军,龙云夫妇与蒋介石夫妇见面的场面,龙云送薛福成的书给蒋介石,就颇有深意,与王家烈相比,龙云显然更高一筹,反映了他对云南这片土地的情感。在会理城外简陋的屋宇中召开的军政会议,中革军委成员对遵义会议的总结,会前会后都有大量的、扣人心魄的细节,比如会上人物的对话、斗争,比如博古发自内心、没有成见的发言,比如凯丰对遵义会议上保留意见的撤回,都是有血有肉的细节。这些历史真实的细节表现力强,能深入人心。
总而言之,《伟大的转折》电视剧在结尾部分,不断回溯,将全剧首尾贯通,在结构的“合”与“闭”上下功夫,做到自然收束、浑然一体,同时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将“转折”的过程、意义与当下价值做了引申、提升,成为有意味的结尾。
结语
讲述中国长征故事,塑造历史英雄人物,《伟大的转折》后来居上,成为红军长征题材影视剧的佼佼者。此剧开头简洁、以湘江战役背景切入,在通道会议上进行转变;结尾时又以大理会议作为“大遵义会议”的总结,显得高屋建瓴,要而不繁。《伟大的转折》担当中国革命“转折”的历史重任,伟大而曲折,令人热血沸腾,也让人远望凝思。中国革命的历史天空中,不只是忠实还原历史,不只是演绎故事,讲述情义,更重要的是凸现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凸现伟大的“大遵义会议”精神。历史远去,风云散尽,但往事仍然历历在目。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文/颜同林
文字编辑/邱奕
视觉实习编辑/杨简
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