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河只有一个名字,而长江的叫法却五
中国长度排名前两位的河流有两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是都发源于青海省,其二是都向东流入太平洋。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却远远不止两个,比如一南一北,一清一浊,一个成为黄金水道,一个却一度是害河。不过最有意思的不同点是,一个始终只有一个名字,另一个却在沿途不断换名字。
始终只有一个名字的是黄河。其实说黄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名字也不算严谨:黄河在其发源地附近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往西分了岔,北边的叫约古宗列曲,南边的叫卡日曲,两曲汇合后即为玛曲(孔雀河),流经扎陵湖和鄂陵湖后始称黄河(也有说法将北边的叫玛曲,卡日曲只是玛曲的支流)。在这些藏语名称中,卡日曲意为红铜色的河,约古宗列意为炒青稞的锅,而玛曲则意为孔雀河。
但后来“玛曲”也成了黄河在藏语中的代名词,比如黄河流经县城的甘南玛曲县就对外宣传是全中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而汉语中的“黄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在此之前的黄河仅称“河”或“大河”,随着泥沙含量增加,黄河水开始变得浑浊,“黄河”的叫法进入视野。及至隋唐,“黄河”已成这条中华母亲河的固定名称了。
长江最初被称作“江”或“大江”,上古的“江”专指长江,而“长江”的叫法则在六朝之后。出现在西方地图中的“扬子江”并非长江唯一的别称,实际上长江干流各段的各种名称有三十种之多,比如源头叫沱沱河,之后称通天河,进入四川后在川、藏、滇境内均叫金沙江,一直到宜宾以下才叫长江。
黄河与长江在名称多寡上的不同,既和各自流经的地理环境相关,也与所在流域的历史分不开关系。黄河流经的区域可分为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部分,三部分之间过渡相对平缓,虽有部分峡谷较为险峻,但很少有难以逾越的天险,这就为它流经的区域之间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
黄河中下游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关中和中原地区为核心,黄河流域在中国古代的王朝更迭中一直是必争之地,从而也成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即使像青海境内黄河源这样的地区,早期的吐谷浑和后期的吐蕃都和中原王朝有绵密的来往。
不管是和平时期的茶马互市,还是战争时期的土地争夺,各种交流使得古人在很早时期就对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信息有较为准确的认知,比如西晋《博物志》有“河出星宿海”的记载,既然已经明确了上下游是同一条河,大一统的地缘现实和文化认知自然不会再去为黄河的各段另起名称。
和黄河不同的是,长江自源头不久就开始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的横断山区中穿越,这些地方也是古人在交通上最难以逾越的区域。这种地理条件上的隔离让古人很难厘清哪些河流是长江的干流,哪些又是长江的支流,甚至很长时期内都难以确定整个长江流域的具体范围。
同时这种隔离也造成了康藏、川渝和云贵等长江上游地区在历史上多个阶段内都是一个个独立王国,相互间虽有交流,但远远没有达到文化上融合的程度,那么各自将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河流单独命名也就不奇怪了。
甚至在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南缘,并从大巴山和武陵山的夹峙中冲出三峡并进入地势相对平缓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种“分段命名”的文化定势都没有改变:在宜宾至南津关之间的川渝和宜昌境内称作川江,在鄂湘皖大部称作楚江,在南京至出海口的苏沪境内则称扬子江。
为西方文化打头阵的传教士在近代最先进入沪宁等地,受当地人把长江称作扬子江的影响,久而久之,英语中的“YangtzeRiver”也成了整个长江的统称。
#豫见黄河文化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