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善青龙古墓汉晋遗存的文明星点新华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杜福全
在“两岸青山相对出”的金沙江峡谷,乘坐客船或快艇,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就可以抵达一个叫青龙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而开阔,金沙江流经此处,渐渐放慢急速奔跑的脚步,江面突然变得宽阔而平缓起来。溪洛渡水电站库区蓄水后,云南永善青龙村曾经的岸,以及岸上的一部分土地,被淹没在了水底,形成一片宽广而平静的水域。
青龙村地处金沙江边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阳光充足,气候温热,有宽阔的河滩、沙石台地可以耕种。没修建溪洛渡水电站之前,青龙村便是金沙江边一个富裕而古朴的村落。这里阳光充足,热量充沛,沙土地里出产的金江花椒,麻得纯正而奇香,早已声名远播。如今,溪洛渡水电站青龙库区移民在抬高的江岸,在一片碧绿的水域边,建起了时尚现代的新集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节假日来这里垂钓、休闲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江边特色旅游小集镇已显雏形。村民们经历了几年的搬迁劳顿之后,在这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江边,过起了更为闲适的生活。
青龙人引以为豪的,是脚下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里两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那些遥远的历史,从青龙出土的古墓群就可得到最好的证明。在青龙的村民看来,这里背山面水,是一块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那一片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上,可以种植许多早期人类的粮食作物。从这里出发,可顺江而下,也可逆江而上,沿金沙江两岸迁徙游走,方便族群间的沟通联络,也便于躲避自然灾害和异族的入侵。在青龙村境内,一条清澈明亮的涓涓溪流,从悬崖上临空而下,沿着平坦的沙土地,横穿全境,之后缓慢汇入浩荡的金沙江,为这里的村民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20世纪80年代初期,文物部门开展文物普查时,就在青龙发现了菱形纹砖余块,砖石封土墓,封土已夷平。这一发现,被收录在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云南分册》一书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地方文物部门不具备进一步发掘的条件,对发现的文物尚难做出准确的考证和判断。
21世纪初,溪洛渡水电站库区蓄水之前,开始了金沙江沿线电站库区文物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年3月至5月,云南省文物局指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专家杨凡领队,组成由省、市、县文物工作者参与的文物考古队,对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淹没区青龙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考古队现场发掘,发现青龙古墓属带墓道的有左右耳室的券预砖室墓,主墓室的券顶已坍塌,左右耳室的券顶保存较好,墓道口有3块石头封堵墓道。墓道近墓门处有一现代盗坑,但未及墓室。墓尾壁砖已塌落,填土较花,判断为早期盗坑。墓道长厘米,宽75至厘米,距地表深厘米;墓门长厘米,宽厘米,残高厘米;主墓室长厘米,宽厘米,残高厘米;左耳室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右耳室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左耳室内西壁底部有一长厘米、宽28厘米、厚8厘米的砖砌平台。古墓墓砖为青灰色,一侧有模印几何花纹,砖长46厘米、宽21厘米、厚6.5厘米。另外,还有券顶砖,为楔形,砖长46厘米、宽21厘米、厚6厘米至8厘米。
因古墓早年被盗,且墓室券顶已塌陷,没有发现葬具痕迹,随葬品已被盗掘一空,仅左墓室靠墓门两侧发现残陶碗底及陶片,墓尾端底部有一铜质圆环,左右耳室底部残留两件银环。在墓室底部靠墓门处,发现有少量残骨,已成朽骨。在左右耳室入口处底部,发现腐朽的肢骨。根据墓室结构及墓砖形制,考古专家判断,该墓属典型的东汉时期汉式墓葬。在墓道口采集有汉式“五铢钱”,也是具有时代标识性的文物。
务基青龙汉墓葬的发现,说明两汉时期云南昭通受内地汉文化影响极大。《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朱提郡……先有梓潼文齐,初为属国穿龙池,溉稻田,为民兴利,亦为立祠。大姓朱、鲁、雷、仇、递、高、李,亦有部曲,其民好学,滨犍为,好多士人,为宁州冠冕。”由于汉、晋时期这类墓葬的封土堆较大,是历代盗墓的主要目标,故业内亦有“十墓九空”的说法,青龙汉墓情况亦说明了这一现象。由于后来的历次改土活动,今天这一区域地表已不见封土堆。据文物管理部门的调查,青龙村这一区域内的汉墓,不止发掘的这一处,在这个约平方米的台地区域内,还有多处曾发现或挖出过汉式墓砖,甚至可能尚有未使用墓砖的汉代墓葬。
时光追溯到年8月,地处金沙江边的码口镇龙泉村,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滑坡泥石流,让深埋地下的铜铣(双耳铜罐)、铁锸、铁斧等一批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这批文物中,铜铣(双耳铜罐)一件,口径12厘米;铁锸四件,均为生铁铸成,口扁方形,平面大体呈凹形,背平,面斜弧刃,每件长12.5厘米,宽13.5厘米,厚2厘米,质量约克,正面两侧铸有阳刻“蜀郡”二字,小篆,竖排;铁斧二件,楔形,銎口扁方形,刃为双面弧形,斧身两侧有合范接缝线,每件通体长12厘米,刃宽9厘米,銎口径3.7厘米,质量约克,生铁铸成。
铁锸即铁锹,插地起土的工具。《汉书·王莽传》中称作:“负笼荷锸”。在汉代,铁锸为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铁斧为先民制造和使用。在发掘古代文化中,考古专家们在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国至汉代墓葬中发现较多。
码口镇龙泉村出土的铜器和铁器,经云南省考古专家鉴定,均为东汉时期的文物。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初、中期,四川大冶铁高卓氏、程郑等,以铁器“贾滇蜀之民”。这一历史记载说明,码口境内出土的铁器来自“蜀郡”,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永善与四川省的金阳、雷波两县隔江相望,一衣带水,地缘文化联系十分密切,铁器上的“蜀郡”二字,说明永善境内金沙江流域与巴蜀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无论是大毛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东汉文化遗址,还是青龙的汉晋古墓群,以及龙泉出土的东汉文物,都是先民在沿江迁徙的过程中,遗存的人类文明薪火。也许,在几千年甚至更为久远的漫长岁月中,古老的先民在金沙江流域创造的诸多文明,已被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所摧毁,或者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被深埋于泥土之下。然而,点连成线、线连成片,考古学上的诸多证据足以证明,金沙江流域既是原始人群南北迁徙、东西交往的传播孔道,也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途经长江流域进入西南边陲的文化走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