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辜负部队首长和战友的嘱托
——本文谨以日志方式纪念铁道兵
退役老战士进藏49周年
作者:赵克忠原铁一师四团汽车连班长
年12月,一位当年18军进军西藏的老干部,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到随着西藏建设发展的需要与交通运输滞后的矛盾,忧心如焚。他向西藏自治区领导写信,要求面向部队接收具有汽车运输专业技术的退伍军人,充实西藏交通运输企业。
经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研究,这封信很快上报到国家计委。经国家计委批准,同意西藏从年春季铁道兵退役老战士中,接收安置名本人意志坚定,技术过硬,家庭无大的拖累,能长期建藏的退伍老兵。
经过层层选拔审查,铁道兵部从1、2、3、6、7、8、9、10、11、13、14等10个师选定名(按1%多收4名机动名额)退伍老兵进藏。
▲作者赵克忠当年的照片
从4月24日起,进藏退役老兵陆续抵达成都。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负责与西藏方面办理军地接交。
4月29日,铁西指领导接见了全体进藏退伍老兵并讲了话,铁西指领导勉励大家热爱祖国,以边疆为家,不怕艰苦,长期建藏;号召同志们发扬部队光荣传统,向藏族人民学习,向工人阶级学习,争取更大的光荣。
在热到掌声中,完成了军地交接,经过简单地补充装具,于4月30日起,分批乘敞蓬汽车,踏上了进藏征程。
一路尘土飞扬一路军歌嘹亮
我们名铁道兵退伍老战士全部被分昌都运输公司属下的“三队、一厂、一站”,汽车二队驻四川天全,距成都公里;汽车三队驻西藏昌都,距成都公里;汽车四队驻西藏波密县扎木镇;距成都公里;昌都汽车修配厂驻昌都镇上加卡区,距成都公里;成都西藏运输站驻成都市南郊。
除少数同志4月30日出发外,剩下的都于5月3日乘车从川藏线上二郎山,跨大渡河,越折多,翻雀儿,涉金沙入藏。
那时的川藏线,全程沙土路,通行能力很差,是出了名的“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冬天冰雪路”,而且还是最繁忙的国道公路,每天往返的军地车辆约余辆。我们进藏每车36人,前后行车间距不大于20米,一路尘土飞扬,老兵们一路军歌嘹亮,高唱《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革命军人永远忠党》、《我是一个兵》等歌曲,高歌猛进。
笔者是第二批出发,告别了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一路西行,渐渐进入西藏高原,陡峭的山势犹如壁立千仞,抬头是一线天,低头白浪翻,上山入云天,下山到江边,眼睛不敢眨,下坡脚打闪。第一天我们住天全,稍事停留两天,逐步适应高原气候,于5月6日下午2时许,抵达千里川藏第一站的泸定运输站。
▲作者赵克忠(右二)昌都地区体改办领导合影
5月7日,迎接我们的昌都运输公司领导,组织我们参观了当年红军十八勇士飞夺的泸定桥。在泸州桥头听讲解员讲述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覆灭的故事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共产党领导下飞渡天险的伟大壮举。
5月8日晚霞初放,我们到达道孚运输站。在这里,我们受到昌都运输公司副经理薛漠臣同志的热烈欢迎,这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军人,他五十上下年纪,身板硬朗,两眼炯炯有神,一开口声若洪钟。他那干脆利落的军人风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站在四方凳上,指挥我们唱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后,致了简短的欢迎词。
他说:小伙子们,欢迎你们加入到昌都运输公司这个工人阶级队伍中来,我也是一位老军人,让我们都在一起成龙腾飞,千万别做一条虫……他的话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车轮滚滚川藏线(上)
5月12日,我们赴昌与扎木昌运四队的余人抵达藏东重镇昌都。这可是西藏自治区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我们开始了在这里建设西藏,繁荣边疆的新征程。
经过短暂的洗尘适应休息,驾驶员们跟车上路熟悉路况后,陆续接车单独顶车上岗,和老工人师傅一道扛起了全地区13个县的生产、生活、建设物资运输重任。
那时,西藏没有什么工业、制造业,吃、穿用度、生产工具、器材、消耗商品,一切都靠从内地运来。川藏公路说起来是国道,其实,严重“先天不足”,路窄、坡陡、弯多弯急,桥涵设计通过能力只有7.5吨,许多路段都是盘山挂壁公路,连会车都困难,承载通过能力很差,四吨位解放大卡和杂牌车重载行驶每小时最高时速只达25公里左右。
更糟糕的是,这些从铁道兵退伍驾驶员初上高原遭遇高寒缺氧,胸部闷得慌,头痛欲裂,成天头昏脑胀,吃不下睡不着还呕吐,一天行车下来,人跟快散架一样的浑身酸痛,严重的高原反应,一个月人都瘦了几斤。
▲上世纪80年代西藏昌运司三队的司机们
面对这一连串的“高反”,他们没有退缩畏惧,不断用“累不累,想想老一辈”;“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来激励鞭策自己,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适应高原的办法,学习他们的高原行车经验,用加强锻炼和多饮水,挺过了“高反”关。
进藏第一年,单独顶车的同志不仅完成了6趟成昌物资的运输任务,有的还完成了昌都至各县分运物资的运输。
通过一段时间实践考验,一部分退伍老兵脱潁而出,被选拔到机关专业技术岗位。这年12月,他们向领导建议,把部队每年冬训教育的经验运用到地方年队,一边进行年终工作总结,大规模地评选表彰先进生产(工作)者,一边恢复、整修车辆,总结当年,准备明年大干,夺取来年“开门红”。
▲作者下乡途中
这个变“冬闲”为“冬忙”的做法,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表彰。
车轮滚滚川藏线(中)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到了年,4月10日拂晓,月将隐耀,四野山峦还在沉睡中,金沙江边的岗托运输站停车场,已是发动机声轰鸣,车灯雪亮。
经过六、七个小时睡眠休整的昌运人,驱走了一天的行车疲劳,又开始新的战斗历程,他们知道,今天的行程并不轻松,虽说已是春天,但要跨金沙,碾水辙,必须赶在正下午12:00起大风以前翻越“飞鸟绝”的雀儿山。
一路晓行,他们来到雀儿山西麓第六道班前,师傅们习惯性将车一字排开,依次停放路边,对车辆进行的转向、制动等重点部位安全检查;行列里有昌运二、三、四队的20多位相认却又多数互相叫不出名字的战友们,他们约定成俗地鸣笛向长眠烈士陵园的张福立烈士致意后,缓缓有序向山顶开去。
张福立,这是一位河南扶沟籍的十八军一五九团三连班长,参加过大原、秦岭、成都等战役和川西剿匪,在战斗中立过战功的年轻老战士,在修筑川藏公路雀儿山段时,于年12月10日光荣牺牲。过往车辆都自觉向他鸣笛致意。
上午11时许,车辆在雀儿山五班的山顶段排成了一字长龙,许久也不见前行,汽车三队的灌县籍退伍老战士苟仕驹,从挂包中取出预备的干粮——一个冻得跟冰块一般的馒头,边走边啃,想前往堵车点一探究竟,当他行至距道班约米处的防飞石木排支撑架处,看到前方被雪崩堵住了前进的道路,昌运二队的两台车已被推翻到公路右侧坡下。
他和德格县的县委宣传部长正待返回,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轰隆”一声巨响,多立方米的雪崩又第二次轰然倾泻而下,把他和德格县委宣传部长严严地埋在了冰雪之中,尽管战友们冒着还可能继续雪崩的危险展开营救,待挖出他俩时,终因长时间的窒息和严寒,他们已没有了生命体征,永远地停止了呼吸。
而今回忆,三十多年行车中战友们在川藏线遇险无数次,仅铁道兵进藏退伍老兵就有17名战友光荣牺牲,他们将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
车轮滚滚川藏线(下一)
昌都汽车运输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传奇式运输公司,在于它的组建者是一位传奇式的十八军老军人——他叫范崇鹤,在进军西藏的年,他是西南军政委会辎重团的营长,他带领40名战士驾驶战场缴获的美国造雪佛莱汽车,康藏公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把物资运到哪里。
金沙江没有现代桥梁,也没有能承载载重汽车的吨船,他们就卸下货,把汽车拆成几大块,用牛皮船、羊皮筏子,木排把汽车部件和货物从江东岸渡到西岸,然后再把汽车拼装起来,装上货物继续前行,就这样把物资源源不断运到刚解放不久的昌都大本营。
也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于年5月29在昌都的澜沧江畔宣告了西藏第一家现代交通运输企业的诞生!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昌运传人在藏东的历史大舞台,上演了一部部创业历史活剧。
年2月,昌运扩编的一支队伍——原西藏自治区驻甘肃敦煌汽车八队辗转甘、青、川在川西二郎山下的天全县城厢沙坪安营扎寨,这就是后来的红旗车队昌运汽车二队。年从铁道兵部队退伍老战士中接收了68名新成员。
20年后的年,几场暴雨,滚滚山洪毁灭性地冲毁了川藏公路然乌至波密的多处路基、桥梁,汽车四队多辆车被阻在波密县城动弹不得,专家预测,两三年将无法恢复通行,严重影响昌运司的整体运输能力和汽车四队的生存。
车队、公司层层报告,请求实行战略大转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车队党总支副书记陈忠海同志带队,多辆车浩浩荡荡西行,经林芝-拉萨-北上格尔木-西宁-兰州-宝鸡-广元-绵阳-成都,穿越藏-青-甘-川四省区,到达川西眉山,重建家园和前哨基地,继续承担川藏物资运输重任。年退伍分配四队的多名退伍老战士大多都参加了这次大转移。
诸如此类的大事件还有很多很多,笔者顺便给看官再讲一个传奇小故事。年6月,汽车四队一辆承运波密县贸易公司白糖、水果糖、饼干、酒、醋等副食配装车西行到川藏线83-84道班区间,突然公路南侧冰川爆发雪崩,数千立方米冰雪泥石瞬间倾泻而下,堵塞了河道与前进道路,待驾驶员弄清咋回事,水已漫过半个车轮,很快形成一个巨大水凼,往后倒车已来不及,驾驶员只好弃车趟水上山逃命。
待排除积水抢通公路时,被泥石流砸烂醋瓶的醋溢满车厢,装载的白糖、水果糖经洪水浸泡,已经融化,整个汽车被泡成了“糖醋”汽车。
车轮滚滚川藏线(下二)
退伍老战士一次性补充余名进昌都汽车运输公司,自文革以来还是第一次,不仅增添了新鲜血液,还增添了技术骨干力量,这批人很快成了挑大梁的主力军。
▲作者(左)和同事交谈工作
公司充分利用他们的特长,于年调配力量,先后在眉山县建立基地,举办会训班,驾训队,文化补习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骨干和技术人才,极大的缓解了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被大家戏称为80年代昌运“眉山炮校”。使昌都运输公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支独具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团结,特别能创业的昌运精神的工人阶级队伍。
年春夏的特殊时期,我们川藏线却呈现一派安定祥和的运输繁忙景象。由解放军成都军区后勤兵站部和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公路管理局和昌都地区交通局共同发起的军民共建文明川藏线活动热火朝天,大家以军地同携手、军民一家亲,行车少事故,沿途无纠纷为目标,开展军队汽车部队与地方民用运输公司共建文明川藏线活动,开创了川藏线文明行车新时期。部队和地方都得到锻炼和很大提高。
这年四季度国家大量向西藏调拨援藏物资,9月份起将有大批汽油、粮食、建材到达成都、眉山、太和等地物资储运站。由于当时储运站库容量小,必须尽快运走,如不及时运走,将形成汽油压槽,物资压库的严峻局面,地委行署急得挠头。
行署决定开展运输大会战,提出了打破年运输进藏物资3万2千吨的常规,安排四季度抢运进藏物资00吨的会战目标。经过周密部署和深入动员,党团员、退伍军人们纷纷响应,他们把原先固定在车队的保修力量派到沿线设点,分派保修人员随车跑线,在哪里坏了就在哪里修,及时修理排除故障,大大提高了车辆完好率。
驾驶员们不怕疲劳,日夜兼程奋战在川藏线上,出满勤,干满点,甩开膀子大干,至12月底,终于完成抢运进藏物资15余吨。
铁道兵退伍老战士们怀着革命军人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豪情,不怕冰雪,不畏严寒,风尘仆仆,战天斗地,勤勤恳恳,多装快运,源源不断的把生产生活和建设物资运到西藏,充分发挥了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才使藏东大地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一座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
▲作者(右二)年8月随昌都党政代表团在青海玉树参加州庆活动。
今日昌都政通人和,人民生活极大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东明珠昌都焕发了青春,闪耀了璀璨明珠光芒。在进藏49周年的时候,笔者回望进藏时的老战友,有余人因个人健康和家庭无法逾越的难关,先后内调回原籍,最后在西藏退休的仍有余人。
这批退伍兵中有丁升旗等7人先后被提拔为副县以上领导干部,其中有4人晋升为地厅级;王善禄、张洪隆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金质5.1劳动奖章,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作者在察雅县与察拉乡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副乡长在一起。
车轮滚滚川藏线(下三)
写到昌运川藏线行车,就不得不交待一下昌都汽车修配厂。也许昌都运输公司是全国少有的运距最长,路况最差,任务最重,道路最艰险,气候恶劣的跨省汽车运输公司。繁重的运输任务与艰险的路况,对汽车造成的损坏也是十分惊人。年昌都运输公司在现在的昌都市解放广场两江汇流处支上几顶单帐篷就挂牌成立了,保修力量一直跟不上,严重影响车辆完好率,工作车率不断下降。
年,时任中共昌都工委书记的王其梅将军,指派他的夫人王先梅带着一帮从部队转业的退役军人,在昌都上加卡选址支起几顶帐篷,建立了农具修造与汽车修理厂——这就是昌都汽车修配厂的前身,后经扩容建设,到“文革”时期,已形成初具规模和专业修理能力的汽车修配厂,并于夏秋搬迁到四川省天全县与汽车二队为邻。
年秋,西藏交通局决定利用加卡原址的空置厂房,重建昌都汽车修配厂,年5月铁道兵退伍老战士在成都军地交接后,公司工作组精挑细选了涵盖车、钳、电、焊、铣、磨、刨、铆、修等十几个工种的72名老退伍兵去新建昌都汽车修配厂,从原运输公司机关抽调副经理章北老、曹和利,三队总支副书记骆金水、范春鸣等组成临时班子,加上从昌运三队调配十几名老工人共90余人,开始对老厂房,车间进行加固,升级改造。
他们把原本准备承包出去的工程留下,自己干,将过去用石灰、黄泥、碎石夯筑的地坪一点一点下挖40厘米,他们不等,不靠,不要,自己动手,挖河沙,采卵石,开片石,挖尽了47道班至50道班河边的河沙、卵石,搅拌沙浆、浇筑车间地坪和机床底座多平方米。
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加固房架,安装轻轨航车和机床、机具安装调试,大战7、8、9三个月,提前做好了试投产准备,为国家节省开支多万元,为今后提高自修能力和全公司完好车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王其梅将军楼前与自治区安全厅李副厅长合影
他们的奉献精神,在这年12月的公司党代会上,受到了时任西藏自治革命委员会主任、西藏军区政委的任荣和中共昌都地委书记的张增文两位老红军的表扬,让社会各界对这批铁道兵退伍老兵刮目相看,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作者赵克忠
编辑:严京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