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束河映像云南丽江
小桥、流水、人家,人们习惯于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姑苏水城。然而,云南省西北部的一座小城,却把这种江南水乡的风情搬上了海拔二千四百多米的高原。南宋末年,丽江人的先祖就在狮子山麓建房筑城,这个地处交通要道的小城很快就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贸易中心。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城地处金沙江的江湾,云南省丽江市,所以小城由此得名丽江古城。
说到丽江古城,首先要说说丽江的水。从城北流入的玉泉河水分成很多个支流遍布全城。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民族便沿着弯曲的水流在河道两边建起房屋,一些房屋甚至就建在水路之上,将一些细小的支流涓进自家小院,形成水流穿墙过户的独特景致。这种依照地势高低建成的三口水井,人们把它叫做“三眼井”,三眼井实际上一个泉眼出水,泉水由上眼向下眼流淌,上眼水,清冽甘甜,可直接饮用。中眼洗菜,下眼洗衣,各司其职。并且每天清晨井水仅供饮用,十点过后才可以洗菜洗衣。
有人说,在丽江古城永远都不会迷路,沿着青石板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就一定会走到古城的心脏四方街。它是位于古城中心的梯形小广场,因形状与知府大印相似,取四方的寓意而得名。四方街的面积仅有半个多足球场大小,然而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已经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是滇西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市。每天傍晚,四方街都要进行一次清洗,当地人叫做洗街。四方街的西边有一条西河,把西河上的水闸关闭,漫出河床的水就自然流向位置较低的四方街,将集市上散落的垃圾冲洗干净,污水顺流而下,可以灌溉城南郊区的农田。这种靠水吃水的智慧一直沿袭了几百年。
我们今天把丽江叫做古城,其实他并非一座完整意义上的城池。城这个概念自古以来都是与围墙相联系的,而丽江却没有围墙,这是为什么呢?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丽江的纳西族土司主动选择归顺,朱元璋对此大加赞赏,他便将自己朱自性的一撇一横去掉,赐给了纳西土司“木”这个姓氏,因为土司姓木,如果修建围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非常的不吉利。而且当时丽江的四周汇聚了藏族、彝族还有白族这样强大的族群,修了城墙意义也不大。所以,相对弱小的纳西族先民们干脆不设防,以中立的姿态迎接八方的来客。这样,一座没有界限、开放而又包容的城镇就形成了。
这座奢华的建筑群便是木氏土司的官邸木府。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呈对称布局,是典型的中原建筑格局。府内翠竹垂柳,泉水长流,又可见白族和纳西族传统民居的特色。
据丽江府志记载,鼎盛时期的木府仅中轴线就有米长,其中楼台亭阁数不胜数,古城中随处可见明清风格的古老建筑。这些民居多为木质的两层楼房,采用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结构布局,这就是照壁,也就是院子的围墙,上面往往装饰着主人喜欢的山水或者书法。
面对照壁的就是正房,留给家中长辈居住。东西厢房略低,三间房屋和一面照壁围成一个封闭的院子。中央的天井常常铺设鹅卵石,种上四时花木,供主人休闲纳凉。四合五天井的结构则是用一间下房代替了照壁,结构上更像老北京的四合院。凝视这些古老的建筑,很难相信他们在建筑过程中并不使用一根钉子,保留了钢筋水泥发明前的淳朴与自然。
同样淳朴的还有丽江的人,那些女子热情爽朗,以勤劳著称,就像他们的羊皮披肩上七个刺绣圆盘所象征的一样,“肩担日月,背负星星”也被称为披星戴月。据史学家考证,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民族是古代羌族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就迁移到这里居住,他们也为丽江带来了这个民族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文化。
东巴是纳西语中智者的意思,原是指纳西族东巴教中的祭祀。在纳西人心目中,这些智者学识渊博,他们给纳西人占卜,逐渐成为东巴文化主要的传承人。在孩子们的课本上,那些弯弯曲曲的文字正是东巴文化的载体。
东巴文字这种文字比甲骨文还要原始,最早是写在或者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东巴时代用他们书写,记录了纳西族的宗教、历史和民俗活动。如今,在丽江古城,依然可以找到书写东巴字的东巴纸坊。老东巴穿着庄重,头戴标志性的五佛冠,用竹笔蘸上墨汁,在东巴之上安静地书写,细细地端详这些灵动鲜活的图形文字,虽不能读,其中的寓意也能猜出几分。
几百年过去了,丽江古城依然拥有着初见时的古朴与静美,在雪山脚下演绎着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