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物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考古中国

四川青神县四亩田宋代墓地发掘简报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青神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摘要:年11—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青神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对青神县四亩田宋代墓地进行了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此次发掘共清理6座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的砖室墓、石室墓,出土一批较为丰富的随葬品,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钱等器类。该墓地可能存在3组夫妻合葬墓,石室墓与成都平原的砖室墓、川南地区的仿木构石室墓都有一定关联,瓷器为该县坛罐窑的产品,一些随葬品可能是茶酒具,或许是茶酒丧祭在墓葬中的体现,对于开展四川地区宋代墓葬考古学、陶瓷考古学、丧葬习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青神县;宋代;砖室墓;石室墓;茶酒具

重庆市九龙坡区斑竹林南宋墓地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摘要:斑竹林墓地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西站村12社,地处磨滩河左岸山坡上。年7月,为配合轨道交通5号线建设工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石室墓6座,其中单室墓和双室墓各3座,出土有瓷碗、灯盏、瓷盏、瓷壶、瓷碟、瓷盘等遗物。6座墓葬的形制结构、石刻内容和雕刻风格等反映了渝西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共性特征,墓葬出土器物为厘定川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年代学、类型学提供了新的材料。此次发掘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丧葬习俗、雕刻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九龙坡区;斑竹林墓地;石室墓;南宋

●探索与研究

西昌礼州遗存的反思

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以礼州遗址土坑墓为代表的礼州遗存,盛行于以安宁河为中心的川西南地区,文化面貌独特,具有鲜明的区域与时代特征,流行时代为距今~年。礼州遗存代表了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晚期文化独特的丧葬习俗,是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中“皈家堡类型”北上扩散的产物。对其文化面貌与时代特征的再讨论,为进一步认识安宁河流域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丧葬传统和文化渊源提供了契机,也丰富了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便于从长时段视域观察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的底层同质性与延续性特质,从而为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圈文化风格趋同性的形成提供了墓葬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礼州遗存;大厂遗址;皈家堡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局势变迁

李贝贝(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摘要: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王九年”,是指周幽王在位的前九年,此间诸侯开始不朝于周。幽王九年,周与申、缯等国发生战争,后者联合西戎进行反击,周幽王败逃,晋文侯趁镐京空虚之机拥立宜臼于此。幽王于在位第十一年兵败,被杀于骊山之下,宜臼正式即位,并于次年开始东迁。从宜臼与幽王反目开始,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政治立场的抉择,最后以平王集团的胜利告终,东周初年的形势也因此奠定。在平王继位与东迁相关史事上,《系年》中的记述虽与诸多文献看似不符,但它们往往只是记述角度不同,实际内容并非完全不可调和。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西周灭亡;平王;洛邑

墓葬所见玉皇庙文化的性别与社会

王含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摘要:为讨论玉皇庙文化墓葬所展现出的男女性别差异,依据军都山墓地发掘报告中墓主人性别年龄的鉴定结果,首先通过二项式检验方法,发现军都山墓地的男女性别比整体失衡;接着归纳玉皇庙文化墓葬中出现的“性别代码”,提出男性“性别代码”的指向性强于女性;最后从性别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玉皇庙文化社会分工、财富获取与分配以及社会构成等相关问题。玉皇庙文化社会两性成员之间泾渭分明,性别分工的不同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具有战士身份的男性支配力很强,女性的社会身份相较于男性则更为单调。此外,在强调性别差异和性别集团的同时,玉皇庙文化社会构成中血缘关系仍保持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键词:玉皇庙文化;晚期青铜时代;性别考古;社会构成

《故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霍府君墓志铭》考释

姚晨辰(苏州博物馆)

摘要:吴越国作为唐五代江浙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相关的史料并不丰富,志文记载可起到史料印证和补充作用。霍彦珣墓志是第一次出现“杭州八都”之曹信、曹圭父子记载的出土文献,明确了钱元瓘的庙号为“世宗”,“皇帝大行之后”等志文也展现了钱镠在吴越国民间至高无上、如同天子的地位。经过对吴越国屯田武官霍彦珣墓志铭的考释,明确了屯田武官所辖与职责,考证了“杭州八都”之临平曹氏在吴越国的重要政治地位。

关键词:吴越国;霍彦珣;墓志铭;临平曹氏

●大周原考古

陕西周公庙遗址08ⅢA2G2葬人现象探析

李楠何嘉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吴小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陕西周公庙遗址08ⅢA2G2是出土西周甲骨最丰富的单位,其内埋葬人骨15具,性质和身份较为特殊。从堆积状况、人骨本身及其与甲骨间的关系来看,G2的单位性质经历了从壕沟到灰沟的转变,沟内葬人生前的营养水平较好但健康状况很差,人骨与甲骨层位分布不相重合。因此,这些个体并非掩埋甲骨时祭祀所用人牲,而是被弃葬于灰沟的奴仆。他们生前服务于北部的大型宫殿建筑,因建筑失火等原因意外死亡,被排斥在家族墓地之外。西周时期周系贵族的奴仆来源多样,人身依附程度减轻,与晚商时期的奴仆制度有所不同。

关键词:周公庙遗址;西周时期;异类葬;奴仆

陕西周原云塘制骨作坊“居葬合一”论

蔡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种建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周原遗址云塘制骨作坊的居址与墓葬两类遗存共处一地,紧邻分布,有叠压打破关系;陶器分期表明,二者的年代均从西周早期延续到西周晚期,存在“相对共时”;制骨废料的出土状况可证明两者存在“绝对共时”;出土铜器族徽可证明两者为同一族群。因此,云塘制骨作坊应属“居葬合一”堆积形态。这一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周原遗址殷遗民手工业作坊与社会结构,对三代聚落形态和社会组织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云塘制骨作坊;居葬关系;相对共时;绝对共时

陕西周原云塘夯土建筑F10形制及所属院落形态辨析

韩蕙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要:对比周原云塘齐镇建筑群的F1组、F4组和F10组建筑遗存,可知F10组遗存应为一个院落,该院落与F1组、F4组院落形态相同。发掘所见F10及相关遗迹,应是F10组院落中的局部遗存,同于F1组院落的西侧局部。F10与F1组院落中的F2形制、性质相同,应是其所属院落中的厢房式建筑。F10形制与性质的辨析有益于对周原云塘夯土建筑性质、建筑群形态、建筑礼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周原遗址;云塘F10;建筑形制;院落形态

●三星堆考古新发现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五号坑出土金面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摘要: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五号坑出土1件金面具(K5:3),出土时变形严重。通过对其基体材质、埋藏环境、病害情况的分析,针对性地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并完成修复工作。修复后的金面具,残宽27.8、残高25.47厘米,净重克。其材质为金银合金,金含量在84.47%~85.33%之间,银含量为13.8%~14.25%。推测成形工艺是先加热金料,打成薄片状材料,经剪裁、脱錾,再以搂、墩等手法塑形。进行光洁处理后,用锤揲、錾刻等手法表现轮廓特征,完成制作。金面具应非单独使用,可能覆于铜头像或其他材质面具之上。五号坑出土的金面具是三星堆遗址迄今发现尺寸最大、形体最为厚重的金面具,为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其修复工作也为中国古代金器的复原、矫形提供了重要经验。

关键词: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五号坑;金面具

投稿邮箱:dzkaogu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7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