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丨上古五帝颛顼与嫦娥奔月仙话三

□谭继和

《吕览·古乐篇》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吕思勉先生认为这是“此言颛顼都邑最可信据者”。

颛顼清人绘

若水,据《史记》和《水经注》,再参照后人注,一指雅砻江,一指青衣江,二说都是可以成立的。因此,整个雅砻江流域,包括青衣江,都可以说是颛顼初期活动的地方。这些地方只要有颛顼出生的传说,均可视之为颛顼出生地。冕宁、米易、喜德、荥经等地打造颛顼故里,皆有县志传说为据,也不必否定。准确地说,这些地方都是颛顼出生的纪念地,是高阳氏集团的发祥地。因高阳氏集团的庞大和活动范围的广泛,其发祥地当不只一地。不能用单线思维来理解原始部族多源化和多元性的活动地域。《史记》说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实际上说了三件事:一是生地在若水,二是居地在空桑,三是升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主张颛顼生于东海者,是把空桑地名与若水流域分开,这才发生岐见,其实把空桑肯定在若水流域就解通了。

安宁湖畔

若水流域

就是颛顼的出生地

黄帝之子青阳和昌意两系降居江水和若水,其背后的文化含意是说西蜀很早以来就是同炎黄文化体系同源同根的一个重要起源地。西蜀考古已经证明,西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摇篮,是长江上游古文明的起源地和发展中心。探讨颛顼的出生地,实质就是探讨长江上游,特别是青藏高原东麓文明起源发展阶段问题。因此,我赞成若水流域就是颛顼的出生地,是高阳氏文化起源和初期发展之地,后来它逐步走向中原。在蜀地,高阳氏颛顼文化与夏后氏大禹文化相继经过西兴东渐的过程而走向逐鹿中原,面向东海。因有这个西兴东渐过程,这才出现整个中华大地上西部与东部各族凝心聚力在一起实现中华大-统的文化认同,颛顼与大禹是为中华文化大-统共识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位人物。

刘胜利考出若木即攀枝花树,这是一种创新性见解,是对若木文化探讨的一个贡献。若木与建木是巴蜀人神仙崇拜的重要标志物。三星堆遗址出土一、二号神树,是羽化飞仙的阶梯。攀枝花实物如此红艳华丽,自古如此,很难不引起古蜀人的文化想象。因此,视攀枝花为古若木,只要它自古确实就生长在若水边,那么,此说是可以成立的。顺便说一下,若水、黑水之称,都是古人对该流域文化尚待开发时的其面貌迷离的认识的体现。若丶黑皆蒙昧之意。黑水、若水,原来的范围都很大,只要是几乎不认识、少了解的江河,都可以蒙黑水、若水之称。当这些地方逐步走向文明开发时,这类称呼就越来越缩小了它的范围,由大地域逐步走向小地名。这也是今天寻找若水困难的原因。

邛海周边自然生态

今天整个若水流域都与颛顼文化有相承袭的一面,都可称为颛顼活动与建立邦囯的区域。

如若从旅游文化角度研究,把若水颛顼文化积淀这么深厚的地方,径称为高阳文化颛顼故里,是可以成立的。文化史学者承认“传说”、“神话”都是真实流传的文化。从旅游宣传定位讲,把从荥经到冕宁,喜德,米易区域皆称作“高阳颛顼故里”,亦无可厚非。

需要说明的是,“若水”一名所指方位与水域的变化,是个文化问题,不是历史问题。换一个角度观察,远古时代的历史记忆是依靠口述方式与想象思维来传承的,因而祖先事迹和功业往往变成神话、仙话。其中牵涉到的地名、水名也往往变动很大。

雅砻江大峡谷

五帝时代

黑水蒙山岷山都是虚指

“若水”这个名称有一个由抽象所指到具象所指,由水名虚指到水名实指的历史和认识的变迁过程,大体说来,远古时代,即五帝时代,古人看见江水远渺浩瀚,能脚踏实地履践其水的范围小,故多凭想象虚指。如:“若水”、“黑水”、“蒙山”、“岷山”、“昆仑”等水名都是虚指。不仅是虚指,而且是远视迷朦,看不清山水本来面目的代称。且看这些名字的本义:若者,若即若离、若明若灭也。黑者,阍黑不明也。蒙者,朦胧秘罩也。岷者,暋暝之际也。昆仑就是混沌,本为一词双声叠韵的清浊对转。这些词的本义都与秘朦、混沌、荫郁、不清不明有关,是远古原始人群或族群还只能对这些山麓水畔近看远观,还无法进入其中开发、定居和创造文化,还只能凭远景渺观加以想象而得到这样一些类似名称的体现。这些名称应该是得名于远古时代,即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

到上古时代,即夏商周时代,这些山水名称,虽然保留和流传下来,但随着族群向这些山水进入和开发的范围的扩大和深入,随着人类对山水生态文化认识的深化,这些山水名称或者有了新的含义而逐步被指实,或者在走向指实的过程中发生地名迁徙的现象。这是地名随文明进步而发生变迁的现象。在夏商周时代,黑水、岷山、若水、蒙山和昆仑这些称谓都发生了逐步实指和逐步迁徙的现象。例如“黑水”,原是指西方和北方人迹罕至的、人类认识不清的江水区域,在《禹贡》里还保留着这个无法具象化而只能抽象化的“华阳黑水惟梁州”这个泛指区域意义的痕跡,但已开始具象化而指“梁州”。到历史时代,即秦汉以后至今就在巴蜀地域留下了“黑水”县这个名称,这已经变成实指了。再如岷山,原被命名为“昆仑”、“小昆仑”、“昆仑之墟”,这是《山海经》记载的远古名称。到夏商周的上古时代,岷山已被巴蜀人开发和治水,“昆仑”这个名称就逐步往北移,所以,在夏的《禹贡》里,岷山就不再被称为“昆仑”,而是向西北迁移了,这个地名落实在现在的青海昆仑山。“蒙山”也有由虚指实的过程。在《禹贡》里的“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还指的是从“岷山西倾”源出蜀西到滇东的和(桓)水区域。即大渡河、金沙江区域。桓水到六世纪初的《水经注》时代则成为黑水与桓水两江的通称。蒙山到后来的历史时代就落实在了现在的名山区的蒙山了。“若水”这个名称,也经历了“虚指”到“实指”的过程。这在上文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安宁河水系

“颛顼故里”

明清《县志》明确为冕宁

需要强调的是,“若水”一名体现了蜀人祖先历史记忆、历史信息保存和传承的方式的衍变。一是“若水”称谓的指实化。二是“若水”称谓,包裹着高阳颛顼创造若水文明的真实历史活动的内核。从远古的虚化到上古、中古的青衣江、雅砻江的实化,直到明清地方志的具化,都体现了“若水”这个历史地名演变的规律。所以,《冕宁县志》记载“若水”就是实指雅砻江安宁河谷流域,这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体现了历代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在历史称谓上传承和衍变的过程:历代蜀人祖先如何从远古的口传记忆,发展到明清的文献记忆,如何从虚指衍变为实指,如何从大地理范畴衍变到小地理范围,如何逐步核实它的方位和流域,疏理清楚它的流向和脉络,划分和落实它的界划与区限,从而把远古历史记忆和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历史遗产。

《山海经》最早保存和记忆了“若水”在“南海之内,黑水之间”这个大地理范围虚指的信息。到汉代的地理志则已把“若水”范围缩小到“蜀郡旄牛徼外,南至大莋”的地界,这个地界就是今天的雅砻江安宁河谷,这已经是开始“实指”了。到六世纪初的《水经注》则进一步肯定了这里就是黄帝长子昌意娶蜀山氏女而生颛顼的“若水之野”。同时,还进一步阐释了“若水”之名来源于“若木”的由来。郦道元注《水经》,据《山海经》记载,讲若木长在“灰野之山”,生在“昆仑山西”,“青叶赤华(即”花“)”,“木有十华(花)”,“其光照下地”,专在“羲和未阳”的日落西山之时放光,比喻其树如若即若离、若明若灭的晚霞,故曰“若木”。有学者将它释为今之“攀枝花”,也是红花青叶,确实大有道理。“若木”就是“水出其下”、“若水出焉”的源头。郦道元进一步提出问题:“然若木之生,非一所也”,凡“黑水之间”种植若木的地域,只要“水出其下”就可“受其称焉”。因此,他认为应把“若水”称谓落实到“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的流域。今冕宁县,古为旄牛县、台登县,郦道元就是把“若水”一名落实到今之冕宁县的,这里确是若水上游。

到宋代,《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等文献,根据《九州要记》指实台登县(今冕宁)就是“黑水之间,若水出其下,即黄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到明清《县志》则进一步明确冕宁就是“颛顼故里”。咸丰元年(年)冕宁知县洪瞻陛就在县城南关门上石刻“高阳氏降生之墟”七个字,这就把若水高阳降生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记忆转化为冕宁的文化符号和地理标志了,这七个字是冕宁作为“颛顼故乡”、“高阳文化源头”保存远古蜀人历史信息的远见卓识,是冕宁一笔重要的历史品牌地标遗产,而且是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高阳氏独特地标遗产,可惜被拆毁,今天应予恢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9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