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水北为阳,襄阳位于汉水之南,为什么不
我们都知道,我国很多地名的命名都会找附近的山川河流为参考标的,而且大都遵循“山南水北为阳”的惯例来取地名,如古都洛阳因位于洛河以北而得名;汉阳因位于汉水以北而得名;江阴因位于长江以南而得名。类似的地名还有很多,但是看到襄阳这个地名,再看看它所处的位置以及地形,就不免会有疑问。襄阳位于砚山以北、汉水(汉江)之南,这可以说是双阴了,为何不叫襄阴而叫襄阳呢?
图-襄阳古城俯瞰
先解释一下为何古人会有“山南水北为阳”这样的命名惯例。古人这样的命名规则是比较有学问的,山南山北因日照关系,阴阳很好理解。河流阴阳却与之相反,也是因为日照的关系。河流大都地势较低,太阳从南边照过来,河流北岸没有阻挡自然会光照多一些,而河流南岸如果落差较大的话,很可能太阳就照射不到的。如果还想不明白的话,可以找条河流去感受一下。
你可能会说,襄阳名字里有“襄”字和汉水有啥关系?还真有一定关系。就像长江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宜宾以上称金沙江、枝城至城陵矶称荆江、扬州之下称扬子江等)类似,汉水自襄阳以下古代也称为“襄河”或“襄水”。至于说是先有襄阳之名,后有汉江因襄阳而被称为襄河(襄水),还是反过来,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汉江在这里被称为襄河(襄水)是因为已有襄阳之名的可能性更大。为何?不这样的话,襄阳位于襄河(汉江)之南,按照惯例襄阳应该取名叫襄阴了。
图-襄阳位置及周边地形图
不过有一种说法认为:襄阳位于汉江之南、砚山之北,看似双阴,实则在是风水学里面为“负阴抱阳,金带环抱”格局,可以扭转双阴为双阳。对风水学不懂,不敢贸然评判。若真是如此,那只能说古人太厉害了。但是这样的格局或许是种巧合,我始终认为古人取名之时,按照山南水北惯例就搞定了,未必会为去大费周章,除非取名之人对风水颇有研究。
你可能会说,好像也有不少地名和襄阳类似,是反着来的,如汉阳(武汉市汉阳区),不是位于汉水之南吗?确实如此,但是古代的汉阳是位于汉水之北的,历史上汉水曾发生过改道,从汉阳南改道至汉阳北了。这样的特殊情况还有一些,如淮阴(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本在淮水之南,因淮河改道,位置也变成淮河之北了。
图-汉阳如今位置示意图
山脉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挪移的现象,河流却容易发生改道。那襄阳附近汉水是不是也出现过比较大的改道情况呢?历史资料中没有过相关记载。汉水一直是从襄阳以北流过的。既然这样,那出现这种异常情况,还有另外的可能,那就是有另一条河流叫襄河或者襄阳城址发生过改变。这样的情况也有不少,如同样在汉水之滨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明明如今的县治在汉江北,却叫汉阴。就是因为南宋绍兴二年(年)汉阴县治迁至汉江之北的新店(今址),而汉阴县在唐朝时县治是在汉江南岸的。襄阳会不会也是同汉阴县类似的情况?确实如此。
图-襄阳市地形图
《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沔水》中有记载: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史料记载非常明确,襄阳就是以襄水为参照而命名的。而这个襄水却并非汉江,而是古襄水。据《襄阳县志》记载:“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则凡西南诸山之水,由长渠入汉者借是也”。古襄水的源头在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今尹集凤凰村太山庙),汇集泉水和下山的雨水而成。古襄水在历史上水量是比较大的,夏秋雨季水量还会猛涨,明朝时古襄水基本上成为水利设施,改称为襄渠,清代沿用,后人俗称南渠。上世纪五十年代船只还可以在其中通航,不过后来水量越来越小,随着城市发展,南渠已成为一条城市下水道,古襄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并不能否认它曾经存在过,清朝光绪年间的《襄阳县志》也有明确记载:“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诸山之水,皆归渠入汉。”根据这些史料来看,襄阳命名是以襄水(今南渠)为参照物按惯例来命名的。
图-襄阳市人文地图
另外,考古专家对襄阳城的文化层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如今的襄阳城最早可溯至东晋,也就是说襄阳城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在的地方,而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在襄阳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欧庙镇境内邹湾村一带,发现的邹湾古遗址是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古遗址,应该就是古襄阳城最初所在。邹湾古遗址位于砚山之南,渭水河之北。陕西有条大名鼎鼎的渭水(渭河)贯穿东西,欧庙这里的渭水河其实和陕西的渭河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在襄阳地区乔置雍州安置南下流民,有大批雍州华山郡的关中人侨居于欧庙一带,河流的名字应该是迁至此地的关中人因思念故乡而取的。渭水河曾用过“襄水”这个名字,邹湾村南邻渭水,北靠卸甲山,当地有“南水北山定襄阳”之说。很早以前这里也不叫邹湾村,邹氏一姓是后来从汉江东面搬过来的,老人们仍称这里叫“襄阳村”。在欧庙一带老百姓中也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襄阳县治由欧庙邹湾,连府带名搬县城,迁至今襄阳城。”
图-襄阳市地势图
在欧庙一带,很早以前也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故事---司马懿印掉襄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焦柳铁路修建时,真在邹湾古遗址出土了“司马懿指导印”,说明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传说,而是史实。而且据清朝御史王万芳撰《襄阳府志》记载:“欧庙‘里绅梁友谷’捐修外城池。……外城48华里,有东、西、南、北门。”可见欧庙邹湾古城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而且在渭水河和汉江交汇处曾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码头。在欧庙还流传着“金华小姐困襄阳”的传说故事,卸甲山据说就是因为金华小姐兵败襄阳后在此弃甲西逃而得名。
图-邹湾古襄阳城遗址示意图
襄阳村、司马懿印掉襄阳、邹湾古城遗址、老百姓中流传的搬城说法、襄阳古城考古文化层溯至东晋等种种线索表明,如今的襄阳城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在的地方,而是在大约东晋时期由欧庙的故襄阳城遗址搬迁而来的。虽然汉江比襄水(渭水河)要大,但在邹湾一带汉江由北向南流,邹湾古城在汉江以西、襄水(渭水河)以北,而古城遗址离襄水更近,按山南水北的惯例,命名用襄水做参照更好一些,这样襄阳命名的疑问自然就不存在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