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李聚奎82岁生日,杨得志亲自上
年初,李聚奎调任红一师师长。
由于战争年代丢失了很多资料,使得红一师在后来讲述自己革命历程时,总是认为自己是在年抗战爆发这一年建军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 分区
一直到年,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邓华将军才专门找到驻扎在河北北部的红一师,告诉他们,红一师实际上是在年8月建军,那时邓华曾担任过红一师红三团政委,后来又担任了师政委。
李聚奎当红一师师长时,杨得志是他下属红一团的团长。一直后来到了陕北以后,杨得志才逐渐担任红一师副师长、红二师师长。
这样来看,李聚奎的资历确实要比杨得志老一些。
图
平江起义
事实上资料中也可以查得到,李聚奎早在 次国共合作期间就参加了革命,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工兵营担任士兵、班长。
后来这个工兵营又被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而当时彭德怀是湖南独立第五师 团团长。
虽然那时正值革命的低潮期,可李聚奎始终坚定一个信念。
年7月,李聚奎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在一次党小组会议上,李聚奎站起来义正言辞的表示:
“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党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也是在同一年,李聚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建立的红五军,一起上了井冈山,李聚奎也一同前往。
杨得志则是年参加湘南起义的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七师上的井冈山。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尽管有着先后的区别,但是两人差距并不大。
参加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作战时,李聚奎就先后担任过红三军红9师27团团长,红7师、红8师师长。
杨得志则是先后担任过红15军新编45师93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七师第20团团长。
图
红军时期的杨得志
年初李聚奎调任红一师师长时,杨得志已经担任了红一团团长。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期间,李聚奎、杨得志共同指挥参与了三甲嶂防御作战。
三甲嶂位于黎川与南丰的交界地区,是一座高约米的土石山,尽管山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却很重要,易守难攻。
年2月9日,国民党军为了进一步巩固占领区,集中了4个师的兵力(其中67师为预备队),向红军发动猛烈进攻,考虑到战局,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在苏家洲、窑下和炉坑、五通桥及樟坊、增坊构筑3道防御阵地,分别以一个团防守,主力集结于五通桥地区,准备突出敌人。
为了配合红九军团作战,李聚奎于2月9日接到命令,要求红一师赶在敌人前面,占据鸡公山地区较为突出的三甲嶂,红一师接到命令后,片刻也不敢停歇,与2月9日傍晚,先敌人一部抵达了三甲嶂。
李聚奎下令,杨得志率领红一团赶赴作战地区,不顾泥泞先行构筑防御工事。
2月10日,敌94师发动对红一团的进攻,杨得志沉着冷静,数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攻,李聚奎时刻关心三甲嶂红一团的情况,给予了红一团很大的支持。
敌94师失利以后,在14师、67师配合下,再次向三甲嶂发动猛攻,一直到2月10日傍晚,红一军团主力赶来以后敌94师这才撤离了。
图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要图
杨得志打出了赫赫名声,以一个团的兵力与敌3个师鏖战,战后杨得志受到总部表彰,被授予三等红星勋章。李聚奎也因这一战,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国民党军第14师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他也注意到了防守三甲嶂红一师的情况,心里对李聚奎不由得刮目相看。
这也是李聚奎、杨得志配合打得最出彩的一战。
强渡大渡河
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转入战略转移,李聚奎率领的红一师,则由后卫改为前锋,踏上了征程。
其中尤以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最为出名。
年5月上旬,红军巧渡金沙江后,沿着会理至西昌的道路继续北上,被汹涌澎湃的大渡河挡住了去路。
大渡河其实是岷江的一个支流,虽然仅仅只是支流,但他河宽有米,加上水流湍急,两岸山势很高,渡河非常困难。
更为关键的是,国民党军听闻红军行进至大渡河以后,调集重兵北上包抄过来,其中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蒋介石妄图将红军锁死在大渡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他们收缴了两岸所有的船只,不给红军留下一叶扁舟可以渡河
图
《强渡大渡河》
鉴于重重危险的情况,中革军委下令李聚奎,命令红一师迅速突破大渡河,红一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缺乏船只,红军在当时也并无专门的工兵可以架桥,况且在河的对岸还有川军部队在大渡河作战构筑的防御工事。
年5月24日,李聚奎率领的红一师急行军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对面就是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构筑的防御工事。
尽管红一师在占领安顺场时,曾找到了一条敌人遗弃的小船,但是面对宽阔的河面,对于数万大军来讲,这一条小船依然只是杯水车薪。即便如此,大渡河依然挡不住红军前进的脚步。
5月25日凌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一线阵地指挥作战,李聚奎下令给杨得志,杨得志又下令给一营营长孙继先,抽调一营17名勇士组成突击队,由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出发。”
在师长李聚奎一声令下,十七勇士乘坐一条小船,向对岸驶去,对岸的敌人看到了红军偷渡的小船,惊慌失措之余,立即向小船开火。
“打!”
与此同时,岸边的李聚奎也下令开火,为小船吸引敌人火力。
图
抗战时期的李聚奎(后排右一)
红一师炮手赵章成操作一门迫击炮在李聚奎的一声命令下,向对岸开火,要知道经历了湘江之战,红军的重火力武器已经十分缺少,就连这门迫击炮,也仅仅只有三发炮弹,炮架也没有,赵章成凭借经验,以手扶住炮身,依靠着经验,将三发炮击炮打向对面敌人的阵地。
“轰”
几声巨响,敌人构筑的碉堡被炸上了天。
这三声炮响,对于对岸的川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震慑,因为对岸的川军并不知道我军只有三发炮弹,还以为我军集中了炮兵发动进攻,一个个惊慌失措,为我军成功渡河奠定了基础。
李聚奎始终坚守在前沿阵地主要火力点,那时红一师集中了六挺重机枪也一起向对岸开火,看着河面上犹如在狂风暴雨中的一叶扁舟,李聚奎的心揪得紧紧的。
“轰!”
一发炮弹直接在小船旁边炸响,炸起的巨浪一下子将小船打到了水面下,好在渡船只是略微颤抖了一下,紧跟着又浮出了水面,让李聚奎揪着的心宽慰了不少。
小船距离对岸,也不过只剩下了五六米的距离。
十七勇士登岸后,犹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对面的敌人,很快就占领了前沿阵地。
整个战斗间隙,李聚奎一步没退,始终守在重火力点上,一直等到大部队开始过江,李聚奎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图
孙继先
尽管李聚奎作为红一师师长,在战斗指挥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过去的宣传中,却很少看到李聚奎的声音。
因为年代久远,甚至还有不少人混淆了,比如赵章成命名是在强渡大渡河是三发迫击炮命中对面敌人碉堡,但后来在传的过程中,却错记为夺取泸定桥时的战斗。
事实上,飞夺泸定桥是在强渡大渡河几天之后,而且参战的部队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
更为关键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时候,红一方面军实际上已经找不出一发炮弹。
回到红军强渡大渡河这件事上来,在过去的宣传中,许多人对于渡河的十七勇士印象很深刻,包括参与渡河的红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建国后授予中将军衔),突击队长熊尚林(牺牲在抗日战场上),包括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也曾对此事有过许多回忆。
图
李聚奎(右一)与陈再道、宋时轮合影
唯独参与指挥的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却始终没有提,不少人在李聚奎晚年时纷纷建议,请他撰文讲一讲强渡大渡河这一战,但李聚奎也只是笑一笑,并没有回答,一直到后来问的人多了,李聚奎才主动谈了一句:
“那场战斗,体现的是红军的战斗精神。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许多人的名字都会被遗忘,而红军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精神却必将流芳千古!”
晚了三年授予上将军衔
建国后,杨得志、李聚奎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不过奇怪的是,杨得志是年授予的,而李聚奎则是在年授予的。
翻看资料后你会发现,李聚奎之所以晚了三年授予军衔,是因为在年7月,李聚奎调到了石油工业部任职,石油工业部是新中国新建立了一个部门,事关工业生产的大计,尽管李聚奎之前从来没有负责过石油工业的工作,但他还是按照党中央的嘱咐,一头扎进了大西北的戈壁滩上。
相比于杨得志来看,李聚奎似乎有些名声不显。
主要是因为,杨得志后来始终在作战部队,而李聚奎在抗战以后,常年从事参谋长的工作。
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为了加强两军的交流,李聚奎被抽调到了红四方面军任职,先后担任过红31军、红九军参谋长。
中央军委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后,李聚奎又跟随红九军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
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后,李聚奎与大部队也失去了联系,孤身一个人走在祁连山中,但那时的李聚奎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返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
李聚奎与老乡们互换了衣服,把枪支拆散,并将自己获得了红星勋章掩埋起来,一路上靠着乞讨回到了延安,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李聚奎先后三次遇险,当满脸沧桑的李聚奎抵达陕北,出现在毛主席身边时,一向坚强的李聚奎也不由得欲哭无泪。
毛主席一边安慰,一边对他说:
“你是虽败犹荣!”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以后,李聚奎担任了八路军师旅参谋长,与陈赓一起搭班子,自此开始,李聚奎一生任职中,有大半以上是干参谋的工作。
年12月,为了支援东北建设,李聚奎率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前往,并于年初担任了西满军区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工作,“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中,李聚奎出色的能力甚至引起了东总的注意。
“西满军区在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那里挂了号。”
黄克诚也曾评价自己这位老同事:
“他是位老同志,指挥打仗很有一套,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图
李聚奎
年4月,李聚奎又担任了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负责西线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一起南下,如果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这百万多人每人每天一张嘴,伙食消耗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李聚奎组织后勤部门,为前线部队输送弹药粮饷,为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建国后,李聚奎在调任石油工业部之前,一直在后勤部门工作,先后担任并承担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的重任,并在后来抗美援朝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我军后勤补给尚未完全建立,李聚奎发明创造了炒面。
图
年7月李聚奎(右一)跟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谈判
当年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后,李聚奎一路乞讨回到了延安,他记得当时有老百姓曾给他提供过一种食物——炒面。这种食物易于保存,食用也很方便,非常符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环境。
通过不断的改良炒面的配比,李聚奎随后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按照70%小麦,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份配比炒面,炒熟以后在加入0.5%的食盐,可以充分有效的补充 战士在战场上盐分的摄入。
彭德怀与 总部领导干部,看了送来的样品后非常高兴,特别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
“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图
李聚奎将军回忆录
炒面成为 的特殊军粮以后,李聚奎经过初步的测算,认为 在前线每个月至少要消耗万斤的炒面,东北军区后勤部可以供应万斤,其余缺口,需要关内加以解决。
曾担任过 后方勤务司令员的洪学智,在谈到炒面的作用时,曾深情地说:
“如果没有炒面,就解决不了部队 限度的生活保障。”
年12月,李聚奎重新担任了后勤学院政委,为部队培养后勤方面的人才,因为在过去年代身体所受的床上,李聚奎的身体情况并不是很好,鉴于身体每况愈下,李聚奎于年主动申请退居二线,担任中央军委顾问。
尽管已经退居二线,但李聚奎却不愿意担任一个“不管不顾不问”的顾问,仍然牵挂着军队的建设。
年,中央军委授予李聚奎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虽然在战争年代,李聚奎与杨得志一起搭班子的时间有些短,但杨得志始终记得这位老首长的情分。
图
年李聚奎将军80岁时自勉
年,杨得志参加老战友聚会,得知李聚奎要来参加,杨得志不顾高龄亲自到门口迎接,周围随行人员几番劝说,都没能让他改变注意。
见到李聚奎的到来,杨得志赶紧上前,将老首长搀扶到座位上,两位老将军的情谊,让人不禁动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