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云南画卷
图为绥江县城。本报通讯员柴俊峰摄
“三股水”的一天,从游客的脚步声在茶马古道上响起开始。
相比丽江已“出圈”的景区,位于金沙江边的玉龙县龙蟠乡的“三股水”,近些年才逐渐为游客所知。这里是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因纳西族人世代守护大自然而满山葱郁。大山涵养出清澈而充沛的水源,从数不清的泉眼喷涌成流,常年不断,淙淙而下,汇入金沙江。
“让我给你们吹一支曲子吧。”70岁的纳西族阿妈和菊芬拿出一片树叶衔在嘴边,悠扬的纳西音符伴随着汩汩山泉传开,游客听罢兴奋地掏出现金想要表示对这美妙一刻的赞许。
和菊芬拒绝了:“现在的生活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有合理的旅游收入分红机制。”不远处,象征崇尚自然的警世柱正伫立在山顶,俯视着整个村子。
敬畏、守护、节制、馈赠,“三股水”找到了实现存续的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兼具“天人合一”哲理与民族习惯的方式,让山、水、人、村得以和谐相融。
金沙江边的这个小村,是长江上游流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一个缩影,也是云南建设最美丽省份的一个“细胞”。
近年来,云南立足于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围绕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的目标,着力实施空间规划大管控、城乡环境大提升、国土山川大绿化、污染防治大攻坚、生产生活方式大转变五大行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云南篇章。
而这,也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驱车沿江而行,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从美丽县城到特色小镇,再到美丽乡村,以山水为根蒂,以人为本位,以城乡为载体,绽放出独特的光芒,点染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生动画卷。
城在山水中
置身昭通水富港,视野沿江由近及远,金沙江、横江在这里交汇,澄澈的江水从此流出云南进入长江,浩荡东去。
“这一江清水,在居住于长江上游的人们眼里,来得很不易。”水富市云富街道双江社区的居民曾方贵感慨地说:“几年前,3江交汇处还浑浊不堪。”
老旧排水系统改造、黑臭水体整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海绵城市崛起、节水型城市形成……市民满意度越来越高,纤夫号子仍在水富民间传唱,“美丽县城”水富正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向世人讲述“万里长江第一港”的变化。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何以“养”出美丽、宜居的城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省以林园城市、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和康养小镇等城乡建设为抓手,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逐项推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塑造特色滨水环山空间。
以生态为底色,山水缱绻,美丽的变化在面子,更在里子。
逆金沙江而行,碧波荡漾一路,两岸青山不减。船只泊在“逗号码头”,人、鸥在岸边嬉戏,一座亲水城市展露得淋漓尽致。
金沙江畔的绥江县卧在向家坝、溪洛渡两座巨型水电站之间,因水电建设,县城及几个乡镇整体搬迁上山,是云南省第一移民大县。
“我们的城市在实施搬迁中,坚持不丢掉一棵古树,将老城里的古树抢救到新城。”顺着绥江县副县长杨昌俊手指的方向看去,城市郁郁葱葱的绿植里,间隔一段距离便有一棵古树,古树上挂着的铭牌记录着树的品种、年龄、原生地以及“抢救”人信息,让整座城市沉淀出历史的底蕴。
这场抢救行动,不仅延续了古树的生命,还让绥江人“在保护中谋发展”的意识得以传承。以竹绿山、以竹兴业、以竹靓城、以竹富民,如今的绥江,40万亩竹基地布局在金沙江两岸,固土、养水,同时赠予当地人实实在在的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厚植在长江经济带云南城市的发展中。
清早时分,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城,永定河城市公园的河面上缓缓漂来小舟,晨起锻炼的市民绕河移动,构成人水辉映的别致风景。
小舟上,握浆人起永红手落划水,手起拾物,边前行边打捞湖里的垃圾。对于他来说,这已不是一件讨生活的单纯活计,“我的家乡在永定河下游,母亲河养大了我。维持河湖的干净是为我们的生活造福,也为我们的子孙们造福。”清澈的永定河水带着当地人的守护,汇入滚滚的金沙江中。
金沙江沿岸徐徐展开的山水城画卷,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表到里体现出来。
人在创造中
昭通市巧家县的新城建设正如火如荼,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巧家搬迁移民将要在这里开启新的生活。即便尘土飞扬,也掩盖不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崛起与希冀。打造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的产业与就业……可以期盼,有着“三季巧家(没有冬季)”美誉的这片热土地,将崛起一座金沙江畔因水而兴的避寒康养胜地之城。
水电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建设搬迁,云南省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提升性民生建设,不断推动共同富裕,提升共享水平。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昭通市永善县知临中学坐落于山顶上,崭新气派的校舍面朝金沙江。课间操的音乐响起,学生们从教室涌了出来,人排列成对,借助体操舒展身体,为紧张的学习节奏松弦。校长林建华很是自豪:“学校总部在浙江,今年9月,我们正式开学,招收了初一和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和学生的热情让我们对这里的希望也越来越高。”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引入,将以往选择外出求学的家长孩子更愿意留下来,县城的未来充满希望。
发展绿色产业增收致富。丽江市华坪县石龙坝镇临江村七组的小组长冷天伟留心观察着村里的每一个变化——从前分布于金沙江两岸的大片光头山,已被连片的芒果林染绿,还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远程控制滴灌;家家户户通过芒果种植鼓起了“钱袋子”,村子里随处可见小汽车。“种地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冷天伟感受到的变化不仅是发展绿色产业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有生存环境的改善。“这些年,金沙江光伏提灌工程的实施,使干热河谷地区望江兴叹年年旱的情景一去不复返,家乡气温比往年下降了好几度,即便是热季,我们也不怕去地里干活了。”
寻求更和谐的生存方式。在丽江市玉龙县拉市镇打渔村,为了更好地保护紧邻村子的拉市海湖,打渔村不再打渔,过度旅游开发也得到整治。极目眺望,这里水位上升了,水质好转了,水里的鱼和水面的鸟多了,生态品质逐步修复提升。当地干部群众说,再努力干一阵子,环湖生态大道就能建成,所有建筑物都退到环湖生态路以外,且没有一滴生活污水流进湖里,同时,环湖大道旁建环湖湿地拱卫主湖。
“到时,生态恢复,人居优化,会有更多的外地人来这里观鸟亲水,休闲度假,当地群众也将从中受益,增加民宿和农家乐的收入,大家共享大自然的赐福。”镇政府干部小郭与我们约定,两年后再来,一定会有惊喜!
沿江探访,见证着更多的“打渔村”开始寻求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方式,慢慢沉淀出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魂在传承中
长江上游的云南画卷,初看抢眼,细品有魂。
为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云南省持续在城市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上下功夫,改善城镇生态,塑造城镇形态,优化城镇品质,创建文明城市,着力提升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人文传承的城镇之美。
金沙江畔一座座城镇乡村,以人文传承为发展根脉,令美丽家园更有温度和魅力。
楚雄州元谋县姜驿乡是全建制位于金沙江对岸的云南乡镇,曾经,渡口文化在这里生根。年,红军在龙街渡口诱敌佯渡金沙江,在军事战争史上谱写了“巧渡金沙江”的著名战例。
随着乌东德电站兴建,见证历史的姜驿乡进行了搬迁,红军长征元谋纪念馆成为江心小岛,一座崭新的跨江大桥让回家的江驿人告别了渡船。
这片波光粼粼的高峡平湖目前正在进行康养旅游目的地规划,姜驿乡的群众也将红军长征的精神带到了搬迁安置新区,把红色文化的根扎进骨髓中,发展连片生态蔬菜种植,开始新的生活。
在楚雄州永仁县,有一个远远望去四面皆平整方正的山头,名为方山。这里有古老而神秘的诸葛营遗址,传说着诸葛亮二擒孟获的故事。山上的诸葛营村在地震的废墟上重建,整合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中国彝族第一村”很快成为名气不小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为村民李宗美一家带来一年不低于8万元的纯收入,为了提升人文内涵,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李宗美每天穿上民族服饰,用普通话向人们介绍手工彝绣工艺,讲述彝族史诗。民族文化通过新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延续。
“巫鲁肯——一个环境优美,坐落在纯净的丽江大雪山山脉山坡上的小村子,雪山主峰扇子陡,犹如保护神似地保护着它。”美籍奥地利人洛克在著述中描绘的小村,是丽江市玉龙县白沙镇的玉湖村。在纳西族地区生活和工作了27年的洛克写下《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不断引来探奇猎新的“背包客”。
“近年来,玉湖村努力保护古村落民居和纳西文化IP,接下来,玉湖村将开辟出十个非遗院落,将纳西族的风俗文化、历史文化、东巴文化融入到古村落中。”玉湖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如今,修旧如旧的洛克故居被重新植入新元素,搭载着纳西文化,玉湖村的旅游充满了魅力与厚度。
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大美云南,金沙江畔的百姓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朱毅段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