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大征途,从三江源到三江并流,最美

从黄河源头玛曲归来不久,我又加入“大江大河大征途”考察团,从长江源为起点,顺江而下,一路向东,最终目的地是出海口。

从格尔木出发,沿青藏线国道,第一站是长江源沱沱河所在的唐古拉山镇,然后到那曲,大体沿长江的走向,要行经川藏线、滇藏线。

从长江黄河的源头实地走一圈,对中国母亲河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两条大河的源头风景如此相似,都是无拘无束的辫状水系,在“天下黄河第一湾”,黄河调头北上,在“长江第一湾”,长江调头向东,从此两条大河进入高山峡谷,咆哮着怒吼着奔向中原。

黄河源头玛曲,无拘无束的辫状水系李少峰摄

长江源头沱沱河,无拘无束的辫状水系李少峰摄

长江源头沱沱河,辫状水系,如同藏族女子的发辫披在青藏高原李少峰摄

从三江源到三江并流,一路都是壮美的景色,雪山、峡谷、戈壁、草原、森林,然而,更美的风景还是人。

如果缩小整个中国地图,你会发现,从长江源头到金沙江这中国的一小块版图上,聚集了中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这里生物多样,地质多样,民族多样,宗教多样,文化多元。

在德钦县城广场上的佛塔身后就是一个小巧的清真寺,你唱你的圣歌,我敬我的佛。

在德钦县城广场上的佛塔,后面是清真寺李少峰摄

西藏芒康县盐井古盐田,澜沧江边天主教的十字架与不远处藏传佛教的玛尼堆和谐共存,佛陀的慈悲和基督的智慧在这个深山小镇里融为一体。

有研究认为,人类的迁移和文明的传播有个规律,沿着东西方向容易,南北方向艰难,因为东西方向是同一纬度,气候相同,温度一致,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相同,所以迁移传播容易。

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三江并流”,金沙江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成就了金沙江大拐弯李少峰摄

三江在云南并行的多公里,聚集了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和最丰富的文化的遗产。

长江到了香格里拉县的石鼓镇,突然来了个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V字形大弯,“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从此长江从南下转向东方,一江春水向东流。

石鼓镇长江第一湾,长江在此转向李少峰摄

同样,黄河也是从北上转向东方。中国人的迁徙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得以快速完成,长江经济带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形成。

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都只是上游在中国,下游都在国外。

所以说,长江黄河从源头到出海口全流域在中国,不论是从政治上、军事上,都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从滇藏线往德钦方向,行驶在国道上,也能体会到茶马古道的艰险,车窗外是巨大的峡谷,深达数百上千米。

茶马古道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附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文明古道。

西藏古盐井,“茶马古道”上现存活的风景线

沿滇藏公路(国道),即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到达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即芒康古盐田所在地。这里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居地,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活的风景线。

芒康县盐田李少峰摄

盐井还是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脉的峡谷古镇里。

这里位于“三江并流”中的澜沧江两岸,是地质断裂带。地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到断层阻挡,便在断层线附近出露地表,形成盐泉。

芒康县古盐井李少峰摄

芒康县盐田李少峰摄

在澜沧江两岸的藏族、纳西族人用木架架设起1-4米高的晒台,再在晒台上铺以木柴,并涂上泥巴,用工具夯实,再用泥土隔成一块块的方框,当地人称之为“盐田”。盐田根据地形的变化依山而建,一层接一层,最多的重叠达六七层,有几十米高,绵延1.5公里,气势宏伟,非常壮观。

芒康县盐田李少峰摄

这里的晒盐作业几乎都由妇女完成。妇女们每天从盐井中背水到储卤池,再把储卤池中的盐水背到盐田里,每天要跑几百趟。澜沧江江东岸由于山势陡峭,盐民们只能采取用背桶背的方式。

盐田是在澜沧江边搭建的一些土木结构的平台,用于把卤水晒干得到盐李少峰摄

澜沧江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所产的盐为淡红色,因为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恰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所以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江东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但产的盐却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

19世纪60年代,法国传教士吕司铎兴建的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在持续使用的教堂。其所在的上盐井村不到一千名村民,是天主教信仰的主要人群,他们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圣经》。

盐井附近的“盐井一口面”是难得的美味,推荐。据店主说,最高记录是湖南的一个小伙子创下的,共吃了碗。店主承诺,如果谁打破碗记录,奖励现金元还可以带走一个美女和一头牦牛。筷子打叉放在腕上就表示吃饱不再加面了。

盐井一口面李少峰摄

尼西汤堆村的黑陶,造型和年前一样

时隔2年,我再次来到汤堆村,上次只见到了拉茸定主,这次见到了传承人鲁茸恩主,他拿着一个刚做的酥油茶壶对我说,年前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变化。

鲁茸恩主制作第一个酥油茶壶李少峰摄

黑陶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技能大师鲁茸恩主李少峰摄

香格里拉市的尼西汤堆村,这里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世代相传多年。在这个地方,孙诺七林就是黑陶的代名词,年,他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藏族黑陶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孙诺七林家族的黑陶技艺至今至少有七代制陶史,是尼西汤堆村最具代表性的一家。

鲁茸恩主,孙诺七林家族黑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制作土陶五十多年以来相继收了二十多个来自当地和藏区各地的徒弟,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父亲常常用马拖着自己制作的黑陶制品去到香格里拉县城、德钦县城,一部分卖,一部分换取生活需要的必需品,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尼西土陶送出了这片狭小的天地。在父亲孙诺七林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他从13岁便开始学习黑陶制作,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制陶经验。

鲁茸恩主正在制作陶器任万里摄

手工土陶的制作工序繁杂,仅仅在“土”上就有采土、晒土、舂土、晒土、和土五道工序,继而制坯、烧陶、埋陶、起陶,完成这些之后再经过细心的打磨,一件手工陶制工艺品才得以诞生。烧陶这一步在制陶过程中尤为关键,区别于窑烧,其烧制方式更为传统和复杂,它需要在天晴无雨时在露天空地上燃起篝火,将晒干的泥坯放进火里,直到器皿烧的通红,再从火里取出,用锯末和炭灰覆盖成黑色,这一步才算完成。这样烧制而成的的黑陶相比窑烧质量更好,不容易碎。

鲁茸恩主说“因为窑烧更方便,现在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改用窑烧了,但我们一直坚持使用古法烧制的方式来制作黑陶,我不愿意改变流传了两千年的方式。”,在鲁茸恩主心中,每一个陶器都是制陶工匠倾注了心血打造出来的,四十年的制陶岁月,让鲁茸恩主对陶器产生了无比深厚的情感,“如果我一两天不制陶,就像是丢了什么心爱之物,我对这份手艺的情感,就如同自己孩子一样。”现在,他将这份技艺传给了自己女婿拉茸定主,就如同老一辈传给自己一样,希望将这份技艺一代一代永不停止的传承下去。

木氏刺绣学校的学员李少峰摄

白沙古镇,滇绣艺术能否从这里起飞

丽江白沙古镇,多年来,滇秀大师彭萍同丈夫梁勤一起创办了木氏刺绣学校和彭萍刺绣艺术馆。他们希望在这里振兴滇绣艺术,所以这所学校免费教学、免费提供材料,还为来自贫困山区的学员提供吃住,并给予生活补贴。

梁勤说:玉龙县尽管是纳西族聚居之地,但在宗教和文化艺术方面深受藏传佛教噶玛巴派影响。尤其是位于玉龙县白沙古镇的白沙壁画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神佛绘于一幅画中,更是反映了当代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于是,他们通过深刻的思考和市场调研之后,决定尝试着绣制反映丽江藏传佛教题材的绣品。

现在,彭萍的作品唐卡已经形成系列。在艺术馆二楼,收藏着她的得意作品——一幅文殊菩萨的真实身和愤怒身的唐卡。

丽江最后的打铜匠李少峰摄

丽江最后的打铜匠李少峰摄

丽江最后的打铜匠

“积善铜艺”第六代传人、丽江最后的打铜匠和善均是纳西族传统制铜工艺传承人,年被评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经,丽江的铜器是茶马古道上输往外地的大宗商品,又是纳西族姑娘结婚时必备的嫁妆,对于纳西族家庭而言,更以拥有铜器为荣。然而时至今日,丽江只剩下和善均一家还在打铜,传承着纳西族这门传统技艺。

西藏孜珠寺地处海拔米的雪山上,这里可以看见古老的苯教如何和外来的佛教互相影响的。李少峰摄

“大江大河大征途”沿途壮美的风光和人文风情以下图片任万里/摄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服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0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