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划定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8月31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云南省地质灾害“十四五”规划(-年)》。“十四五”期间,全省划定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总面积约13.0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34.00%。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云南省地处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内动力地质作用活跃,地层岩性复杂,深大断裂与第四纪断裂发育,近地表岩体破碎。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山地和高原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4%,加之海拔与地形高差悬殊大,造就了独特而显著的立体气候类型,致使区域内单点暴雨、冰冻等异常天气现象多发、频发,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外部激发力和物源基础。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滇西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区、大盈江流域、滇东北高原峡谷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等地区,面积17.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45.38%。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西部和南部地区、怒江下游等地区,面积13.46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4.15%。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的盆地区、滇东及滇东南的低山丘陵岩溶区和滇南宽谷盆地区,面积8.0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20.47%。
开屏新闻资料图
全省划定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别为:
滇西边缘德钦-福贡-泸水-盈江重点防治区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南北向深大断裂发育,岩体破碎,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涉及9个县级行政区,面积3.43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属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怒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滇西城镇群,属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区。
滇西北永平-大理-丽江重点防治区
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和滇西高山峡谷地貌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岩体破碎,软弱岩体分布广泛,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雨季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涉及8个县级行政区,面积2.05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以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屏障、西部高原盆地农业区和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
滇中北部金沙江中上游重点防治区
地处金沙江中上游中高山峡谷区,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滑坡、泥石流发育,斜坡不稳定地段增多,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涉及9个县级行政区,面积1.37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属金沙江干热河谷热作农业带、乌蒙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区,少部分涉及滇中城市群。
滇东北金沙江中下游重点防治区
位于滇东北小江流域-巧家-昭通-镇雄一带,属金沙江中下游高中山峡谷地貌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岩组软硬相间,多陡崖,是云南省崩塌、滑坡、泥石流极强活动区,涉及11个县级行政区,面积2.14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以乌蒙山农业区、滇东北城镇群为主,人口密度大,村镇建设、道路建设、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陡坡耕植等人类工程与经济活动强烈,对地形地貌的扰动强烈,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滇西南重点防治区
分布于滇西南的南涧-临翔一带,属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区,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变质岩、岩浆岩体分布广泛,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涉及4个县级行政区,面积1.07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以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西南部山地宽谷生态农业区、滇西城镇群为主。
滇中南红河-哀牢山重点防治区
位于红河-哀牢山一带,属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区,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发育,哀牢山变质岩体、软弱岩体分布广泛,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涉及10个县级行政区,面积2.97万平方千米。
国土空间格局以哀牢山无量山生态屏障、南部边境生态屏障、红河河谷热作农业带、沿边城镇带为主。
规划指出,近年发生强震的地震灾区也属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区段。随着云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各种工程建设、资源开发活动大多在地质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开展,致使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发生发展呈上升态势。已建在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开采区、景区景点等重要工程活动区也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张勇
责编猫恩泊
校对袁熙
审核何晓宇
终审王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