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游玩,让你惊叹的地方万里长江第一湾
导语:丽江游玩,让你惊叹的地方“万里长江第一湾”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发源于海拔约m的青藏高原,向南流入云南滇西北境内,三江并流,至北纬左右,怒江、澜沧江继续并列南流,而金沙江至丽江县石鼓镇却转向北北东流去,在地面上形成夹角30°的V形大转弯,然后几经转折东流,作为长江上游,与怒江、澜沧江分道扬镰,构成醒目的“万里长江第一湾”。金沙江峡谷中石鼓附近的长江第一湾V形大转弯端部河段,河道宽缓、心滩边滩众多。远离转弯端部,河流又呈现狭窄急流的峡谷景象。
长江第一湾在中国地图上,在陆地卫星影像上都十分醒目,许多地理、地质书刊中都有提及,是地学界感兴趣的话题。随着到滇西北旅游人数的猛增,长江第一湾这一特殊的江河形态,就更为人们所熟知。除去神话传说的遐想之外,人们也对长江第一湾的形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长江第一湾形成前,金沙江上游从奔子栏、巨甸自北向南流至石鼓后继续向南流经白汉场,过剑川南流入洱海,或沿黑惠江顺漾涤注入澜沧江水系或注入红河水系。而且现今金沙江水系支流冲江河当时亦南流。
长江第一湾形成后,原金沙江南流的石鼓至白汉场河段水流向北变为支流;玉龙一哈巴雪山间虎跳峡疏通,金沙江利用冲江河南流的一段河道,由南流转北转东流形成现今“长江第一湾”格局,金沙江成为东注东海的滔滔万里长江的上游。沧桑演变,海陆变迁已为人们熟知而不奇,那么长江第一湾的转向为什么又引起人们浓厚的趣味呢?
可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三江并流紧密相伴十分协调,为何金沙江却突然分道扬镳?二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其形成受南北向“三江褶皱-断裂带”的控制,南北向山川牵就利用南北向构造线,合乎江河发育规律,为什么金沙江却反常呢?三是金沙江残留有过石鼓镇向南达剑川,南流入澜沧江水系(或红河水系)的谷地形迹。现今金沙江为何却流入长江水系,石鼓剑川之间的白汉场低缓地带成为了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四是长江第一湾在高山深谷中呈很小的夹角反向流去,“不循常规”,有什么特殊原因?
长江第一湾地质景观成因的解释,以往有河流袭夺之说、构造抬升之说、地质构造之说;各有所据,而又各有所不全。长期以来,多未深究。近几年来,笔者在对三江并流带旅游地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中,认为简单的河流袭夺、构造抬升和地质构造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在系统分析三江并流带新构造运动以来地质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释疑之说——新构造之说。至今,长江第一湾的形成释疑有四种说法。
景观释疑之一:河流袭夺说河流袭夺是相邻近水系的一水系发展较快而贯通了另一相邻水系,将另一水系并入到水系中作为这一水系的支流。这种现象的形成常常是由于两水系都向二水系的分水岭相对发育、溯源侵蚀(河流向源头、向下切割),其中一水系流水量较大或被侵蚀的岩石土壤较易于侵蚀,其受侵蚀能力强,侵蚀速度较快。且侵蚀的冲沟河道较深,一旦把分水岭侵蚀切穿,沟通对方水系时,使侵蚀能力弱的对方水系改变了其原来流向,向发展快的一侧水系归并流通,夺为自己的水系。
长江第一湾的河流袭夺说释疑的要点是:金沙江原来由北向南流至石鼓后,从石鼓继续沿南北向的沟谷经白汉场过剑川入洱海。后因东侧河流袭夺从石鼓沟通了其以北河流而归入长江水系。河流袭夺的证据有三点:其一,由石鼓至剑川至今仍然有南北向河流,而且作为金沙江水系的向北流的南北向支流,与作为澜沧江水系或红河水系向南流的支流其间分水岭十分低缓,为南北向谷地中的低缓山丘,很易改变流向。其二,由石鼓至剑川南注红河(或澜沧江)保留有宽广的老谷地,有一系列南北向延伸的洼地,湖泊、阶地、堆积物,有金沙江南流的遗迹。
其三,由石鼓至剑川老谷地边坡上有零星河流成因的鹅卵石(河床砾石),表征原来较高的部位确为河流河床。这一释疑的立论不足主要在于:至今未在石鼓至剑川一线沟谷谷坡找到证据确凿的河床砾石、河流阶地及古河床遗迹。景观释疑之二:构造抬升说构造抬升是指河流泾流的某一部位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速率低于构造抬升的速率,迫使河流在该部分断流改变流向。
金沙江大转弯的原因是在现今石鼓至剑川之间白汉场一带,地壳抬升,致使原向南流淌的金沙江不能南流而被迫在金沙江改道东流。这一释疑之立论证据确有在剑川与石鼓之间有区域性的东西向隆起带,构成南北向水系的分水岭,但缺乏具体的证据和其他旁证资料。景观释疑之三:地质构造说地质构造是河流沿地质构造薄弱带(如断裂破碎带、断裂带)发育,有交叉断裂时,河流就沿交叉断裂而改向流动,呈现“之”字形拐状河流。
认为金沙江是追随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发育,因此在石鼓北东向断裂与南北向断裂交切处,金沙江由北向南流而转为沿北东向断裂转为北东向流动,形成金沙江大转弯顺理成章。这一释疑源于河流受交切断裂控制而呈“之”字形拐状河流类型,大转弯的机理符合普遍规律。
作者点评:小编认为,其不足之处是至今仍无确切资料可证明金沙江大转弯受某一北东向断裂的控制。
本文由百家号:月星带着去旅游原创;盗版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