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滇金丝猴人民资讯
专家指导农户种植中药材受访者供图
巡护员在山林中休息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特有物种,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也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部分。年调查时,滇金丝猴约有13个种群至只,至今年4月底,增加到23个种群只。20余年间,数量增长2倍多的背后,是几代人共同付出的结果。
重新发现至今
数量增至只
4月28日上午,《滇金丝猴保护绿皮书》首发式在昆明举办。该书主编、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西南项目中心秘书长、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总协调萧今介绍,该书将文献记载的历史存在种群、历次调查和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的滇金丝猴数量分布,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是我国首次最完整公布滇金丝猴全境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栖息地状况的书籍。
发布会上,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向如武介绍,从年云南建立第一个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开始,政府持续增加投入、制定政策推动保护滇金丝猴。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也从年的约13个种群~只、年调查的18个种群只,增加到现在的23个种群只。
在维西县塔城镇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名为响古箐的山谷中,数十只滇金丝猴正在进食,有的猴子正坐在树枝上啃食新鲜的树叶;有的则在树上吃松萝……两只浑身白毛的小猴并不惧怕不远处的巡护员,在树冠间追逐、嬉戏。
每天,巡护员都要跟随猴群“逛”山林。早上猴群还在睡觉时,巡护员便上山前往猴群栖息的山林,傍晚当猴群吃饱喝足开始睡觉后,他们才会返回村里休息。他们的工作既为了守护猴群安全,避免人类活动对猴群造成影响,还配合科研工作的开展。
滇金丝猴种群和数量增加的背后,正是数十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保护区工作人员、巡护员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迪庆丽江大理怒江4地
共有20个种群
年,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西南项目中心负责管理的“滇金丝猴全境监测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全面查明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分布的同时,运用最新基因科技手段,通过粪便DNA测序,了解猴群的亲缘关系、遗传变异和基因交流,并建立相关数据库。在历经3年多的调查中,该项目采用了政府+公益组织+专家+保护专业人员+社区居民的调查方法,在自然条件复杂的高寒山区野生动物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更可靠,值得推行。
这次调查也是我国首次完整地对滇金丝猴全境各个种群的调查,是对滇金丝猴分布区生态系统质量的一次检验。调查数据将为评估滇金丝猴栖息地质量状况、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促进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增长和栖息地改善,以及社区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监测显示,滇金丝猴分布范围最北分布点为西藏芒康县的嘎托镇火拉村,最南分布点为大理云龙县功果桥镇的海沧村牛登子组和苗尾乡天灯村天灯坝头组。其中,西藏芒康县涉及3个种群,云南迪庆州涉及14个种群、丽江市涉及1个种群、怒江州涉及3个种群、大理州涉及2个种群。
全境监测工作开启后,保护区内广泛设置了红外相机,不仅能够监测到野生动物,更对人类活动干扰滇金丝猴起到震慑作用。在保护区的村庄内,都贴有警示内容,要求村民进山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一旦被红外相机捕捉到违法行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此外,通过捡拾猴群粪便进行检测,还能发现猴群中寄生虫感染的情况。一旦超标,巡护员便会加大投放南瓜子的数量,实现了及时监测,精准给“药”的目标。
神秘
总有传闻却看不到真身
滇金丝猴生活在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高山雪线附近。
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横断山脉综合考察中,李致祥等科研人员在甲午雪山采集到滇金丝猴标本,并首次观测到野外活动的23只个体。观察发现,雄猴体型较大,外表毛发像蓑衣一样,背部长着黑色长毛,腹部、臀部有着明显的白毛。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滇金丝猴保护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于年建立了第一个滇金丝猴保护区——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拉开了对这一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序幕。
滇金丝猴的重新发现让科学界人士激动不已。此后,大批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在茫茫大山里寻找滇金丝猴的身影。
滇金丝猴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教授杨宇明告诉记者,滇金丝猴与一般物种的进化路径相反,它的演化路径代表着灵长类动物类型中分布海拔最高和进化程度最高的物种,代表着生物进化的顶尖。
“整个动物界最像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就是滇金丝猴,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发育、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个物种消失了,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没有人能够回答。”杨宇明说。
在维西县塔城镇,当地群众将滇金丝猴称之为“白猴”,对其爱护有加。
巡护员余建华回忆,他的长辈就告诫过他,猴子是万万不能打的,更不能吃猴肉,因为猴子是傈僳族人的朋友。这一说法,同村的蜂农余新华也同样听说过。
“我小时候去山下玩,老一辈人都会开玩笑说我是‘小猴子’下山了。”余新华说。今年50岁的他,也是在年上山放羊时首次见到滇金丝猴群。
尽管当地傈僳族群众对猴群爱护有加,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白猴”就像存在于传说中的“仙猴”,总有关于它的传闻,但总是看不到“真身”。
即便是68岁的余建华,也仅见过2次。他回忆,第一次见到“白猴”是年,他在山林中听到其特有的叫声,循着声音找去,远远地见到两只滇金丝猴。第二次是年,他在海拔米的山上再次见到滇金丝猴,四五只猴子在树上,看到人后便逃离了。
转折
自然保护区成立猴群放心安家
尽管我国科研人员于年重新发现了滇金丝猴,但伐木、开荒、采集、修建公路等人类活动也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不断缩小。
滇金丝猴种群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年,这一年白马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年至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德钦县、维西县、玉龙县、兰坪县发现了11个滇金丝猴种群,只个体。之后,科研力度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滇金丝猴是整个横断山脉的旗舰物种,同时还有苏门羚、黑熊、猕猴等伴生物种。我们在保护滇金丝猴的同时,其他伴生物种及植物都能得到有效保护。”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护站站长赖建东说。
虽然保护区内的旗舰物种是滇金丝猴,但猴群每天在高海拔的崇山峻岭间迁徒数公里,人类想见到滇金丝猴的身影依然十分困难。直到年,保护区工作人员才“锁定”了猴群。
带动
熟悉山林地貌带头护林护猴
随着长江流域天然林禁伐以及保护区管护面积两次扩大,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守住了一片绿水青山。
因熟知野生动物的习性,余建华曾给科研人员当过向导。年,维西县林业局的一位负责人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当护林员。“因为我对山林地貌和野生动物习性较为了解,他就劝我做巡护员,把这些本事用在保护野生动物上。”余建华说。
对于管理部门而言,想要找到并保护好滇金丝猴,确实需要熟悉山林地貌和野生动物习性的村民参与。余建华答应了,他成为了一名巡护员。
两年之后,林业局决定再招4名巡护员。这一次,余建华亲自到村里一家一家地请人。那时候的余建华,成为护林护猴的带头人。
在余建华小的时候,曾经听爸爸妈妈唱过一首古老的傈僳歌谣:山上的鸟儿和动物,因为有了树才来这里。当树开花时,鸟儿欢唱动物跳舞。
“我觉得,人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而要看长远的发展。如果有一天,山里的树被砍光了,猴子不再出现在响古箐,那才是最大的损失。”余建华感慨道。
转变
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最初对滇金丝猴的保护,不仅在于猴群难找,周边村民上山采集野生菌、中草药都会惊扰到滇金丝猴群。
“保护区老一辈的工作人员这么想,这么大的山要怎么守?最终大家都形成共识,只有改变靠山吃山的状态才行。”赖建东说。
赖建东介绍,年后,保护区管理部门争取到资金,开始在社区搞生计替代计划。所谓的生计替代计划,是指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村民调整产业结构,从依靠林下采集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中药材种植、养蜂等产业,进而减少林下活动,达到保护森林、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目的。在塔城地区,较为典型的,是养殖喜马拉雅蜂和种植中药材的计划。此外,政府对保护区周边村寨还开展了能源替代计划,通过安装太阳能路灯、发放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灶,进一步减少村民对森林的索取,达到保护森林的目的。
在维西县塔城镇塔城村委会响古箐上组,村民余新华就靠生计替代计划增收致富。他介绍,以前他们一家人是靠上山放羊和种植青稞、小麦维持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家一年养殖数十只羊,冬天山林中的食物减少后,就靠自家种植的青稞来喂羊。
保护区成立后禁止上山放牧,余新华将羊卖了后,买了牛进行圈养。但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推行,他们家21亩土地也先后变成了树林。到年,他也成了巡护员。
为了照顾余新华这样积极支持动物保护的村民,当地政府、保护区和公益组织积极为他们寻找出路。年后,生计替代计划惠及了余新华一家。
“年,保护区联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来村里开始培训养蜂项目,我就成了培训班老师的大徒弟。”余新华说。他介绍,在掌握了养蜂技术和获得公益组织捐赠的新型蜂箱后,他辞去巡护员的工作,开始在自家地里养殖喜马拉雅蜂。此后,他又在生计替代计划的帮助下,在自家6亩地里种植了木香、滇重楼等中草药。
“木香三年收一次,一次的纯利润大约1万元左右。蜂蜜我卖元/斤,养蜂的年收入约3万元。”余新华说。如今,他的儿子在昆明当警察,家里已经没什么经济负担。他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管那50个蜂箱和6亩地里的中草药。
据介绍,公益组织与政府合作的生计替代计划覆盖面较广,仅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提供给村民的蜂箱就达余个。除此之外,正在推广的中草药种植项目还有滇重楼、白芨、木香等。
“滇金丝猴数量不断增长,说明我们的工作有成效”
今年响古箐的猴群出生了10只小猴,这让赖建东颇为自豪。“以前,出生一只小猴,工作人员都会担心其能不能存活。直到年后,这里每年都能出生10只小猴。这主要得益于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攻克了寄生虫的难关。”赖建东说。
滇金丝猴的数量从年的多只,发展至目前的只,也让保护区工作人员很有成就感。“从年后,响古箐的猴群每年增加10只小猴,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效,我也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赖建东说。
在塔城镇响古箐一带,傈僳族对大自然的这份热爱一直在沿续着,随着余建华的坚持,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与之并肩作战。时至今日,像余建华一样的巡护员有20多位,他们都为滇金丝猴的繁衍生息出了一份力。首席记者程权摄影报道
作者:
来源:春城晚报
本文来源:光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