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云南用足用好全面
大胆试、自主改,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改革“试验田”,创新创业热潮涌动;从审批到开工再到投产大提速,一批重点项目成为“云南样板”;多个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改革分步落地,群众在家门口看病更安心。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资料图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下大气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云南特色的改革之路。
积厚成势注入发展新动能
云南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对标中央决策部署,高标准、高起点谋划改革“路线图”,聚焦制约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以上率下破解难题、疏通堵点,推动各行业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
9大领域个贯彻落实成果顺利完成,省级层面多个改革方案逐项落地,其中多个自主创新方案靶向施策,各项改革举措向着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迈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紧扣“三个定位”着力破难题、解新题,民族自治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各项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世界前列,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际大通道建设持续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联系更加紧密。
乘客在昆明站搭乘中老铁路列车胡超摄
去年底,中老铁路正式通车,成为肩负国际运输的大动脉和串起两国多地的经济走廊。打通沿线城市壁垒,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获得更好的发展,成为管理部门的心头事。在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4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共同推动下,沿线城市实现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61个事项“跨区通办”“通办互认”,企业群众办事再不用多地跑、折返跑。
满满获得感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改革“含金量”。随着改革重锤一次次落地,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大批解决体制性深层次障碍的制度成果加快形成,克服机制性梗阻问题的重大改革不断突破,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成效逐步显现,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云南从转变政府职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完善财税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发力,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国有资产总额稳步增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前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初显。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扎实有力,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步伐加快,综合交通国际大通道越发完善,通关便利化水平逐步提高,招商引资创新模式,南博会等平台效应逐步释放。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破解,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0%,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初显成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基础不断夯实。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民族宗教工作政策法规体系,探索依法治省路径和模式,健全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等,党政机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治生态得到巩固发展。
坚守初心改革成果全民共享
春暖花开,抚仙湖碧波荡漾,市民、游客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金沙江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共识响彻两岸,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画卷跃然舒展。
生机勃发的景象,映射出云南加大生态环保力度,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新成效。作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云南率先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出台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创新建立跨省湖泊保护治理新机制,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一湖一策”“一湖一规”分类治理,水质稳中向好。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建立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赤水河流域“三省共治”模式。
随着一项项带着民生温度的政策、制度不断出台,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不断投入,一批批为民造福的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出台22条有力措施,“1+3+N+1”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全域旅游智慧化进程加快,30天无理由退货实现游客“放心购”。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和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边境口岸首创开办19家“国门书社”,全省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以上。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建设成果不断呈现。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分级诊疗等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省群众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9%,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覆盖率在95%以上。创新社会治理实施改革,深化公共服务改革,公安窗口服务实现从8小时到全天候转变,全面放开户口迁移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不断凝聚改革创新活力,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解扣答题,奋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改革不停步奋发有为谱新篇
春暖大地,春风劲起,云岭处处焕发奋进向前的新姿。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在巩固和拓展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更大勇气、更实举措挺进改革“深水区”,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把准脉搏、精准突破,从农村到城市,从产业发展到社会治理,从单项推进到整体发力,从局部探索到综合施策,云南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确保党中央改革部署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
优化升级
集聚发展动力
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朝着深处攻坚,全省各地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打造“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等一系列“新赛道”的开启,换来一幅幅靓丽的改革新景。
文山绿色铝谷核心区陈飞摄
做强“绿色能源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不断完善重大项目落地机制,绿色铝产业蓬勃发展,产能规模跃升为全省第一,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不断突破;建立光伏产业全链条发展长效机制,曲靖市推动绿色硅光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光伏之都”核心区加快崛起;保山、楚雄两州(市)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建设绿色水电硅材一体化园区,不断延伸硅产业链,其中保山市被列为云南省绿色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示范基地。
普洱市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陈飞摄
做特“绿色食品牌”,普洱市加快推动茶叶有机认证,开展现代茶园生态化改造,建成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认证面积、企业和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水果、花卉、蔬菜等优势产业“多、早、好、特”,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立勐海香米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引进企业、绿色种植、培优品种、培育品牌、优化技术,水稻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玉溪市不断配套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生物医药产业取得新突破,13价肺炎疫苗投产上市;丽江市首创“30天无理由退换货”机制,出台退换货工作制度,优化退换货受理渠道和办理流程,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保山市按照“自然资源+健康养生+娱乐设施”方式,积极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实施新项目,着力推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张彤摄
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四条线”,云南强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正在打开新的窗口,信息产业核心聚集区快速发展,手机、电脑、服务器等智能产品实现云南造,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正在改变,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电商“快车”提速云品出滇。昆明市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刷脸就行”在多家酒店、景区、商铺等场景广泛应用。玉溪市上线运行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针对不同融资需求提供授信。楚雄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扎实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农村群众的幸福生活跃然眼前。
打通梗阻
激发市场活力
手机打开“来淘电”App,可一键下单各式电能产品,买电就像日常网购一样简单。“来淘电”是昆明电力交易中心搭建的全国首个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电力零售交易平台,上线以来零售交易电量超过亿千瓦时。
自年启动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云南电力市场放开程度位居全国第一。为破解中小微企业交易难等痛点,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搭建功能全面、规范高效的交易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交易机制,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电力体制改革“云南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群众享受到了电改红利。
不断深化的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让更多中小企业增加了创新发展的底气。
云南在全国率先建立重点企业名单、贷款需求清单和流动资金贷款需求推送制度,向户保供企业发放贷款.08亿元;引导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12.8万余户企业提供超过亿元贷款担保,不断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扩大风补范围,简化风补流程,降低风补成本,先后支持2万余户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多亿元。
破题解忧
传递民生温度
“让绿水青山更多一些”“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希望看病更方便、更实惠”……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云南重点发力民生领域,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便民惠民举措密集出台,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给群众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去年底,云南启动全国范围内户口迁移、开具户籍类证明等高频户籍业务“跨省通办”,为女儿办理跨省户口迁移业务的杨女士高兴地拿到了新的户口簿。目前,“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已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同一事项的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等12个要素规范统一,余个事项省内任意地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聚焦群众异地就医结算难问题,云南还与贵州、西藏、重庆、四川联合开展西南片区参保人跨省就医住院、普通门诊、药店购药、门诊特慢病等全方位直接结算服务,为异地安置、外出务工、随迁、跨省创业就业等群众异地就医带来极大便利,惠及西南片区2亿参保群众。
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柴峻峰摄
在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通市靖安新区,今年61岁的搬迁群众孙正兰正在蔬菜基地收菜心,已有2万余人和她一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用勤劳的双手托起幸福生活。为帮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昭通市通过推进劳动力转移、加大就业宣传和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举措,用心用情用力抓好促进就业工作,确保有就业意愿人群充分就业。
不仅如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云南坚持守牢底线抓改革,通过简便实用的“政府救助”平台打通精准监测帮扶“最后一公里”,群众可无障碍线上申请帮扶,第一时间获得救助,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平台上线后得到越来越多群众认可。
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全省上下将凝聚起更加磅礴的改革力量,持续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敢改革、想改革、善改革”的良好氛围,带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放管服”改出动力活力亲和力
2月15日,一场招商引资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在昆明市官渡区举行,官渡区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般推介“宝贝”,内容具体到地块推荐,服务细化到个体户注册保障。官渡区提出,要举全区之力优化营商环境,用“硬举措”提升营商环境服务“软实力”。
推介会让参与者看到的,不仅仅是好项目,更有为企业、为发展服务的好态度。在全省,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政府与民众、企业的关系都发生着改变。
优化营商环境是“放管服”改革推进的重要着力点。年云南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六稳”“六保”实施方案,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清理对市场主体的不合理限制,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为降低疫情等因素对云南企业和市场主体的影响,省财政厅“阳光云财一网通”服务平台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省工商联携手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社会治理路径,完善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服务机制;全省法院确保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细处,促进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行建筑业企业资质6类许可事项“零接触”“不见面”“全程网上办理”,给建筑企业、检测机构、从业人员提供了方便……
服务民生是“放管服”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省自然资源厅专题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破解“登记难”“办证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推出30条改革举措,涉及就业创业、社保、职称、人事管理等内容。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实落地,将进一步降低制度运行成本,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惠及民生……
到去年底,云南建立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试点,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一部手机办事通”可办事项达个。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新登记市场主体75.38万户,总数达.97万户,增长12.7%。
强产业、富民生,未来云南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持续的“放管服”改革。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战略部署,以经济发展赶超者的姿态,抢抓深化国企改革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推动国有企业大改革、大重组、大整合、大发展,全力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云南深化国企改革紧盯稳增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增;紧盯防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紧盯改革发展,扎实推进《云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年)》走深走实;紧盯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国资布局;紧盯严监管,不断提升国资监管效能;紧盯强党建,推动国企党建质量持续提升。截至年底,云南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3.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9%;净资产.39亿元,同比增长11.7%;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9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利润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0.26%和43.82%。
改革越深入,省属企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作用越明显,在关键时刻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年,云投集团成功跻身《财富》世界强名单,填补了云南世界强企业的空白。新组建的云南省绿色城市更新集团、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云南省绿色环保产业集团、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集团同时挂牌。这是云南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过程中实施的重大举措。
“省属企业要争做各重点产业的‘链长’,支撑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省属企业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转型升级,深化开放合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实现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布局结构合理优化、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机制更加健全有效等目标。在发展质量上,省属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净资产年均增幅不低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6%以下。未来5年,省属企业利税总额力争达到亿元以上,重点发展绿色能源、先进制造、旅游文化、健康服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2个产业。
智慧赋能助力旅游转型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公布年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全国27个案例入选,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数字化转型实践成为云南唯一入选案例。
随着旅游活动空间和消费场景走出狭义景区,走向整个旅游目的地,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旅游改革发展的增量,早已成为丽江旅游转型发展的必选项。
丽江古城朱远灵摄
年,丽江古城景区全面推进智慧小镇建设,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智慧小镇进行融合应用,全力构建综合管理、智慧服务、智慧旅游、智慧创新四大体系,以科技赋能历史古城文旅改革。景区从“游客端”到“管理端”两个维度营造智慧化旅游环境,年建成智慧支付管理平台、5G无人观光车等7个项目。
不单是丽江古城,智慧赋能正使丽江各处散发“主客共享”的魅力。
作为“一部手机游云南”落地试点州(市),丽江市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多项技术,全面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将游客需求、商家服务与政府监管有效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线路定制、景区导览、门票预约等智慧服务;建设智慧景区,4A级以上景区实现了手绘地图、语音导览、扫码刷脸入园、智慧厕所、AI识物全覆盖;建成全省首座智慧厕所和个智慧停车场;推出刷脸消费、机器人导览、体感互动等一系列全新旅游服务体验。
丽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玉龙雪山景区打造数字一体化架构,推动业务转型和景区提升,年完成互联网专线业务、智慧导播系统等8个项目。泸沽湖景区、老君山黎明景区完善管理、调度、服务、营销等智慧体系建设,率先建成森林消防监测预警和危险区域、重点保护区域越界提醒试点。
丽江旅游大数据平台已建成人流监测、团队监测、投诉退货等10大模块,游客反馈满意率稳居98.7%以上。年,大数据平台计划上线智慧文旅指挥分中心,全面实现投诉建议、一键报警、公共应急、线上营销等一体化服务。
在“智慧”加持下,全省文旅改革加速顺应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需求新变化。今年,全省将加快“一部手机游云南”的迭代更新,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和游客体验质量,把区域性平台变成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平台;持续推进“一机管”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加快旅游大数据中心优化提升,建立监测体系和游客服务体系;打造全国智慧旅游景区样板,全面完成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实现全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5G信号连续覆盖。
来源:云南日报
责编:黄璐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建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