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边银角到攀西聚宝盆川滇明珠
70年栉风沐雨,70年开拓奋进。一次次凤凰涅槃,一次次破茧成蝶。会东从大凉山的“金角银边”,华丽转身为大西南的“川滇明珠”。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同年7月1日,会东县正式建县。70年来,会东县始终在有中国特色、凉山特点、会东实际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民生大改善、文化大繁荣、生态大和谐、城乡大变样的历史性成就,在雄奇的云贵高原上创造了从“金边银角”到“攀西聚宝盆、川滇明珠”的发展奇迹,奏响了70年一路凯歌的会东乐章。
会东县城夜景。肖顺畅摄
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
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
为什么会东被称为川滇明珠,因为巴蜀文化和朱提文化在此交融,蕴藉了“川滇融会、博纳西东”的独特气质。据《会东县志》记载,“年,析会理县东部部分地区(五、六、九、十区和十一区的法塘乡)和云南省巧家县金沙江以西部分地区(淌塘等7个乡),建立会东县,县人民政府驻鲹鱼坝。”从此,汉、彝、傈僳、布依等14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彻底摆脱千百年的奴隶制度的统治,各族人民共同在党的领导下携手共建会东。
建县前,会东农业生产落后,山地基本上处于广种薄收,河谷平坝耕作粗放,收成甚微。工业仅有土法织布、篾帽编织、铁木农具等小手工业生产和土法炼铁。全县交通闭塞、道路崎岖,运输全靠人背马驮。据统计,年工农业总产值(按年不变价格计算)仅万元,人均元。粮食总产量万斤,甘蔗万斤,烟叶14.2万斤,牲畜总头数13.31万头,总人口16.68万人,人均生产粮食余斤。基本为单一脆弱的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各项事业一片空白,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电站,基础设施条件极差。
年,会东第一所初级中学在顺城街开建……
年,会嘎公路建成通车,全长30公里……
年,会东糖厂建立……
年,会东被列为“全国半细羊毛羊生产基地”……
年,会东丝厂建成投产
……
年,会东优质烤烟成为全省之首……
年,启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年,会东中学建成 开办首届农民艺术节……
年,首家垃圾处理厂建成
……
乌东德电站。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会东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年,会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亿元,同比增长11%,经济总量位列全州第一方阵;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7亿元,连续5年保持全州第二;实现县本级固定资产投资58.02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23亿元,同比增长12.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元,分别增长8.36%、10.18%;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5.1∶28.9∶36.0。
从建县之初的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万元到年迈入百亿级,年达.37亿元,是年的倍;年,全县财政收入54.6万元,年全县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7亿元,是年的倍。
会东建县以来的7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7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7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70年。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70年来,会东县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绿色农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5.89亿元。
工业快速发展稳住经济盘。70年来,会东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发展转变为加快构建“4+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农特产品加工、建筑建材和信息化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09亿元。
服务业迅速成长层次提升。70年来,会东县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长足进步,并形成以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老君峰景区,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姜州花湖、野租彝寨风情度假区等,通过举办金沙江文化旅游节、黑山羊黑松露美食节等高质量节庆活动扩大会东旅游影响力。累计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个体)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5户,蓝光等房地产面积达余万平方米,泰丰明珠、骏越酒店等建成使用,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39亿元。
丰收在望。黄剑摄
从盏盏油灯到万家灯火
能源发展让日子更红火
“从没想过现在这么方便,娃娃们在家用手机就可以网上交电费。”民主村的张大爷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等时期,参加过公社,当过生产大队队长,作为一位老党员,他经常给小辈们讲述会东以前的故事,从三年艰苦时期到新世纪的幸福生活,他都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从点不起煤油灯到万家灯火,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力在会东从无到富有的记忆。
年,穿城而过的鲹鱼河上,第一座装机48千瓦的木制水轮机建成,被称为三家村电站,12月的一天,第一盏电灯照亮了整个会东城市的夜晚,从此,会东人告别了夜晚照明靠煤油灯的历史,也终结了会东无电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垭口电站建成投产;70年代初期,全县农村掀起了办小型电站的热潮。80年代,会东在建设国营骨干电站的同时还完成了淌塘、红岩、热水、花山等乡镇骨干电站的新建与扩改建;年2月,会东地方电网与国家电网的联网运行,结束了会东电网孤立运行的历史,会东也与水电这一生态能源结下了缘分。
得益于电网改造这一惠民工程的建设,更是让会东的千家万户从原来的简易日光灯照明,到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为平常物件;从分摊电费,到每户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电表;从电力供应短缺、错峰使用到电力设施改造后用电畅通无阻。会东供用电服务频频升级,为群众生活增添更多舒适感。“以前时不时就停电,屋头大电器稍微多用一会儿就要跳闸,现在好了,经过电网改造后,电压也稳定了,一人一户交电费也方便。”张大爷打心眼里对用电的方便感到高兴,“几十年来,会东建设越来越好,供用电服务越来越方便,生活也越过越好,将来一定会更好。”
大崇迁建集镇移民新家园。肖顺畅摄
便捷的用电离不开电力的支持,会东地处川滇交界,境内沟谷林立,条大小河流滋养着这片土地,尤其是金沙江流经会东河段多年平均流量立方米每秒,河段落差米,水能资源丰沛。在这片水能滋养的土地上,还有乌东德和白鹤滩(主要库区在会东)两座世界级水电站毅然崛起,承担起国家“西电东送”的战略任务。
年12月16日,在高山峡谷的金沙江畔,乌东德水电站正式核准开工。这个超级工程创造了世界最薄米级特高拱坝等8项“世界第一”,创下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15项“全球首次”。年6月29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年6月16日上午11时,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成功并入南方电网,正式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于年主体工程正式开工,作为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巨型水电站,这一重大工程创造了六项世界第一。年6月21日上午8时58分,由哈电集团生产的白鹤滩右岸电站14号机组顺利与电网实现同期并网。6月28日,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当白鹤滩1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时,一天的发电量可供我国1亿人一天的生活用电。
大水电的进驻,小水电已经变得不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随着全省不断推进对小水电的整治加速,年,三家村水电站被清理出局,它见证了会东从自制木质水轮机发电到世界级水电站,再到风能、光伏、垃圾焚烧发电的清洁能源综合开发与利用。送电的通道,由木杆支撑的高压线路,到由钢筋水泥浇铸的10千伏线路、35千伏线路,到由上百米高的铁塔举起的特高压线路。里程,也由最初的两公里,发展至贯穿中国东西公里“西电东送”的伟大工程。
从油灯盏盏到万家灯火,从小水电站到全球第二大水电站,会东人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对电的探索,也从最初对光明的求索发展到参与国家清洁能源布局,以及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卓越的贡献。
会东姜州花湖。肖顺畅摄
会东县70年经济社会发展纪实(下)
到年,会东计划投资亿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个棚户区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房地产、餐饮、酒店、物流、文化休闲等城市新业态,新增市民休闲游憩空间约34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及景观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将拓展到12.6平方公里,城市承载配套服务能力提升至15万人以上。
按照“对外通畅、内通达、水陆联运、出川入滇、通江达海”的交通一体化目标,会东将构建以“一机一铁三高多出口、城乡多网加水运”为基本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对外交通能力,建设南向开放综合交通枢纽。
会东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川滇明珠”,深化川滇两省环金沙江六县(区)协同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指日可待。
鲁南山上的“奥索布迪”(非遗彝族服饰)。黄剑摄
从山间小城到川滇明珠
续写幸福生活美好篇章
“会东的变化真大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充满了现代气息,群众的衣食住行更加有品质,跟我们年轻的时候相比,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4岁的老人王连国从老家嘎吉镇搬到会东县城已经快二十年的时间,见证了会东城市发展的他感慨道,会东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现在的会东县城,早已不是原来的山间小城,按照会东“”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建成区面积拓展到6.2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升至41.7%,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第五届省级文明城市,陆续改造人和广场、城北体育公园,新建小河嘴公园、法治公园、老街湿地公园、健康文化广场,加快建设三家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老鹰山城市公园,城市绿化面积从17万多平方米增加到26万多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9万多平方米,市民游憩休闲的空间大幅增长。房地产销售面积从年的6万余平方米,每年阶梯式上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达20万余平方米,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会东人民从原来的“小产权房”纷纷入住“小区房”,优质物业、餐饮住宿服务纷纷在会东百花齐放,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会东县溜姑迁建集镇移民新家园。肖顺畅摄
根据会东未来规划发展,计划到年,投资亿元,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个棚户区改造等项目,重点发展房地产、餐饮、酒店、物流、文化休闲等城市新业态,新增市民休闲游憩空间约34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及景观面积约8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将拓展到12.6平方公里,城市承载配套服务能力提升至15万人以上。稳步推进老城区雨污管网强弱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金江文体中心、医院新云院区等项目,县城整体面貌大幅提升。年城镇化率达到41.7%。城市路桥、通信网络、供水供电、绿化美化、防洪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完善。目前的会东路更畅、灯更亮、地更绿、水更清、街道更整洁,会东这座“小山城”已经逐步向“现代川滇明珠、生态宜居家园”的现代城市迈进。
仿佛天然画板的会东堵格镇。肖顺畅摄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好更要修路”。地处川西角落的会东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一个连公路都不通的地方,人们出行靠徒步,运输靠马帮。交通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掣肘,为了打破这一发展屏障,会东县委县政府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自年会嘎公路建设以来,会东一直把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建设工作抓得重之又重,通过近年来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今,会东已经形成以G线、S线、S线为主要交通干道,辅以城乡多网加水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年末,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公里,其中国道里程82.公里,省道里程.公里,县道里程.公里,乡道里程.公里,村道里程.公里,极大缓解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升级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东4A级景区老君峰。黄剑摄
未来,会东将按照“对外通畅、对内通达、水陆联运、出川入滇、通江达海”的交通一体化目标,构建以“一机一铁三高多出口、城乡多网加水运”为基本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对外交通能力,建设南向开放综合交通枢纽。方便快捷的交通,将进一步拉近会东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会东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川滇明珠”,深化川滇两省环金沙江六县(区)协同发展,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指日可待。
“在砥砺奋进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民第一职责,坚定不移解民忧、惠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会东县委书记环江红在中国共产党会东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
建设中的宁攀高速会东段。肖顺畅摄
“十三五”期间,会东的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基础不断夯实。5年民生支出累计达9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1%。其中投入交通建设资金21亿元,建成县、乡、村、社道路及旅游公路.87公里;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68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余处,新增有效灌面8亩;投入电力建设资金15.72亿元,建成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座,农网改造个村9.6万户;争取到会东机场、宜攀高速、禄会高速等重大项目落地会东,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投入31.65亿元,全面夯实教育基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均衡优化教育资源,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年,全面执行“双减”政策,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98.02%,全年新进教师32名,学前三年毛入学率.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1.4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5%。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建成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处,创建省州级“四好”村个,评定“四好”家庭户,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和第五届省级文明城市。
会东县蓝莓现代农旅融合示范园。肖顺畅摄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分别参保21.万人、36.08万人;全年发放低保27.28万人次,发放低保保障金.5万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积极落实“三胎”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5‰。建成公租房1套,惠及住房困难群体余人,年均输出劳动力10.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0.6亿元,成功创建全省返乡下乡工作先进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稳定向好,未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
放眼今日的会东,干净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群、奔波不停的车辆,各族人民幸福地奋斗在会东这片青山绿水之间,续写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川滇明珠”的美好篇章。
#会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