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发生在哪里他真的把孟获
爱好三国的朋友,没人不熟悉“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孟获是益州一带的南蛮大王,手下有祝融、阿会喃、忙牙长、木鹿大王、金环三结等一众大将,率领十万蛮兵反叛蜀汉。诸葛亮为了解除后顾之忧,率军南征。他把孟获活捉了七次,又释放了七次,最后使孟获心服口服,彻底的归降。
这就是著名的“七擒七纵”的故事,其中尤其是“火烧藤甲兵”一段,让很多读者拍案叫绝,至今读来都觉得回味无穷。
诸葛亮七擒孟获可是,以上这些都是小说中的描写。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件事呢?假如发生过,又究竟发生在哪儿呢?
要说清这些,我们就需要先来了解一下孟获这个人。
一、历史上真实的孟获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
建兴三年,也就是公元年。
这一年,刘备已经去世三年,而刘禅也已经做了三年的皇帝。这一年的春天,诸葛亮率军从成都出发,开始了山水跋涉的南征之旅。
在益州建宁(今云南曲靖)一带,有一个名叫雍闿的豪强掀起了一股叛乱。他勾结东吴,并杀害了当地太守,教唆当地百姓反叛蜀汉。
诸葛亮南征的目的正是为此。
雍闿是个汉人,但在益州一带居住的多为彝族百姓,雍闿对他们的号召力并不强。为了获取这些人的支持,雍闿联络了当地彝族一个名叫孟获的人共同起兵。
孟获在彝族、汉族百姓中都有很强的威望,他加入了叛军,果然有很多彝族百姓选择跟从。于是,孟获这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孟获《汉晋春秋》中记载:
先主崩,获随雍闿反。蜀相诸葛亮亲征,百战百捷。闻得有孟获,向为本地的夷、汉所服,与之战,擒之于盘东。亮纳参军马谡策,赦孟获以服南方。后南中平,获随亮归成都,任御史中丞。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这段意思是说:诸葛亮之所以南征,目的本来是为了平定雍闿之乱,到了当地之后才听说有孟获这个人。诸葛亮率军擒拿了孟获,并把它带回了成都担任御史中丞。从此之后,南方地区不敢再有任何反叛。
这说明,历史上确实有孟获这个人。但是,他和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孟获却有很多不同之处。
历史上真实的孟获,根本不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个坐拥10万蛮兵的南蛮大王。他手下根本没有会呼风唤雨的木鹿大王,也没有会使飞刀的祝融夫人,更不可能有藤甲兵、白象兵等各种千奇百怪的兵种。
祝融夫人真实的孟获,不过只是一个参加了叛军,比较有威望的当地彝族小首领,如此而已。
罗贯中为了增强小说的精彩程度,同时衬托诸葛亮的用兵如神,所以故意夸大了孟获的地位和军事实力。
二、“七擒孟获”的发生地点
既然孟获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诸葛亮“七擒孟获”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呢?
或者说,诸葛亮南征最远到达了今天的哪里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这其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八个字很关键,说的就是诸葛亮南征之事。“渡泸”是指渡过了泸水,“深入不毛”则是指到达了一个叫“不毛”的地方。
泸水,也就是金沙江的别名。这说明,诸葛亮当时跨过了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属于长江的干流源头。从地图看,假如从四川成都(诸葛亮南征的起点)出发,一直向西南方向行进,跨越金沙江的话,就已经达到了云南大理、保山、腾冲一带。
金沙江位置也就是说,当时诸葛亮起码到达了云南大理、保山附近。可是,这是否意味着他仅仅止步于此呢?
其实不止。因为我们还有后半句可以参考,也就是“深入不毛”。
“不毛”是什么意思?
按照《辞海》中的解释。“不毛”就是不生长草木的地方,也就泛指荒凉的或未开辟的土地,和我们常说的“不毛之地”是一个意思。
可是,《出师表》中提到的“不毛”二字,却并不是指“不毛之地”。按照历史学家的考证,这里的“不毛”实际上是“八莫”二字的谐音。
缅甸八莫的地理位置“八莫”又是哪里?翻开地图查找,从金沙江继续往西南走,出了国境线,会进入缅甸境内。而在缅甸与中国交界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一个名叫“八莫”的地方。
诸葛亮所说的“深入不毛”,其实是指到达了缅甸的“八莫”。
缅甸八莫风光有三点证据可以对此进行佐证:
首先,缅甸的英文名字叫做“Burma”,“缅甸人”的英语为“Burmese”。读出来基本就是“不毛”两字的发音。这说明,在古时候,“不毛”或者“八莫”,就是缅甸的代称。
其次,经历史学者探访,在现在的缅甸八莫一带,几乎家家都还在供奉诸葛亮。说明诸葛亮的确曾经到达过这里,并且用教化改变了当地的很多风俗。
第三,按照谭其骧先生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三国时期,益州的管辖范围也包括了缅甸的八莫。换句话说,诸葛亮并非“出国用兵”,而仍然是在益州的疆域之内。
三国时期的益州疆域,包含了八莫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确切的结论:诸葛亮南征是从成都向西南行军,跨过了金沙江,并且最远到达了今天缅甸的八莫地区。而这个地方,应当就是诸葛亮擒拿孟获的位置。
三、诸葛亮真的把孟获活捉了七次?
虽然诸葛亮抓住了孟获,但是“七擒七纵”这件事却未必是真的。
也就是说,诸葛亮并没有把孟获活捉七次。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时间来不及。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整个南征的起始时间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例如《诸葛亮传》中就曾记:“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说的是诸葛亮在建兴三年(年)的春天从成都出发,开始南征。
然后,《出师表》中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说明诸葛亮在这一年的五月渡过了金沙江,到达了南征的最远位置,也就是缅甸的八莫。
《诸葛亮传》中又记:“建兴三年秋,南中悉平”,是指到了这年的秋天,南方的叛乱已经全部扫平。
《后主传》又有记载:“建兴三年十二月,亮还成都”。是说这一年的12月,诸葛亮南征彻底结束,回到了成都。
可见,诸葛亮南征只历时一年的时间,从春天开始出发,一直到当年12月返回。其中,待在金沙江一带的时间仅仅是从五月到秋天的八九月份,充其量也只有短短的三四个月的时间。
诸葛亮南征大致路线从成都到八莫,足足有多公里的距离,而且大多为崎岖的山路。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即便是马不停蹄的赶路,单程也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再加上期间还要平定雍闿叛乱,因此,诸葛亮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七擒七纵孟获。
所以说,七擒孟获应当是一个后来虚构出来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结束语: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对“诸葛亮七擒孟获”做一个总结:
1.历史上的确有孟获这个人,但是却并不是一个坐拥10万蛮兵的大王;
2.诸葛亮南征的目标是雍闿,而非孟获。叛乱的发起者是雍闿,孟获仅仅是一个后来的参与者;
3.孟获只被诸葛亮活捉了一次,“七擒七纵”是后来虚构的故事。孟获被俘后,跟随诸葛亮去了成都,还担任了蜀国的御史中丞。
最后,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罗贯中为了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神人,真的是太煞费苦心了。他硬生生把一个配角般的孟获强化成了一个拥兵十万、统帅21洞洞主、权势只手遮天的南蛮大王。
而这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用兵如神……
假如孟获本人知道后世竟然把他描写成这样,不知会作何感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