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田野金稻的诗情画意读白庚胜先生
追寻田野金稻的诗情画意——读白庚胜先生《金秋拾穗》
胡勇/文
“金秋拾穗,让我半分的温馨,半分的清凉——我捡拾岁月,捡拾人生,任凭生活的康拜因收获尽满田野的金稻……”这样含有深情的句子,写在白庚胜散文集《金秋拾穗》的封底,满含秋天的金黄与收获的底色。读吧,那“我捡拾真情,捡拾实感,那都是点点滴滴的难分难舍,不离不弃”之句,道出金秋盛装,说出丰收喜悦,既有乡野的回味,亦有金稻的芳馨,更有秋日捡拾风景实感后的不离不弃!!
深情回望故土故物慢慢品味诗情画意
白庚胜先生在《空谷传响》《白庚胜文学作品选集》之后,推出《金秋拾穗》,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编了其创作发表的《屋后海棠》《岁寒青牛》《雪茶》《筑波一片师生情》《回家的路》等二十四篇散文,有民间文学的诗意表达,有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的诗意流淌,有纳西族历史文化的诗意书写,还有师生学友学术交往的诗意叙述,这些散文饱含其对祖国热爱、对家乡依恋、对亲人思念之难分难舍的深情。
白庚胜先生出生于茶马古道上的云南丽江的一个山村,各民族就像一丛一丛海棠树,共同发展进步,其从这样一个小山村来到北京,期间两度留学、拿下两个博士学位,还从事过博士后研究。他对故土故人有着深情依恋的诗情,对故乡民俗有着唯美醉美的画意,他在诗情画意的意蕴中探寻初心、营造悠悠意境。他在创作发表一些文学作品之后,正式定向从事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日后复进入到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学术领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真挚率真、文采盎然,并没被学究气遮蔽,在文学创作与学术探索之间书写千古事,游刃有余。正如白庚胜《写在前面的话》所说:“学术与艺术虽各异,但理论思维和形象思维应当殊途同归,不懂得文学创作甘苦,不深悟文学审美三昧,怎能从事文学鉴赏?怎能评论文学人事?”
回顾白庚胜的散文创作,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他用散文的笔调撰写了时代烙印之中的点点滴滴,那追忆与怀恋的细节,那思忖与思念背后的雕琢,那哲思与探寻的底蕴,读罢有穿越时空、梦回历史的感觉。正如白庚胜《金秋拾穗》《写在前面的话》所言:“如此一来,我所写的作品不免忆旧多了一些、沧桑浓了一些、暮气重了一些、跨度大了一些……”。
含泪凝视过往云烟深深感悟生活点滴
过往云烟写进散文中成了乡愁,点滴生活写进故事中变成了感悟。《金秋拾穗》开篇《屋后海棠》,抒写白庚胜先生的感悟,他的这一段话“我的家园已经变成一个没有海棠树作伴、没有海棠花可观赏、没有海棠果可以品味、没有海棠干寄来、没有老母亲倚门守望的存在。它,还是我那熟稔的故乡吗?然而,对于我,那楼房、那海棠、那母亲,怎能遗忘?那情、那意、那爱、那恨,又怎能一刀了断?”读完这些回望故乡独到修辞,怎一词热泪涟涟了得?
《金秋拾穗》中的《岁寒青牛》,讲述了白庚胜先生年少时被派养的一头黄牛青牛的故事。在白庚胜先生笔下,岁寒青牛不单是被派养的黄牛的儿时记忆,而是鲜活可感可知的友情亲情。他将自我意识与人去物非、如故青山于一体,“现在,我又回到了故乡,又站在了这片烙满我少年时代爱恨情仇的土地上”,他心在哪儿,青牛就在哪儿不?但是,“这里早已牛去厩空”,可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他的青牛一去不复返,村里村外的土墙黑瓦早已空空悠悠,院内院外新式风格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他想聆听青牛的呼吸,甚至“那刺鼻但新鲜、清香的牛粪味……”,从中获得接受心灵的洗礼,虽都已成过往云烟,那留下的深深感悟生命历程文字鱼跃于纸上。正如《回家的路》的结尾所言:“我会永远铭记路从哪里来、路往哪里去,铭记路由谁开拓、路靠谁维护,永不迷乱自己所处的方位,永不迷失自己前行的方向。”
白庚胜先生早年行走云南,走遍山山水水,记录下诸多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他认为民间调研,是最有用的方法,老百姓的记忆里、生活中民间文学极具归纳梳理汇编价值。近年来,白庚胜先生诸多散文主题创作是在主持民间文化田野调查、主持学术出版、参加政协活动,以及在诗歌创作、游学等活动之余,他对民族民俗、历史文化、故土风情、山水自然有着独特的观察和思考视角。《羊年说羊》,指出就纳西族的情况而言,羊之重要并不仅限于生产对象、生活来源,它还是生命之本、审美对象、族群标志,具有图腾的意义,塑造了自己热爱和平、重视整体和谐、崇尚群体合作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甲申话猴》强调在纳西族的精神生活中,猴比鼠、龙、休曲鸟真实生动,也比虎、熊、狼、豹等亲切柔情,纳西文化与猴自古建立了天然联系;而《花马故地祭马魂》回顾纳西族先牧后农,先以马为神,后以龙为灵,并将马文化与龙文化巧为融会,真正体现了龙马精神的和合。
在白庚胜先生的视域中,那些寻访文明博物馆、解读悠悠姑嫂塔、品尝回味那雪茶,他在大地上自由徜徉,于故土风物万般留恋。故乡的山水是“烙满我少年时代爱恨情仇的土地”,这些质朴的一字一词一句,敲打着年少古铜色的心,诗情画意的余韵在故土的乡间小道中蔓延。
回顾回忆日常交往追思感念故人故事
品读《金秋拾穗》,最能调动情感的,还是白庚胜先生对人对物的回忆和追思。这些散文有着作者多维的思考和细腻的感受,承载了他丰富的情感。品读文章之后,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带来的甜蜜回忆,看到了故土故物的变化后的丝丝感伤,也看到了对故人饱含深情的回忆寄思。
《雪茶》一文,回顾回忆平常品雪茶的生活细节,“而现在,面对着母亲寄来的礼物,读着母亲的来信,我感到手中的雪茶根根分量千钧、根根注入深情”,雪茶是爱,是嘱托,是亲情弥漫的一个细节。在白庚胜先生的笔下,雪茶不需要修剪,与风雪为伍,和高山同群,严寒酷暑毁灭不了它不朽的身躯,恶劣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纯洁,满含清醇的芳香;《难忘的追思》缅怀了懂纳西、通丽江、敬仰中华文明的日本民间文学家伊藤青司先生;《永远的亮中》回忆了左膀扛着丽江、右膀担着金沙江而早逝的青年人类学者亮中,读后令人泪痕满面;《钟敬文最后的日子》记下钟老最后留下的两句话:想回海丰老家,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读后不免感慨万分;《人民文化铁肩头》回忆老一辈学者贾芝先生悉心 白庚胜表示,《金秋拾穗》是在业余时间创作并发表于海内外文学报刊的散文合集,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彰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欧光明认为,从某种意义而言,《金秋拾穗》可以说是一部记录当时中国社会人民群众生活现状的纪实性文学,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夏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