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造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为三峡延寿
向家坝水电站,建造到底有多难?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水富市和四川省宜宾市的交界地带,处于金沙江下游峡谷的出口处。我国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筹建工作,直到年正式开工建设,年建设完工,历时9年建设完成。
在金沙江建发电站并不容易,最大的难点在于复杂的地质条件。金沙江地质松软,基岩主要为砂岩、泥岩夹煤线地层,岩相变化大,容易沉陷滑塌,这客观上对水电站的防塌陷、防滑、防渗透等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为克服松软的地质条件,工程人员在左岸一期围堰基坑内打造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沉井群:共挖出10个23m×17m的深井,最大下沉深度56m,沉井填埋的混凝土总量高达9.3万m,规模和技术难度均创下了中国水电的先例。
为增强抗滑稳定性,大坝左岸厂房坝基和泄洪坝段增加了更大更深的齿槽;右消力池也进行了加码,深挖之后再回填混凝土,最大厚度达42m,在坝后形成了强大的抗力体。工程还采用了“防渗墙+帷幕灌浆”的方案,选用最优的工艺和参数,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有效保证了防渗透效果。
另外一个难点在于消力池的建造。
水电大坝的消能方式分为
挑流消能
和
底流消能
,前者施工更简单(三峡大坝就是这种),水流在射流的过程中混合扩散,会形成大规模的雾化现象,这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向家坝水电站,坝基下游不远处就是水富县城,分布有云南天然气化工厂大型企业,因此泄洪雾化就成了一个限制性因素。
底流消能示意图
为减轻雾化影响,工程人员最终确定选用底流消能的方式——这意味着建设成本更高,难度也更大。通过中孔和表孔间隔布置(详见上图),在大坝下游设置一定长度的消力池底板,大量混凝土填铺其中,成功减少了对下游河床的冲刷,施工规模相当巨大。为供应大量的砂石骨料,输送带的长度足足有30余公里,再一次创下了世界之最。
蓄水发电后,对中国有多大贡献?
向家坝水电站的重要之处主要体现为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功能,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在防洪方面,库区正常水位下库容为49.77亿m,控制着金沙江流域面积的97%,尤其是暴雨区和主要产沙区。库区预留的防洪库容有9亿多m,距离下游的防洪城市很近,因此在防洪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
历史上,川江两岸的泸州、重庆、宜宾等城市深受洪水威胁,防洪标准只有5~20年一遇,远低于国家所规定的50~年一遇的标准。向家坝建成后,向上可与溪洛渡联合,向下可与三峡、葛洲坝联合,不仅能应对川江防洪,就连长江最惊险的荆江河段也能从中受益,防洪效益可谓是“一带一江”。
在发电方面,向家坝水电站年均发电亿度,相当于1/3个三峡水电站。但如果看性价比,向家坝水电站明显更高。当初规划移民时,库区搬迁的总人数只有10万人左右,仅占三峡工程移民的1/10,搬迁投资占比低,经济指标十分优越。有数据显示,向家坝平均每千瓦的投资成本还不到元,发电竞争力更强,比三峡电站能更快“回本”。
在航运方面,就不得不提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了。水富位于金沙江、横江的交汇处,航运区位优势明显,云南在此建成了全省第一大港。借助长江的“黄金水道”,水富港的货船可直通上海,而向家坝水电站为了匹配水富港的航运优势,专门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升船机,进一步保障了航运畅通。
我们知道,金沙江处于第一二阶梯的交接处,跨越横断山脉,河道狭窄,礁石险滩遍布,极大地阻碍了航运的发展。向家坝建成后,库区水位得以提升,84处妨碍航运的险滩沉入水下,通航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可以说,只要升船机等通航设施建设到位,长江的“黄金水道”就有望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带动川、滇的航运发展。国内专家其实也早有建议,认为应该把航运向西延伸km,一直通到攀枝花。长江委员会的思路也是如此:“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不过目前的长江航道还是以水富和宜宾以下为主,“延上游”可以作为将来的展望。
功不可没:为三峡水库减淤积
为三峡水库减少泥沙,这是向家坝水电站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效益。
三峡大坝既是发电的骨干枢纽,也是控制防洪的关键枢纽,它的存在让荆江河段的危险系数大大降低。但三峡库区并非没有后顾之忧,库区的泥沙被认为是一个不小的隐患。
年,库区内的淤沙量已达到19.77亿吨,而多年平均的淤沙量约为1.3亿吨/年,据此计算,目前的沙量估计已突破了20亿,甚至可能达到了21亿吨。这么多的泥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金沙江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产沙区。
事实上,金沙江名称的由来就和水中的含沙量密切相关,泥沙俱下的江水看起来像极了黄河水。这主要是因为金沙江水流的冲击力太强,不断对两岸的边坡形成冲刷、切割、掏蚀作用,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雨洪期最为明显)。
资料显示,金沙江中游的多年平均含沙量达1.7公斤/立方米,从这里搬运的泥沙占三峡入库沙量的50%左右。由于溪洛渡在向家坝的上游,因此首先拦截了一部分泥沙,其结果:预计可使三峡库区的入库沙量比天然状态减少34%以上。
向家坝库区泥沙淤积分布
向家坝同样也功不可没。库区的范围涉及川滇六个县(市),库内分布有团结河、细沙河、西宁河等重要支流,干流和支流平均每年可淤沙万m。根据~年水文站的统计,向家坝水库的淤损库容已达到0.9%,防洪库容损失0.4%,死库容减少1%。
不可否认,向家坝库区确实为三峡库区分担了来自金沙江泥沙的压力,有利于延长后者的运行寿命。至于金沙江的梯级水库,目前来看淤积量并不大,适当的淤积反而可以改善河槽过渡冲刷的状况。
尽善尽美的“生态坝”
凡是水电大坝,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工程施工时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导致地表植被破坏,陆地生态系统受到干扰;
二是大坝的阻隔会导致水文特征发生巨变,坝前可形成回水区,坝后水温变低,江水畅通性被破坏,不利于鱼类的洄游和繁衍。
具体在向家坝水库上,这些影响都受到了高度重视,生态修复也得到了充分尊重。
年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上的论文指出,向家坝施工区的边坡扰动面积占施工总面积的50%以上。施工后,工程人员对边坡进行了全面修复,营造出了适合植被生长的基材层,既保持了水土,又恢复了土壤肥力,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农田植被均得到了很好的修复。
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上,专家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救鱼”措施,目前主要的手段是考虑生态流量需求进行联合调度,再有就是加大土著鱼的放流量,用人工繁殖来弥补自然繁殖的不足。
可能有人要说了,最好的方式还是建造方便鱼类畅通洄游的鱼道,这才是根本措施。
这种观点确实有其合理性。过鱼设施有鱼闸、升鱼机、集运鱼船和鱼道等多种形式,但实际的过鱼效果有待提高。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在兴凯湖修建了首个鱼道,江浙粤湘等沿海沿江的闸坝上也有建设。由于效果不佳,我国从80年代开始转变思路,通过繁殖放流的手段来替代过鱼设施,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在葛洲坝河段,我国坚持放流中华鲟等珍稀鱼种,协助解决幼鱼过坝洄游的问题。直至今日,繁殖放流依然是主流手段。当然,国内也没完全放弃鱼道设计,比如长洲水枢纽鱼道在年就曾成功过鱼,对今后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向家坝库区的生态治理兼顾了水上和陆上,贡献值得肯定。通过调节下泄流量,库区切实保证了下游鱼类在繁殖期所需要的生态流量,生态福利得到了放大,再配合定期放流、设立保护区,长江流域的“生态坝”找到了更合适的补偿方案——这也是长江“生态样板”的底气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