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高频篇目七律长征教案说课稿
《七律·长征》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谈话导入
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用一首七言律诗,高度总结概括了长征征途的艰辛和精神。进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四、初读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涯、崖形近字区分。
2.学生朗读。
五、析读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远征难是什么意思?(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又是什么意思?(不怕困难。)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远征难和战士的“只等闲”?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逶迤”“磅礴”是什么意思?(逶迤:形容山延绵不断;磅礴:形容山巍峨高大)
2.这些延绵不断、巍峨高大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什么样?(像翻腾想小波浪,像脚下的泥丸)
3.这是什么手法?体会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比喻和夸张,体会到红军顽强豪迈、敢于战胜一切的精神)
4.让我们读出这种英雄气概。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知道这两句诗中诉说的是什么样的长征故事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2.你认为“暖”字巧妙在哪?(一是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景象,二是烘托出红军渡江后的喜悦和沸腾情景)
3.你认为“寒”字巧妙在哪?(一是写出了泸定桥的险恶形势,二是衬托出红军浴血奋战的壮烈情景。)
4.大家看过这两个故事的电影吗?(播放视频)
5.大家想象着画面读一读这两句。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毛泽东,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
七、小结、作业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补充。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现代文。
八、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参加面试的8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律长征》。接下来我将从七大板块开始我的说课。
一、整体评价,说教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诗通过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重在重温革命岁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二、融会贯通,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自读自悟一些简短的课文,但在表情达意方面还有所欠缺。我将结合课文特点,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浓厚氛围,引领学生批文入境的深入《七律长征》。
三、以学定教,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体会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长征精神。
四、深挖教材,说重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难点为: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相长,说方法
为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我把“智教慧学”定为本课的教学方法。
教师“智教”体现在“教方法、巧引导、重启发、善激励”这十二个字上,学生“慧学”具体表现为“主动参与、多样体验、学习运用”。
六、情感交流,说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接下来,我将从五个环节具体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兴趣激发,智慧之萌芽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驱力。上课伊始我会请学生分享有关长征的故事,伴随着教师的导入语:同学们,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大家听说过长征的哪些故事呢?进而引出课题《七律长征》。
这样设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渴望,使学生走进文本有效阅读。这便是“巧引导”。
环节二:自读自悟,智慧之根本
首先,检查预习效果。明确“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学生交流资料了解长征等相关背景。培养学生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习惯。
接着,我会为学生范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记不认识的字词,并注意朗读节奏。示范完毕,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地朗读,先做到读准、读到位,并逐渐读出停顿和节奏。
读毕,同桌二人互相检查自学情况,在学生尝试挑战初读全诗时,我会适时对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岷”的读音以及形近字“涯,崖”的区别。
紧接着,通过指名读,男女合作,小组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初步感受宏伟。这样让学生监督、帮助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三:情感交流,智慧之碰撞
我会请学生默读古诗,提炼诗眼。学生不难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聚焦“远征难”和“等闲”。我会再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交流讨论: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远征难和战士的“只等闲”?我预设学生会挖掘以下两个触动点:
触动点一:山难。
具体表现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针对此句,一方面,在学生朗朗的读诗声中:
首先,抓住“五岭逶迤”这个关键词,结合注释并发挥想象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我会适时出示五岭山脉图,提示学生联系红军长征的旅程,进而直观感知远征之难。
随后,在学生边读边结合图片想象乌蒙山的基础上,请学生联系“磅礴”的近义词等,对比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气势磅礴的含义,明确乌蒙山高大险峻等特征。顺势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画面,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
接着,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在爬山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并通过点读、评读、同桌读等方式,在读中体会长征路漫漫的艰辛。
另一方面,在学生融入翻山越岭之难时,重点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