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满阳光情恋一城
心满阳光情恋一城
——献给为建设、热爱、献身攀枝花的优秀儿女们
胡跃宁
在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也可称“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有一座年轻的阳光花城——攀枝花市!
因为年轻,她就那样的丽质养目;因为年轻,她就具有青春活力;因为年轻,她魅力四射;因为年轻,她就阳光青春的灿烂着。
昨日,那里还是一块不毛之地的荒野峡谷,而今,“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是她的美誉。
森林、宜居、康养、阳光是城的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新追求。
是的,当我们在青山中放歌,在碧水中泛舟,在鲜花丛中徜徉,在阳光下享受生命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攀枝花的过去——
攀枝花开篇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命脉,也是一座城市的魂。
历史,记录着一座城的艰辛,沉淀的确是城市的荣耀。
只有寻觅历史的足迹,才知历史为城市写下怎样厚重的一笔;只有踏着先辈的足迹,方知道路曲折与艰辛;只有追寻前辈的伟业,方能解读城市辉煌的历程;只有重温光辉的历史,才能展望城市的未来。
翻开攀枝花历史篇章,我们不能不读到一个人的名字——常隆庆。
地质学家常隆庆(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常隆庆,年生,四川省江安县人。据常先生的遗墨:年是他涉足整个攀西地区作出重大发现的一年。年6月底再次到了西昌,年底就出外找矿。其自传写到:“冬到会理、永仁一带调查,在永仁的仁和发现那拉箐煤矿。”
那拉箐就是现今攀枝花市的宝顶煤矿。
常先生写到,年“与技专校合作,与技专校教授刘芸生(名芝祥)于八月中旬出发,重点放在盐边、盐源地区……这次我们找到了盐边攀枝花铁矿,作了一些小矿床储量等研究,大致在十一月底才回西昌,我匆忙地将笔记整理,认为攀枝花矿很有希望,书面报告写成之后,又将概况电告伪经济部地质调查所,请其派人到攀枝花进行考察。”
从而常先生成为攀枝花矿的第一个正式报矿人。具体时间他在自传中说到:“八月二十四日到梅雨铺,九月六日到盐边攀枝花,发现攀枝花铁矿。”
综上所述,加上大量的文献资料,攀枝花矿应是年9月6日由常隆庆和刘芝祥教授共同发现的。
年7月21日,常隆庆这颗地质之星在人生旅途中运转了75个春秋,突然在办公桌前陨落了。然而,他早年开发攀枝花矿的夙愿,在新中国建立后,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倡导决策,已付诸实施,变成了现实。
攀枝花工业基地阔步前进。攀枝花宝库最早的叩门人常隆庆虽死犹生。
攀枝花的夜空闪烁着一颗耀眼且明亮的星星!
图为位于攀枝花密地桥的常隆庆雕像(图片来源:小城映像)
三线,三线,大三线
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攀枝花特区筹备及工作打算的书面汇报》上批示:“此件很好”。
毛主席批示影印件(雨涵摄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一个寂静的峡谷,一片荒野的山峦即刻获得复苏的生机,开发攀枝花的序幕由此隆重拉开!
一勾冷月挂西边,泛白的峡谷山峦,饿狼在相互的撕咬,伤痕累累地发出凄哀嚎叫。群狼射出仇恨的绿光,撕咬中或丢性命,或落荒而逃。就连宝鼎无花果山的泼猴们,也只能盘坐于光秃秃的树杈望月兴叹。真可谓:天苍苍,地茫茫,天不见鹰,地不见羊。荒凉的山岗哪留有人的足痕。
那是什么?一点红!那是什么?红一片!
红旗!
焦黄干枯荒野的土地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红旗。在红旗的引领下,在执旗的旗手身后,是一群热血澎湃、生龙活虎、青春昂扬的青年人,他们唱着豪迈的歌曲,迈着雄健的步伐,向峡谷山峦挺进。红旗,给荒凉的大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沉睡的峡谷就此唤醒;红旗,似红军长征时的播种机,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着青春的种子。岁月,终向荒野宣战;文明,向荒蛮宣战;人,向时间宣战。
一场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的较量就此开篇!
与此同时,红旗同样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白云下,在北京、上海、天津,在祖国北方辽宁鞍山,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在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就是在最近的重庆、成都、云南、贵州火车站的站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歌声嘹亮,胸戴红花的青年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与送别的亲人亲友挥泪握手,互道珍重。他们要去哪里?无人知晓。当火车拉响长长告别的汽笛,车厢里伸出的头是离别的泪水,牵挂的心,站台上举过头顶不断挥别的手,是深深的爱与被爱。那用心交融的情感,那流下难舍的泪滴,都是亲人间爱的眷恋。
青春的倩影慢慢地消失在亲人的视线中,留下的是无尽的相思与惦念。
运行的列车中,青年们第一次听到了这么一个名词儿——三线。
三线,三线,大三线,祖国各地的优秀儿女们向这里聚集。
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网)
平方公里沉睡凄凉的荒野响起了第一声炮响。炮源发至于一个2.5平方公里的山峦上。就是这声礼炮,开创了这片热土地的新纪元。共和国的优秀儿女们开始以满腔的热血、豪迈的人生,践行着青春的誓言,书写着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创业诗篇。
“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着觉,就是骑毛驴我也要去那里。”——这是口传毛泽东主席曾关怀三线建设所说的一段话语。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这是开拓者们对着荒野发出的第一句乐观自强用语。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蓬州闲士摄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这是一个时代发出的震撼山川峡谷的最强音。
战天斗地,小伙子们拼的是青春激情;巾帼不让须眉,展示的是铁姑娘们精神风采;拉线架塔,送出的是一片光明;热饭热汤,端出的是温暖与关怀;肩挑背扛,送去的不只是毛巾香皂,还有歌声与微笑。夜幕下,那闪动于帐篷、芦席棚、干打垒的马灯,手电与繁星交辉,大地间,一道道飞向夜空的电光,是对苍穹的问候。
天空大地山河发出疑问,这里要发生什么吗?同样,天空、大地、山河要为一个荒野巨变的峡谷作证!
清晨,一张张笑脸,迎向一个火红的脸庞。一个个红旗飘扬的工地,一阵阵隆隆炮响,人也欢歌,山也欢畅,群山沸腾,一曲曲发至心扉的青春音符就是一段难忘的创业史诗。
天与地都记录着一个大三线的火红年代。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乳名叫渡口市
源于金沙江河流上这唯一的一条船的摆渡,这个口岸被人们称为了“渡口”。谁又想到,就怎么一个称谓,竟成了一座新兴工业城的乳名了呢——渡口市。
虽然在年3月20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时任工业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驰就宣布渡口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然而,一切为了国防,为了备战、备荒,为了保密,不要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就是亲人从开拓者们寄出的信件中,也读不到“渡口市”的字样。
在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现13栋),徐驰向邓小平汇报攀钢和渡口建设计划(左起:徐驰、邓小平、王瑞林、李井泉、吕正操、李开信、余秋里、王力、谷牧、程子华、孙勇等)(攀枝花市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所有信封的右下角落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