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放流难破局中华鲟何时迎来春天专家自

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大量人工放生,为何长江中华鲟仍处于濒临状态

据媒体报道,年10月28日,在长江荆州段沙市码头,共有2.4万尾规格在克以上的中华鲟人工种群子二代个体被放流长江母亲河当中。

此次放流仅仅是一次小规模的例行放生活动,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向长江中投放的中华鲟鱼苗就超过了七百多万尾。

对于这一数字,相信大部分网友都没什么概念。但如果将历年来长江中华鲟的群体数量拿出来做一个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以下数据取自百度百科:

20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繁殖群体能达到1万余尾,葛洲坝截流的80年代,骤减到尾,年仅有尾,年估算只剩57尾。

在最高峰期,长江中的可繁殖的中华鲟群体不过1万尾,到年后不足尾!那么这些放流的中华鲟都去哪里了?为何它们的“灭绝危机”远远没有解除?

尴尬的人工放流,效果不容乐观却不能放弃

年年人工放流,仍未能挽救中华鲟的生存危机,原因何在?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性鱼类,幼年时期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繁殖季节才会洄游到长江上游产卵。据中华鲟保护部门公布的信息,在年之后,他们在野外放流的中华鲟身上都加装了标记,以便对其行踪进行监测,据称73%的中华鲟在放流后能够到达出海口。

这意味着什么?它们难道没有遵循本能,重新回到长江中产卵吗?还是放生的数量不够?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生博导——危起伟曾经说过:

过去的放流,不是没用,而是放得不够多、不够规范。初期放流的是还没有开口摄食的小鱼,它们太容易死亡,是不适宜人工放流的规格。真正有效放流的群体,不足三分之一,预计只有余万尾。

但就算是这多万尾中华鲟,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为何它们却没有肩负起种群复兴的责任?

自然繁育遭遇困难,中华鲟何时能够迎来春天?

谈起这些消失的中华鲟,长期研究中华鲟的鱼类专家——危起伟,也很难讲清楚它们到底去哪里了?

不过,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就是中华鲟的自然繁育遭遇了困境。

长江上的大型水坝建成后,上游的中华鲟产卵场地已经基本失去了作用,无法洄游的中华鲟只能在下游寻找新的产卵场地。

但由于受到水温、水流速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野生中华鲟似乎已经无法顺利找到新的产卵地,或者是它们压根对新的产卵场所没有任何记忆,或者是它们仍旧惦记着最初的出生地,也是传统产卵地——金沙江一带。

据危起伟介绍,从年到年,连续多年未检测到中华鲟的自然繁殖,它们那种绿豆大小的鱼卵,再也没有出现过。

没有了鱼卵,也就意味着没有了生命。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如果“绝育”危机无法得到解决,那么放流再多的中华鲟都将难以为继。

修复产卵地,可能比放流更重要

中华鲟要想在长江中继续生存下去,寻找人工产卵场代替原有的金沙江产卵地成了当务之急。

就连中华鲟保护专家危起伟也表示:自然繁育是保护中华鲟群体不遭受灭绝的关键所在。

但自然繁育谈何容易!中华鲟的产卵受到水温、水体流速、水底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指标想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已基本不太现实,与其等待中华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灭绝,还不如尽早研究建立人工产卵场的可能性。

比如,通过模拟中华鲟产卵期间的温度、水流速度等水体环境,寻找合适的产卵替代地或人工创造类似环境,让中华鲟主动产卵,这可能要远比单纯地放流更有实际意义。

一直人工放流,但如果它们不去主动繁育,长期如此,野生中华鲟群体自然会逐步衰竭,好在是有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门表示要积极修复中华鲟产卵环境,形成“以自然种群保护为主、繁育人工种群为辅”的原则,对中华鲟进行就地保护,共同开展基于水生生物繁殖需求的生态调度,同时也要加大放流力度。

此前是30余年一共才放流了七百多万尾中华鲟,现在这个放流数量要提升到1年三百万尾,放流量直接提升了10多倍,这也许会让其生存危机得到一些改观。

在“海量人工放流”及“产卵地修复”的双重保护下,但愿长江中华鲟能够尽快迎来属于它们的春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7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