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金沙吟金沙江的浪花见证36

金沙万里行考察采访,是云南日报组织的也是云南首创的一次大型采访活动。云南日报社派出韩声雄、刘流组成记者组进行在云南省境内以徒步为主的金沙江全程采访。从年6月24日出发到年6月5日结束,采访时间将近1年。途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行程公里,其中,在云南省境内步行公里,超过了金沙江在我省的长度。步行所到之处,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也是被报纸遗忘的角落。

36年后的今天,再回望金沙行,已退休的两位记者依旧记忆犹新。“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们:‘当时省内的交通条件已经不是很差,你们为什么还要以徒步的形式进行考察采访呢?’”

韩声雄、刘流两位记者在金沙江边采访资料图

答案只有一个: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满意的记者,就只有全身心都“沉”到人民生活中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随着群众的脉搏跳动,反映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反映他们的心声;也只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理,为我省的经济社会改革贡献力量。

年7月6日在《云南日报》上刊发的考察报道云南日报资料图

当年他们看到:这是块难得的宝地

36年前,韩声雄、刘流两位记者沿金沙江进行考察采访,接触到经济工作的许多方面。当年他们对金沙江热坝河谷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当年山高谷深的金沙江流域记者韩声雄刘流摄

“金沙江流域山高谷深,低热河谷和低坝、低山日照长,辐射热量大,月平均温度高,积温多,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热、气资源。利于动植物快速生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夺取农业高产的有利条件。现在日光能的利用率还很低,如果再提高一些,经济效益就更可观……”

36年过去,两位记者当年的愿景早已实现,如今的金沙江流域再也看不到“有水快流,要想快致富,上山去砍树”的景象,沿江而走满眼是绿。

送出一江碧水共谱绿色新篇。供图

金沙江重点水域实施10年禁捕,渔民转产就业、深化河(湖)长制、国土山川补绿增绿……截至年,云南省累计完成营造林.86万亩,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处,金沙江流域开展座废弃露天矿山修复。山高谷深不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天堑”,而是成为了清洁水电能源澎湃涌动的“心脏”,如今“西电东送”电量%为清洁电力;充沛的水源和关照也造就了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产业成为绿色食品主导产业。

当年他们建议:这里要因地制宜搞活流通

“流通不畅不仅使山区、民族地区买难卖难情况加剧,而且给城镇居民生活带来困难。要帮助山区建立一些畜牧产品加工储运设施,帮助农民培训技术进行粗加工,还要努力帮助山区、民族地区改善交通条件……”当韩声雄、刘流二人行至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时,看到当地乡亲们酥油、耗牛、青稞等货物需要赶好几天的山路才能到达牲畜交易会。

当地群众记者韩声雄刘流摄

商业服务跟不上,主渠道不畅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当地的群众,于是他们写下了一篇调查报告,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搞活流通,商业必须改革,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因的民族性、复杂性、文化素质、经济基础以至历史的社会的传统习惯。”等建议。

背负重物的老人记者韩声雄刘流摄

36年后的今天,迪庆藏族自治州早已是今非昔比,跨越高山河流的公路让“心中的日月”不在与世隔绝,航路的开通,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来到这个“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人间仙境,电商网络和5G的发展更是让来自高原的特色产品走向了更远。

如今的迪庆三县(市)已实现县县通二级公路,29个乡(镇)通油路,个村(居委会)通硬化路,村民小组60%以上实现硬化路,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是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时的倍。在年12月31日,丽香高速试通车,标志着迪庆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香丽高速公路试通车记者杨建华摄

道路通百业兴,迪庆州已有物流企业家、冷链物流设施个。通过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整合了短途客运、快递企业,建成26个乡镇的物流配送站、个村级物流配送点,与邮政乡镇网点一道形成基础物流网络,推动了农村物流业快速发展,真正打通了县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通道。路通了,迪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更快了,迪庆州地区生产总值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52亿元,增长了倍。

迪庆州普达措国家公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除基础建设外,旅游业的发展也让迪庆州更加走向世界,大滇西路由环线的建设,让游客可观赏到高原湖泊、雪山森林、缤纷桃花、多彩金沙江等多种景观,可谓是“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截至年年底,迪庆州美丽公路建设.8公里,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36年的发展,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白马雪山……已不是让两位记者险象环生的“绝地”,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一张张靓丽名片让迪庆的美丽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了“质的飞跃”,从“体量优势”转向了“质量优势”。

当年他们期盼:这里贫困现状能改变

韩声雄、刘流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对金沙江流域的二十二个县市贫困民族山区的自然、社会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发挥优势,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采访。

36年前的金沙江流域记者韩声雄刘流摄

36年前,两位记者发现金沙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交通相对闭塞运输不易的原因外,经济群落散布于广阔山区缺乏市场引导、教育结构单一、特色民族产品缺乏销售途径等问题,但与此同时,他们发现了金沙江流域能为当地群众提供致富的条件。

时至36年后,在年12月8日,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当地群众也凭借着更加绿色、环保、生态的新兴产业脱贫致富。

乌东德工程大坝下形象全景资料图

金沙江给云南带来了丰沛的绿色水电资源,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多座大型水电站坐落于此,其中,乌东德水电站丰沛的水电源源不断送抵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负荷中心,预计每年送电亿千瓦时,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可每年减少煤炭消耗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万吨。“十三五”期间,截至年11月24日,云南省电源装机容量增至73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5%,远高于全国39.8%的平均水平。年起,连续5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种植的橘子资料图   金沙江的热谷给流域群众带来了种类丰富的各色高原农特产品,植被稀疏、土地裸露的干热河谷变成特色优势,形成干热河谷绿色经济产业带。流域群众打造出了诸如昭通苹果、大理宾川橘子、漾濞和泰、丽江华坪“丽芒”、汤郎乡高粱酒等独具高原特色的绿色食品,不仅成为了金沙江流域群众致富的“敲门砖”,更成为云南绿色食品“可食用的名片”,为云南绿色经济发展贡献出了金沙江的力量。未来在“十四五”期间,云南省还将引入有情怀、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推进提水配水、土地整治、产业发展3大工程,为金沙江再造一片绿水青山。

位于昭通盐津的水田易地扶贫搬迁点通讯员柴峻峰摄

36年后的今天,世居于高山深处的群众进入了城市,镇雄旧圃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点、彝良发界易地扶贫搬迁点、永善红光易地扶贫搬迁点、盐津水田易地扶贫搬迁点……世居山中的群众成为了职工,成为了市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医保,孩子也读上了“城里的学校”,生活有了保障,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明媚了。

在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产业园区,一对夫妇通过养殖蘑菇脱了贫。通讯员柴峻峰摄

涛涛金沙江见证了金沙江流域群众从贫到富的转变。36年过去,韩声雄、刘流两位记者当年所写的5篇考察报道中所提出的问题早已解决,金沙江作为长江流域中的一环,如今正发挥着新的效能。在年11月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四千万云岭儿女将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云南新担当、新作为。

策划:锁华媛

统筹:李洁

编辑:孙寅翔

美工:姚振

》》点击进入专题《《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36年前,云报记者徒步走进金沙江看发展

云报记者徒步走进金沙江背后的故事

36年光阴感受金沙江流域巨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