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29消失的地平线与真假香格里拉

我相信

这里真的是

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

引子

松赞林寺有段很长的台阶,台阶终点摆着几只石碑,介绍藏文化的吉祥八宝。

一位年轻帅气的导游,看上去像是昨天在梅里雪山遇到的那位小导游的三表哥,他带着一群男女老少,在一只石牌子前面立定。

“跟着我读吉祥语!”一脸严肃的小导游通过扩音器大声道,“

#%……!”

#%……!”游客们满脸虔诚,如同幼儿园孩子跟着阿姨一样,认真整齐,好乖的模样。

“……%#!”导游皱皱眉,清清嗓子,用更大的声音又读了一遍。

导游虽然年轻,却像位严厉的教导主任,手里举着的话筒,仿佛可以随时随地砸向不听话的队员。

“……%#!”游客们表情一紧,跟着提高声音,朗声齐颂。

在一旁的我吓得赶紧离开。没跟着读,表情也不虔诚,万一挨顿揍可划不来。

01金沙江“第一湾”

昨日入住飞来寺镇。傍晚前,整日笼罩在梅里雪山上的白云揭开了一幕,我们得以目睹卡瓦格博峰的风采。

晨起,指望拍摄日出的人们都失望了。梅里雪山诸峰都隐没在浓浓的云雾中,我们等了一个多小时,依然如初。

那就只有走了,向着下一站——香格里拉。

顺着滇藏线一路南行,沿途的山更青,树更密,却没有太多值得观赏的景色。山势较为平缓,无岩石峭壁,山体都被绿色严严实实地裹着。只有一种色彩必然带来单调乏味的感受。

回眺过来的路,却等不到远处白马雪山云开雾散,只见那险峻的山峰偶露出峥嵘的一角。白马雪山,是滇藏线上另一处有名的景观。

滇藏线上的白马雪山

接着,一路飞降,到了金沙江第一湾。

这条河的源头,我们走青藏公路遇到过,那时候的它的名字还叫做沱沱河,是一片清澈平缓的浅浅的溪流。沱沱河流入青海,过了玉树就成了金沙江,然后它在西藏、四川之间冲过去,杀进了云南。在我们面前的金沙江更像是一条黄河,浑浊,湍急奔涌。之后它又绕回到四川,在宜宾被命名为长江。

如果从这里跳入水里顺着飘,我们也能回到九江,过路、过桥、汽油费能省下来不少,只是过三峡大坝船闸的费用可不低。于是,我们决定还是接着开车返程。

这里被称为金沙江第一湾。所谓第一湾,就是江水遇到高山后绕着走一大圈。为什么是第一?难道前面的江水走了上千公里,遇到那么多崇山峻岭就不打弯儿,直通通干过去不成?

远远望去,金沙江在高山之间绕行,或许第一湾的景色不错。

靠近后才知道,看第一湾要付出代价。

当地在国道旁建了观景台,用围墙将路旁几百米框死,你若不交钱进去,啥也看不到。想不到,这种荒郊僻野之处还能围起来收钱。我让相公开车倒回去几百米,爬到挺高的地方,也只能拍摄到金沙江一角。

若想看全景,要么交几十块钱,要么依靠攀岩的技术爬上旁边陡峭的山崖。我们不是猴子,又想省钱,就希望看门的能通融一下。队伍中的华哥和相公很相信自己的交际能力。

守着观景台的不是保安,而是警察,他的脸上明确地写着:“你们这帮穷鬼我见得多了,少跟我废,滚!”

脸上写这么多字也不容易。

这里当然不是什么第一湾,正好是国道与金沙江交汇,碰上了这么个形状不错的湾而已。号称第一,当然是为了圈钱时名号更响亮。

我就不明白,若是说你们做了不少投入,搞了建设开发,收门票也就罢了。这里是自然景观,把它用圈起来收钱,就因为建了个观景台?你若是有本事遮住天,是不是我看月亮也要交钱?

公路沿着金沙江盘旋而下,两岸的房屋渐渐稠密,黄色的江水更加肮脏,路旁到处是垃圾和尘土飞扬的砖瓦厂。虽然迪庆是藏区,这里看不到穿着传统服饰的藏民,一路过来也见到几座小寺庙,却也没看过僧人。

遇到个没有围墙和保安的金沙江第n湾,下车拍了几张,感觉不好,岸边太乱了。

接着在水边绕行,在山间盘旋。到了中午,我们进入一片低海拔的山谷,四下的景色也不一样了,预示着前面将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果然,谷底现出一座城镇,远远看过去,挺大挺乱的。走近它,更大更乱,满地尘土,房屋脏旧。这里,就是那美丽的香格里拉。

02哪里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原名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首府。

上世纪末,云南省政府经过缜密的研究考察,宣布那神秘的、令人向往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数年后,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升级为市。

据说,当年藏区有好几个地方争夺“香格里拉”这个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就给中甸搞到手。改名很好理解,旅游经济是哗啦哗啦作响的钞票,能挣钱干嘛不改。反正也没爹妈,怎么改自己的名字都不会有人抽你大嘴巴子。

我觉得九江市早就应改名了,看看人家黄山市。太多人不知道九江在哪里,但庐山却人人皆知,九江改名为庐山市一定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如果把我混饭吃的地方改名为“庐山市白鹿洞大学陶渊明媒体艺术专业”,招生一定会相当火爆。

修订版说明:本篇发表于年。一年后,九江市星子县合并庐山风景区,更名为庐山市。发生的这一切,是我不幸还是有幸言中?

凭什么中甸县可以被认证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臆造的乌托邦(不存在的地方),你怎么能够证明乌托邦存在?

更奇怪的是,香格里拉是小说中喇嘛寺的名字,寺庙所在地名为“蓝月亮谷”。将一座县城取名叫香格里拉,实在是不像。这就好比我建议九江市改名为庐山市,若是取名为东林寺市就太雷人了。

香格里拉街景

藏区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被考证为香格里拉或者蓝月亮谷。不在于它的神秘、幻想,而是《消失的地平线》的作者谢尔顿根本就不了解藏区,没有地理常识的他编造了这么个地方,完全经不起推敲。

我们来聊聊《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小说里出现了上海、重庆、稻城等中国地名,似乎显得作者很熟悉中国。

其实不然。举个例子:主人公康维失忆后从蓝月亮谷出走,出现在重庆,遇到他的牛津校友。这位校友是坐火车到重庆,准备再前往上海。在小说中,重庆到上海的行程约十六个小时。

《消失的地平线》出版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四川才通火车。即使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重庆坐火车到上海,十六个小时也没可能。

更加无法解释的是,主人公搭乘飞机从印度起飞,坠毁在喀喇昆仑山附近,也就是克什米尔或者西藏的阿里,中印、印巴冲突地区。显然,蓝月亮谷与中甸相距几千公里,中间隔着青藏高原。那个时代的飞机,没可能从印度跨越喜马拉雅山到达云南、四川。

显然,没来过中国的希尔顿就是在瞎编,我估计他仅看过中国地图,随便挑几个地名,依据几张欧美探险者的照片讲了这么个乌托邦故事。

考证一个不可能存在地方或许也很简单,反正不靠谱,只要挑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就行,别的桥段可以无视。就好比江西、湖南,甚至安徽一些地方,都声称自己拥有桃花源原产地证明,并严谨地考证出陶渊明何年来此。这不算本事,连云港还能证明它家是孙悟空的故乡呢。

为什么中甸可以改名为香格里拉,无须讨论。为什么会有人信才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99%以上相信香格里拉存在的人没读过《消失的地平线》。

而桃花源、花果山之类就不好哄人了,中学课本里有,稍有点脑子都不会相信它们真的会存在。

03独克宗古城

进入香格里拉,第一感受是这个城市不像传说那么美丽。入住之后,感受依然。只是与西藏相比,当地的房价和餐费低廉不少。

香格里拉街景

放好行囊,先去独克宗古城。

香格里拉市府所在地名为建塘镇,“建塘”是藏族人对中甸的称呼。独克宗古城是当年的镇中心。

独克宗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是多民族共融和交战的地方,据说独克宗曾经是中国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族民居群,老房子有上千栋。

用“曾经”这一词汇,是因为年1月的一场大火,古城被焚毁。来之前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事件,但还想幻想还能有些残留。去了后看到,处处残垣断壁,没剩下几间完整的房屋,我估计90%以上的古民居都没了,真可惜。

在仅剩的小半条老街上逛逛,路旁的店铺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经营客栈的、吃饭的与邂逅酒吧。

再仔细观察这几间旧民房,也都是修修补补、新旧杂陈,没太大文化价值。或许因为这是游客最密集的地方,商业气氛过于浓厚,也难以存留老旧的东西。

我觉得,古民居大多不适合商业服务。民宅必然设计成封闭形式,以安全、隐私为首要,不可能有宽敞的门面和采光良好的窗户。即使是早先的临街店铺,也全然不是现在的模样。因此,那种游人密集古镇,绝大多数的房屋都经过现代化改装,其实已不可能是原来的模样。

眼前的古城,被焚烧的痕迹已经不多,更像是在搞大规模拆迁活动,遍地砖瓦水泥,想必是要建设一座崭新的古城。

04松赞林寺

古城不值得逗留,我们只好去别的地方。

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是当地最著名的景区,也就是个湿地罢了。另一个松赞林寺,据称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普达措是5A级自然景区,或许还不错。“不错”只是针对于部分游客,如果走过西藏还想看这类景区,那只能是既有钱又有闲。

有钱有闲的相公也不想去普达措,我们三人就更没兴趣了。

至于松赞林寺,如果在西藏看过那么多寺庙后还想进去,那就不仅是有钱有闲,还可能有病。

我是那种没钱有病的,但因为病得不轻,仍然提出去看这喇嘛庙。那三位正常人表示支持,开车到了景区门口,挺客气地把我送出车门,之后绝尘而去,回宾馆睡觉。

绝尘是个很准确的描述,香格里拉的街道可不干净。

在景区门外看不到寺庙。大门距离松赞林寺有一两公里,必须转乘旅游区间车,折腾老半天才能到庙前。松赞林寺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有那么大的停车空间,又毫无驾驶风险,却强迫游客必须坐旅游区间车的景点。简单地说,这里搞区间车完全是莫名其妙。

这些年来,全国各地景区都在搞这个,据说是为了保障安全、绿色环保。应当说,张家界、黄山那种山路狭窄的地方还是有必要,但更多的地方只是让游客付出更多开支,花费更多时间。说白了,就是为了多赚一笔钱甚至几笔钱。

松赞林寺的区间车开通的时间并不长,前往寺庙的道路两旁还有很多低矮的民房,很多是为游人服务的小店铺,如今门窗紧闭,无人居住,墙上画着大大的“拆”字。

据介绍,松赞林寺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因为是仿造布达拉宫依山势而建。其实,藏区的很多寺庙都是依山而建,或者在山脚下、山腰间,更有不少在山顶上,比如布达拉宫。

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为了让信徒感到崇敬,宗教建筑必须高大雄伟,最好能依靠山势,使得信徒入寺庙之前必须仰望。雅典神庙是不是与布达拉宫一样?这是心理学伎俩。

其次,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的特点,寺庙既是一个地方的宗教中心,也是政治与军事中心,山上修建的寺庙,也是抵御外敌的城堡,与欧洲中世纪一样。当年的西藏,由于缺乏建筑材料,城镇没有城墙,只有堡垒般的寺庙。

松赞林寺是不是“小布达拉宫”?扯淡,外表全然不像,仅仅是建在山上罢了。同样坐北朝南,故宫是,农家小院也是,是不是我家院子也可称为“小故宫”?

松赞林寺旁,有个号称灵验无比的神湖,怎么都都像个池塘,水面上还浮着鸭子。更加令人惊诧的是,湖旁大大的牌子上写着:“拉姆央措湖”。

太奇葩了。要知道藏语的“措”就是“湖”,你可以称之为“拉姆央措”,也可以叫做“拉姆央湖”,但绝不能叫“拉姆央措湖”。猛然回忆起,在城里遇到一个路标,上面写着当地最著名的五A级景区的名字:“普达措湖”。

这里真的是藏区么?

踏入松赞林寺大门,看到那对汉地风格的石狮子,很是威武,却让我感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松赞林寺的历史可以清代初年算起,到现在也有三百多年了,怎么说也应该有些存留。然而现在的松赞林寺,除了少量僧舍,这些号称几百年的大殿,一个比一个新,一水儿的钢筋水泥、花岗岩、大理石,那可真是气势磅礴。

望着这建筑年份足有十几年的千年古寺(本地导游声称寺庙有上千年历史),大殿里色彩鲜艳的簇新壁画,光彩照人金光闪闪的佛像,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毋需研究这里的历史,在这个多民族彼此争战厮杀的要冲之地,寺庙必然被毁建数次。说历史,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至于这松赞林寺,我估计或者是由于以前的面积太小,不适合旅游业的需要,或者是破四旧前后被毁掉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当年,咱们号召着藏族青年造反,农奴翻身做主人,全藏区的寺庙,剩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残存的几座,佛堂也被改造成公社仓库。拉萨大昭寺的命运就是如此。

如今看到的寺庙,九成九都是新建的。别去追究历史了,没必要的。

其实,对于松赞林寺的新旧我并不太在意。是新是旧,或许都能找到值得体味的地方。

一级级爬上阶梯,在歇脚的地方有一排石刻的藏传八宝解说牌,写挺明白的。在旅游更发达的地方,为游客着想的方面也更多。相较而言,西藏的寺庙这方面做得就很差。

我举起相机拍摄。一位汉人男子,游客模样,神秘兮兮地靠过来,油腻腻的就像是当年在天桥上卖某类光碟的家伙。

我琢磨着在庙里卖光碟似乎也不太合适。

没想到这位却告诉我,不能这么拍摄,因为导游说了,吉祥八宝一排,必须从左到右观瞻(或者从右到左?记不得了),我却从中间开始看,不吉详。

我顿时脑子有点短路,不知道说什么好。

接着,就遇到了本文引言中描述的那个场景。

松赞林寺内的僧人并不多,很多佛殿正在装修、建设,寺内立着高高的吊塔。走入一间佛堂,匠人在散发着松木香气的地板上刷漆。

在相对还算是老旧的释迦牟尼殿,我终于看到有两位僧人在认真诵经。墙上绘有大幅壁画,是释迦牟尼出家到圆寂的佛经故事。走这一趟,我已经能看懂不少了。寺庙新也有新的好处,壁画看得清楚,大昭寺那种老寺庙,历史的确更悠久,但油烟已经将壁画熏成模糊一片。

松赞林寺给我的感觉可以总结为一个字:空。

下午四点多进去,我在松赞林寺游览了一个多小时,除却寺内的僧人,我只见到有几个穿藏服的女子在寺庙门口卖油炸食品。除此之外,没遇到一位本地香客,只有成群结队的汉人游客。这里没有长磕跪拜的,没有转经的人。寺庙里,导游的便携式扩音器的声响此起彼伏。

或许,松赞林寺也不仅仅是为游客建设的。毕竟,庙里还有不少僧人。

离开松赞林寺,我选了一条小路下山。一路上遇到年轻的僧人在劳作。转出一条胡同,看到一颗果树长出青涩的果子,远处是吉祥的法轮。走到半山腰的僧舍,看到销售圣物的僧人正在清点今天的收入。

到了寺门口回望,见一位匠人正骑在新建僧舍墙头上抹水泥。挺好的画面,只是工匠的衣服颜色深了些。

等了半天,没找到感觉,那就走吧。

尾声

关于在寺庙中能否进行拍摄,之前曾经做过说明,本篇不赘述。

在松赞林寺一间挺冷清的佛殿中徜徉,我发现了一幅有趣的壁画,就举起相机准备记录。

“你在照相!”旁边突然有人尖声叫道。

是位十一二岁的汉族男孩,显然也是游客,也不知道他爹妈去哪儿了,也不知道他为何在我身边冒出来。

“怎么了?”我皱眉道。

“这里不让照相!”男孩充满正义感地瞪着我。

“管得着么?”我懒得理他,又举起相机。

“不许照相!”男孩更加愤怒,“我要告你!我要告你!!你在照相!!!”

我无奈地望着跑开的男孩,他因为过于激动甚至带着哭腔,还没有变声的尖锐的童声在空荡荡的佛殿中回荡。

我想起昨日在梅里雪山前和刚才在台阶上遇到的几位傲娇的导游,还有那些跟随着他们的的怯生生的游客。

我相信,这里真的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就如那部小说所描写的那样,一个个都像是被洗了脑,真是病得不轻。

修订版后记

年我再走藏区,才知道到汉语的“寺”在藏语中作“林”,比如昌都市的强巴林也可以写作强巴寺(见《问道·27强巴林的众生相》)。因此,香格里拉这座寺庙的的名字,或者是“松赞林”(藏语习惯),或者是“松赞寺”(汉语习惯),而不应该是松赞林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4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