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局土木堡之变真是因为朱祁镇盲目自信吗
公元年冬,草原上风霜漫天。一个眼神暗淡的年轻人坐在瓦剌人的大帐里,望着面前的生羊肉一言不发。身边只有一个叫袁彬的侍卫,一直默默陪伴着他。
就在半年前,他还是北京紫禁城里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存在,视瓦剌为小小贼寇,王师一到必定让对面俯首称臣。
他这并非全是狂妄。在他登基后的14年里,大明王朝继续对外开拓,几乎打赢了每一场对内对外战争,直到也先的大举南下武装“朝贡”。
土木堡之战的失败,并非简单因为他朱祁镇的“作死”行为,实则是多个必然因素综合的结果。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英宗即位之初
堪忧的边防和军事形势
年,年仅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皇太后张氏的张罗下登上帝位。此时的明朝,经过了他爷爷明仁宗朱高炽和父亲明宣宗朱瞻基的休养生息,总体保持了政治清明和国家稳定的状态。但是这样的休养生息,是以牺牲国家的国防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利益为代价获得的。
《皇都积胜图》(局部)。作者/(明)佚名,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院
朱瞻基驾崩时,留给朱祁镇的是一个并不算很好的边疆形势。
在西南,原本在洪武年间被打残、在永乐年间很老实的麓川王朝(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傣族先民为主的地方政权,当地人称“勐卯龙”,原意为“大卯国”,因元朝曾在当地设置麓川路,故官方将“勐卯龙”称为“麓川”),在宣德年间大举向外扩张,吞并了明朝西南许多宣慰司,俨然成为西南一霸。对此,朱瞻基可以说听之任之,没有遏制的举动。
在安南(越南古名),永乐年间夺下的交趾地区,朱瞻基用人失误、筹划失当,让明军接连受挫,最后草草放弃了事,安南又成为独立国家。
在草原,朱瞻基接连内迁亦集乃旧城、开平卫和兴和所(军事指挥机关名),致使北方边防出现较大漏洞。对那些将南迁至漠南、靠近边疆瓦剌人驱逐走的明军军士,朱瞻基反而给予呵斥,并武力打击对瓦剌人还有点制衡作用的兀良哈人。
被瓦剌打得穷途末路的鞑靼太师阿鲁台,跑到阴山和明朝长城边上求助。朝臣请求出兵将阿鲁台部收入囊中,让他效仿汉朝时期的南匈奴拱卫北方。朱瞻基拒绝了这一提议,致使瓦剌部彻底吞掉阿鲁台部,实力大涨。
在东北,朱瞻基接连弃置吉林船厂和奴儿干都司,放任海西女真被瓦剌人驱逐而不顾,让瓦剌人的势力延伸到东北女真地区。
在外交方面,原本明朝通过郑和下西洋、陈诚出使西域等外交活动营造的和亚洲、东非国家逐渐紧密的联系,也不再那么紧密了。也就是在宣德六年()时发现来朝贡的藩属国越来越少,才想起来下一次西洋。
总体来说,宣德年间以休养生息为名进行的战略收缩,“不勤远略”,不但没有真正舒缓和恢复国力,反而让瓦剌等势力越来越强大,国防实力逐渐下降,边疆局势更加复杂,边境遭到入侵的次数大大增加。
明宣德八年()地图。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朱瞻基不到37岁就去世了,还没能让年幼的朱祁镇充分领悟和体会自己的休养生息思想。朱祁镇从小学的都是太祖朱元璋和太宗朱棣时期的赫赫武功,尚武的血液从小在他身体里涌动着,他要重新恢复永乐时期的辉煌事业。
网上有种说法,朱祁镇是在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相继去世、宦官王振崛起后才开始追求武功的。其实不然,朱祁镇即位之初,他就已对边事展现出了莫大的兴趣。还在皇子时期,朱瞻基曾问他若有外敌入侵,他敢不敢上阵杀敌。朱祁镇用稚嫩的话音大喊:“敢!”这一点十分让朱瞻基喜欢,更加坚定地确定他的太子地位。
英国公张辅,明成祖朱棣靖难时期的第一大将张玉之子,永乐年间率军征服交趾,参与北伐,是威望卓著的老将。虽然仁宣二帝对张辅一直荣宠有加,但张辅对于消极收缩的国防战略一直不满,也痛心于永乐之后国家军事力量的退步。于是在朱祁镇刚继位时,张辅上奏痛陈利害:
英国公张辅画像
“臣听说练兵备边是国家要务,共抗外敌是臣子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今陛下继承大统,百业待新,让大将守卫边疆,善选朝廷大臣,规制藩国和州县的典章,安定军心民心,实在是非常深远的谋划。最近辽东、山海、独石、大同时常被外族侵略,想要出塞追击又怕他们趁虚而入。我方进退维谷,敌方来去自如,就像星星之火,如果不扑灭就会造成燎原之势;涓涓之水,如果不堵塞就会导致堤坝之溃。希望陛下能够派将领出兵将他们剿灭。”
张辅对边疆局势看得很清楚,外敌是不能一味纵容的,不早点花大功夫处理,芥藓之疾就会发展成心腹之患。朱祁镇深以为然,让北京兵部讨论张辅的奏请。兵部尚书王骥指出,辽东、大同、宣府、独石、山海各处军马不能说不多,但没有进行扎实的训练,所以没有起到抗击敌寇的效果。只有开平哨备指挥使杨洪,只带五百兵马却能让贼寇绕着他走,希望朝廷能够选派大臣汇合总兵等军官,一起像杨洪那样操练人马、精选将士。
但此时大明还有一个问题——武器装备的供应腐败。正统元年(),东西广备库被发现明军衣袜有14万件不合格。正统二年(),陕西副都御史陈镒举报陕西屯堡士兵铠甲偷工减料。正统四年(),明朝军器局发给神机营的武器铠甲大多是残次品,京军三大营一度缺少马匹。正统五年(),总兵朱冕奉命查军仓发现粮食腐坏。正统六年(),明朝大同巡抚罗亨信揭发明军内部有武器走私到草原上。
明代青铜火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了朝臣的谏言外,韩王朱冲火和底层军士周谅也上奏建议改革和提振军事,说明经过任宣十年休养,曾经天下无敌的明军如今已经到处都是问题了。
于是,朝廷在年冬给边疆总兵等军事主官发布敕令:最近,太师英国公张辅等人说,敌酋还在猖狂逞凶,都是你们玩忽懈怠导致的。然而事情已经过去,朝廷不再追究。从今以后你们务必要竭尽全力安定边境,不能重蹈覆辙遗留后患。
从此开始,朱祁镇尽管还在张太皇太后的摄政下,也开始调整仁宣时期的保守国策,转而主动对外用兵,并大力整顿军队中的散漫和腐败现象。
而他第一个定下要打击的对象,就是阿鲁台之前拥立的鞑靼阿岱汗。
北伐重创鞑靼和兀良哈
客观上帮助瓦剌一统草原
年,瓦剌部首领脱欢率军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后,阿岱汗率鞑靼余众西迁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区,想要求助明朝庇护,借助明朝威势躲避瓦剌人的进攻。
年,阿岱汗部众侵扰甘肃边境,给了明廷征讨的借口。朱祁镇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将,兵部尚书王骥为督军,于年春出塞征讨。王骥和诸将一同出塞,以蒋贵为前锋,自己与任礼率大军随后跟进,与蒋贵相约说:“不胜不见。”颇有慷慨激昂、志在必得之感。
确实难得,从永乐末年的北伐到现在,朝廷已经有14年没有大举出塞作战了。
永乐十一年至宣德五年(-)的鞑靼和瓦剌。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蒋贵作为先锋,在石城向鞑靼人发动大举进攻,鞑靼不敌,逃到兀鲁乃。蒋贵赶忙率领轻骑抄近路,历经三昼夜后追上鞑靼人,擒获敌军左丞脱欢,斩首三百余级,缴获数以千计的马匹军器。王骥与任礼从梧桐林到达亦集乃,一路上的进军也很顺利,擒获敌军枢密、同知、佥院等官员十五人、万户二人,余部皆降服。而赵安等将领也擒获了敌军右丞、达鲁花赤等三十人,几乎将鞑靼高层一网打尽。
经过此战,阿岱汗的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阿岱汗和麾下贵族朵儿只伯远逃野狐,被瓦剌骑兵杀害。至此,鞑靼势力暂时退出历史舞台,瓦剌成了蒙古高原新的主人。瓦剌人夺取了东蒙古的核心地带,迫使兀良哈三卫也南迁到辽东-京师-大同-宣府一线的边境旁驻扎。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在洪武永乐年间是明军巡逻范围,鞑靼式微后逐渐为瓦剌人占据。
年,朱祁镇敕令边境诸将称瓦剌脱欢部人马在近塞沙净州打猎,此人诡谲狡诈,有侵犯边境的意图,所以应当打起精神严加守备,不能习以为常。
两年后,明朝史料《白塔题记第六零二条》记载当年在丰州有一场出动明军5万余人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主将和具体针对对象不详,只说重新屯守洪武年间旧城及巡逻丰州滩、百眼井。从当时的边防情况来看,打击的对象应当是瓦剌部落。而《明实录》等史料并未记载此次作战,因而该次行动可能是一次针对瓦剌骑兵的驱逐作战,却实实在在地让明朝北疆又前进了一点。
兀良哈三卫,也就是明朝所称的朵颜三卫,曾在洪武二十四年()叛离明朝,朱棣登基后将其重新招抚。但这三卫表面上效忠明朝,入贡并接受赏赐,实则首鼠两端,在朱棣讨伐鞑靼时暗自援助阿鲁台,还在明军回师时试图偷袭后勤辎重,结果被一通好打。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亲征草原时将兀良哈人的老巢一举荡平,使得兀良哈人的势力大为衰弱。宣德三年(),朱瞻基率军巡边时正好碰上兀良哈人犯边,于是亲率三千铁骑出喜峰口到宽河,大破敌军。朱瞻基亲手射杀三人,余众皆下马投降。由此可见,朵颜三卫一直都不是所谓明朝的好盟友,而是一直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明成祖五次北征沙漠示意图。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年版
正统九年()正月,兀良哈人侵扰延绥和辽东。朱祁镇得知后,马上命朱勇与太监僧保出喜峰口,徐亨与太监曹吉祥出界岭口,蒋马亮与太监刘永诚出刘家口,陈怀与太监但住出古北口,曹义、施聚等将领出辽东都司,多路并进讨伐兀良哈。随后又命杨洪与太监韩政出大同境外黑山以北截杀兀良哈,朱谦和石亨等将领也跟随前进。
东西两支大军在黄河土河两叉口(旧大宁都司东北界)等处会合。杨洪与韩政的西路军追至独石口,又在应昌城附近的别儿克击败敌军,夺回了兀良哈人所掳掠的人畜器械。在万全守备朱谦的助战下,杨洪等人继续追亡逐北,抵达以克列苏(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部)。
兀良哈人占据险要地形,分兵列阵。朱谦率军鼓噪前进,杨洪躬督兵进攻,大败兀良哈人,生擒其首打剌孩等。此战后,光是受封获赏的明军将士就有九千九百人。
由此可见,这三次北伐和永乐年间的三次北伐有相似之处,都分别打击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人,只是在用兵规模和作战地域上远不如永乐北伐。朱祁镇和他的父祖不一样,是效仿太爷爷永乐帝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