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隐藏在残碑背后的茶叶战争封
高富华文/图
大相岭、二郎山不仅是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还是汉文化和藏文化的分界线。在这里,有两条蜿蜒而上的公路直插云霄,隐没在了云雾深处。
公路的前身,是一条遥远古老的康藏“茶叶大道”(分“大路”和“小路”两条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这里修建了康藏公路(国道线)、川云公路(国道线),曾经的喧嚣还给了寂静的大山,随着康藏茶马古道湮灭的荒野中,一段繁华的时光也就消失在了历史的深处。
大山深处的重修大相岭路桥碑记
“功德碑”重见天日
在大相岭山脚处的荥经县安靖乡安乐村,以前是荥经县、清溪县(今日汉源县)的交界处,这里曾有一个县界碑和石牌坊。
荥经县政协主席张顺昌的老家,在安靖乡靖口村,离这里不远,他清楚记得,石牌坊很高大,他在小时候还爬在上面玩耍过。
后来,不知在风雨中飘摇了多少年的石牌坊倒了,那时正是文革后期。随着石牌坊的倒塌,见证了康藏“茶马古道”荣光的印记也消失了人们的视线之外,只剩下一堆大小不一的石料。
再后来,这堆石料也不见了,被运到了离这里不远的相岭河边,用于修堡坎、建碾槽,当地群众在这里打米、磨面,算是“变废为宝”,还有一些石料就散落在了公路两旁,有了还被敲碎成了路基石。
半个世纪过去了,随着康藏茶马古道热的勃兴,姜家大院、“重修大岭桥路碑记”等康藏茶马古道上的文物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隐没在张顺昌脑海深处的“县界碑”又重新浮现出来。
“如果让县界碑重新站立起来,那该多好啊。”石牌坊的倒塌消失,始终是张顺昌的“心病”,他想把石牌坊的残墙断壁找回来,再把石牌坊恢复起来。
历史被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又一次次在尘土飞扬中重出江湖,历史的碎片再一次次地拼接起来,绽放出幽深的光芒。
年4月20日,又一次大自然的灾难降临雅安,“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旧痛未消,又添“4·20”芦山强烈地震新伤口,雅安人民又一次开始悲壮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从花滩镇通往大相岭的“花凰公路”纳入到了灾后重建项目中,公路建设甫一动工,作为联系灾后重建的县领导,张顺昌正好负责安靖乡的灾后重建工程。于是,他除了跟乡政府的相关负责人找招呼外,还跑到工地叮嘱当地民工,“如果挖出有文字的石碑,千万不要打碎,要找专家看一下再处理。”
张顺昌的这一招呼,显然没有白打。
“张主席,你过来看一下,我们挖到了一块文字碑。”年底,安乐村主任罗华清的电话打到了张顺昌的手机上。
罗华清的家就在“县界碑”旁边。生于年的罗华清,对“县界碑”还有较深的印象。
“那是四柱三开间的大石牌坊。牌坊高有五六米,中间是通道,高有三米左右,人骑在马上过牌坊,都不会碰到头,两侧是文字碑,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说起“县界碑”,罗华清也很有感情。
新中国成立后,从前的县界成了乡界,后来,撤乡并镇,乡界又成了村界,但“县界碑”这个地名依然没有变。
张顺昌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就跑了过去。他仔细一看,果然是一块石碑。他又喜又惊,喜的是这块石碑终于重见天日,惊的是这块石碑,只有半截,上面写着“恭颂邑侯紫芳恒文叔钟大老爷……”的字样。
张顺昌考证,此碑就安放在县界石牌坊上,而碑文上的邑侯紫芳恒文叔钟正是荥经、清溪的“县大老爷”。经文物专家考证,这是一块“功德碑”,是老百姓为了感谢荥经、清溪县令所立的“功德碑”。
重修大相岭路桥碑记
“商业先驱”的秘密考察
就在张顺昌考证“功德碑”时,在与雅安山水相连的乐山市区,有一个人正在伏案写作,他叫向玉成,乐山师范学院教授(后调入四川旅游学院)。他向中国社科院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近代外国人在康区游历考察研究》,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他的研究课题送审稿终于完成了。
捧着厚达多页、32万多字的研究成果,向玉成长舒了一口气。
近代(-)有多少外国人在康区游历考察活动?他们考察的是什么内容?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曾在甘孜工作过的向玉成发现了这一研究课题的“富矿”,于是他一头扎进了故纸堆,在浩瀚无边的史料中寻找线索,哪怕是“只言片语”,他也毫不放过。
向玉成研究的“康区”,包括了今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雅安,也包括云南的丽江、迪庆,西藏的昌都和青海的玉树。在向玉成的研究成果中,有这样一组不同寻常的数字:近代入康游历考察的外国人来自世界24个国家,人数多达多人;外国人进入康区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传教,二是政治经济贸易的考察,三是科学考察。
外国人是从哪里进入康区的?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外国人入康路线主要是青康、川康和滇康两路,其中经雅州(今雅安)入康的,占了一多半,而大相岭正是外国人进入康区的必经之地。
进入康区的外国人首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