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由云南大理迁徙而来的,
白族是我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份,其中以云南大理为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湖南省湘西地区的桑植县为我国白族第二大聚居区。桑植白族是在宋末元初时期因战乱原因由云南迁徙而来,自称“白子”“白尼”,其他民族兄弟则称其为“民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桑植一带的民族结构与族源归属进行实地调查考证,最终于年6月2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正式文件,认定桑植“民家人”为云南大理白族后裔。
以下便对桑植白族的族源与迁徙历程进行详细概述:桑植白族是宋末元初时期由云南大理迁徙而来的,其族源与云南大理白族一致,属氐羌系民族的一支。而追溯起他们的族源却是多元的,其一是世居于洱海地区的昆明人和洱海人;其二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僰人,属先秦时期南下氐羌族群中的一支。据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在公元八世纪时,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使当时南诏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深受大理白族的影响。之后的大理国时期,白族的统治地位便逐渐巩固与上升,最终形成由白族统治的大理国时代。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洱海人、昆明人为主体,融合了僰人、哀牢人甚至部分汉族就形成为早期的白族。因为历朝历代的战乱、通婚、土改等因素,人口流动较大,至今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也有一部分白族居民。尽管人们迁徙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却具有共同的族源、共同的称谓,即“民家人”“民家佬”等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了解到:湖南省白族的直接来源为宋末元初时期的“爨僰军”又称之为“寸白军”,目前在湖南省各州、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张家界市、怀化市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年,经联合调查组人员考察后发现桑植民家人在宗教信仰、民家腔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与云南大理白族趋于一致,因此确立桑植民家人来源于大理白族。于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年颁布了正式文件,确立了桑植民家人的白族身份,并成立芙蓉桥、麦地坪、马合口等7个白族乡,之后在年合并为5个白族乡。但由于桑植白族文化长期与云南白族文化的切断和隔绝,使桑植白族文化成为白族文化中特有的一个支系。据《王氏族谱》记载:“吾祖王氏系朋凯公之后,发迹桑植”。
我们得知“爨僰军”最有可能为桑植白族的直接来源,“爨僰军”在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指出它为地方镇戎军队的一种,属“乡兵”一类,由云南土著居民爨人与白人构成,其地位略低于其他兵种但都属于国家军队,隶属于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下,经常随军出征。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末元初期间,忽必烈与大将军兀良台率军渡过了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后,忽必烈回了上都(今河北承德),而大将军兀良台则留下来镇守云南。在年的时候忽必烈欲统一中国,准备攻下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杭州),命令无良合率兵在鄂州(今武汉)会和,无良合便招募了两万“爨僰军”前往鄂州,经过一年多的浴血奋战,终于与忽必烈会合成功。
不久后蒙哥汗战死,忽必烈便回去继承蒙古大汗位。后因内部矛盾兀良台失势,于年兀良台遣散“爨僰军”,一部分“爨僰军”历经周折回到云南,一部分则流落至湖南、湖北等地,这些“爨僰军”的后裔便成为今天桑植白族的主体。白族先祖在迁至桑植后对此地进行开拓并与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同胞交流、通婚等,使原有的白族文化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其风俗习惯、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保留。
而现在流传在桑植白族中的传统体育项目仗鼓舞、九子鞭等在其他地区的白族文化中是极为少见的。从桑植白族的族源与迁徙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桑植白族与云南大理白族是同根同源的,因为战争的原因人们被迫远离故乡,迁徙至湖南、湖北等地从戎征战,最后定居在当地。
此后便与当地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其他民族同胞共同生存、守望相助、繁衍至今,他们在保留白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今天有别于大理白族、湖北白族的桑植白族特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