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横断山,走过堪比蜀道难的路线,一

撰文、摄影:杜艰

“横断山,路难行”,歌词朗朗上口,妇孺皆知,但个中滋味,却非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

横断山地处我国西南部,因阻断东西交通而得名。它覆盖藏东、滇西北、川西,是青藏高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行政区域上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云南怒江、迪庆、丽江等地区,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横断山是个笼统的称呼,实际它由数列南北走向的大山组成,北端源于西藏、四川,南端入云南。由西向东,依次是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芒康山—云岭,沙鲁里山—雪山。

四列大山夹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几乎平行向南奔流,彼此间隔,互不交汇,最近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堪称奇观。山高谷深,峰谷高差均在—米。这一区域也称“三江并流区”,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动植物基因库,也是少数民族博物馆。古代羌人由北向南迁徙,通过峡谷走廊,造就了西南地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民族特性。

三江并流示意图

四年前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从横断山最西端然乌,沿着国道,穿过然乌沟石峡,开始了横断山区的穿行。

过然乌沟石峡,仅仅只需几分钟,然而,打通这条石峡,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然乌沟石峡

石峡位于伯舒拉岭,紧靠安久拉山,一条小河由南向北,注入然乌湖。两岸崖壁陡峭,沟窄谷深,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年10月25日,进藏的18军53师官兵,轮番作业,昼夜施,时近严冬,寒冷彻骨。11月19日,凑巧探明一岩洞,一次装填公斤炸药,炸掉一万多立方米岩石,才一举凿通石峡。

安久拉山

八宿的湖泊

翻越安久拉山,过八宿县,迎面而来的是名声赫赫的业拉山。

业拉山的盘山路

业拉山临近怒江,也叫怒江山,弯道多,以“七十二道拐”闻名天下。当车辆通过怒江桥,开始爬行如回形针一样的山路,约一小时登顶。回首眺望,“七十二道拐”,形似游蛇,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堪称中国公路一绝。山口一山石突兀而起,石中一洞,仿佛远古荒废的城堡,孤独久远。山一侧的怒江,过云南,入缅甸,注入印度洋;而山的另一侧,澜沧江经云南,穿过东南亚,流入太平洋。当你踌躇满志,指点江山,可曾料想,你正踏在两大洋水系的分水岭上?

业拉山口

路过牧草肥美的邦达草原,经左贡,不知不觉翻过此段最高峰,米但又平缓无奇的东达山,不经意间,一脚踏进此路海拔最低,却最险峻的觉巴山。

东达山口

觉巴山海拔米,以高度论,在漫漫群山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凶险堪当魁首。由于澜沧江千百万年的切割,江岸立壁千仞,下临绝谷。从山顶到山谷,高差近米。雨天道路泥泞,不论是行人还是车辆通过,都可能沾上满身泥巴,故而,有人戏称“脚巴山”。山上寒冷如严冬,山下的竹卡,却燥热难耐,山脚海拔约米,地处干热河谷,一冷一热,恍若冬夏。

觉巴山

地势开始变得平坦、开阔,白塔在成片的树林和草原中时隐时现,碧绿的柳树和即将退场的桃花,指引行人一路向前,翻过漫长的拉乌山口,芒康遥遥在望。

拉乌山

那是一个东西南北的要冲,东入四川,南抵云南,北到甘青,商旅行人皆会于此。昌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在城关镇,但交通中心非芒康莫属。

一早起床,路边餐馆早已人声鼎沸。一群四川工人一边吃着早点,一边喧哗着。问他们西藏条件艰苦,为何到这里打工。他们说条件虽艰苦,但待遇好,脸上洋溢着达观的神情。芒康地处藏地,路人络绎不绝,行色匆匆,少了几分小城镇的悠闲。

离开芒康向南,转入G,路旁逐渐变得郁郁葱葱,一改先前苍黄、蛮荒的景象。前方红拉山,是国家划定的保护区。

十九世纪末,法国传教士彼尔特在云南德钦发现滇金丝猴,介绍给西方。直到年,中国动物学家彭鸿绶,在云南德钦再次发现滇金丝猴。由于人类狩猎和森林采伐,滇金丝猴仅存于芒康红拉山、云南白马雪山等孤岛地带,极其濒危。二十世纪初,国家在红拉山划定保护区,保护这几百只长着类似人类面孔、红唇的美丽精灵。

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

车过红拉山,大雪纷飞,在18万公顷的密林中,能一睹滇金丝猴的容颜,那一定是上天垂青。好在,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不远了,那略带神秘,极富磁性的小乡,不断敲击着我的心,它就是盐井。

盐井的麦田

未到盐井,就开始下雨,这可不是好兆头,没有阳光,盐还怎么晒?雨越下越大,带着一身寒气,躲进街边的商铺。老板是藏族女子,马上弄大炉火,供人取暖,接着和面、擀面、下锅,撒一点羊肉末和香菜,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呈现在面前。狼吞虎咽,暖流顿时遍布全身。一男人骑摩托车带两个小女孩到来,和女主人有说有笑,原来他是女子的丈夫。贵州人,姓孙,盐井中学老师,中午接女儿和侄女放学。谈及盐井的天主教堂,孙老师二话不说,骑车带我去了上盐井,一览具有西洋兼汉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座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

孙老师的侄女和女儿们

盐井的历史,犹如文化万花筒,五光十色,相互交织。但都围绕着一个字展开,“盐”。

盐井乡示意图

盐井地处澜沧江地质断裂带,江水融解岩层中的盐分,卤水渗出,当地人摸索出独特的制盐方法,从此,盐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资,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当地藏族和纳西族甚至不惜为此刀兵相见。

上盐井天主教堂

年,法国传教士来到盐井,初期为村民免费医疗,为家境贫寒者修房,为寺院布施,随后在村民中传教,当地宗教信仰开始变化。以纳西族为主的下盐井多信奉藏传佛教,而上盐井藏族多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由两个民族,不同宗教组成的家庭,彼此尊重,和谐共存。

教堂大钟

盐井纳西民族乡,由上、下盐井、加达、角龙四村组成,下盐井是中心。一条小路蜿蜒而下,与澜沧江桥相连,通加达村。两岸盐棚鳞次栉比,依山而建,须晴日,人们取江边盐井中卤水,倒入盐棚,借助风力、阳光曝晒,三五日便可收盐。两岸产盐,红白殊异。下盐井盐白,人可食用;加达村盐红,色如桃花,又称“桃花盐”,喂食牛马,用于长膘,颜色差异,皆因盐田土质所致。

盐棚

江边的盐井

江畔冷风潇潇,花草葳蕤,或色彩艳丽,承接雨露滋润;或形似针茅,抵御风霜摧折。神鸦比翼翻飞,竞逐爱的游戏。渔人独钓寒江,怡然自得。平坝处,田野纵横阡陌,恰似茵毯;山崖边,小道曲折回环,状若游丝,俨如一副生动的画卷。

加达村的红盐田

孙老师告诉我,盐井出产相当丰富,种小麦,也产青稞,山间出虫草、贝母、松茸,水果品种繁多,江中冷水鱼鲜美。值得一提的是,盐井产葡萄,适于酿酒,传教士不仅送来圣母福音,而且也带来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盐井的葡萄酒小有名气,过往行人,莫不买上几升,以飨亲友。

澜沧江对岸的小道

比翼双飞的神鸦

惜别孙老师一家,踏上德钦的路途,离开盐井约一小时,进入云南地界。澜沧江两岸赭红色的荒坡,草木稀疏,山坳处,绿树丛中,三两户白色的藏居掩映其间,格外醒目,不禁赞叹当地人顽强的生命力。途中,时有飞石砸落路旁,触目惊心。到德钦约公里,吊桥七八座,此地人口不多,政府投资不菲。

前往德钦

澜沧江的吊桥

澜沧江

德钦升平镇,一条主干道从上至下贯通全城,坡极陡,要找一块平地,也是一件难事,那是一座真正的山城。如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前往飞来寺,慢慢静候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搏的朝辉和落霞。

澜沧江边的藏居

德钦的野生桃花

白马雪山海拔不到米,是此路最后一座高山。同车喇嘛拿着苹果手机,与人聊着天,一旁武警士官有些反应,昏昏欲睡。山上又降大雪,不时有车辆翻倒路边,山不高,却状况频出,使人不安。

白马雪山

车过奔子栏,天气骤然闷热,山坡边冒出仙人掌,一条浑黄的大江在前方流淌,金沙江到了。此时,它正以万夫不当之势,从高原飞奔而来,向南挺进石鼓镇,划出长江第一湾,猛然转头向北,冲开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阻拦,再次南下,围绕丽江,刻画一个大写意的“几”字,挥洒东去。

前往丽江公干的喇嘛

夜宿桥头镇,已是行程的第五天。一早出发,沿白水台方向而去,地势缓慢抬升,步行2小时,两岸观景台隐约可见。战战兢兢靠近崖边,一巨石横卧江中,江水受阻,突然怒起,从两侧涌出,倾泻而下,水雾飞溅,声震十里,莫不让人感概山河造化,鬼斧神工,金沙江为世间带来的馈赠——虎跳峡。

远望虎跳峡

虎跳峡

此时,已跨越三江,数重大山,丽江不远。而丽江会带给游人哪种期许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8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