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的德格担当在世界屋

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德格县南派藏医药人才培训学校。甘孜日报社供图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缘,一个海拔平均米、人口8.85万的川西北高原县,形如“口”字,与西藏隔江相望。

它,是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

这里,金沙江、雅砻江奔腾不息,“川藏第一高”雀儿山兀自耸立。

这里,缺氧不缺精神,低压不低志气。

德格,“四德十善”的文化宝地。古老灿烂的藏文化从这里发扬光大,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在这里诞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从这里发祥。

昔日,南派藏医药,从多年的历史深处走来,是光耀于我国民族医学之林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日,南派藏医药,在时代的长河中书写着全新的篇章。

作为我国中医药的重要分支——中藏医药在新时代方位下,加快发展。以南派藏医药发祥地为责任和担当的德格县,坚持传承与创新,以人才振兴推动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不断擦亮南派藏医药金字招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创办3所藏医药培训学校的县。

年轻的火种,从“世界屋脊”到全国各地

8月初,海拔多米的德格县八邦乡泽池村阳光普照。

身穿白大褂,头戴小红帽,藏医扎西旦珠和同事们在村上开展糖尿病防控工作。

“好‘门巴’(藏语意为:好医生),好‘门巴’,快到屋头坐哦!”工作结束,扎西旦珠一行被热情的村民请进了屋,端上了滋味十足的酸奶。看着村民热情的笑脸,扎西旦珠更加坚定学医的选择。

扎西旦珠,德格县龚垭镇人,初中毕业后赶上了德格县首批藏医药人才定向班招考,成了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第一批学生。

毕业后,21岁的他顺利考取了事业编制,被分到县里偏远的八邦乡卫生院,填补了这里曾因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开展针灸等诊疗业务的空白。

两年来,扎西旦珠为无数患者减轻或解除病痛,从无人问津的“新人”变成村民夸赞的好“门巴”。

“我正在考西南民族大学的函授大专,将来还要考本科。”扎西旦珠说,为了回报政府的培养和乡亲们的信任,他将扎根南派藏医文化事业,跑好这场“接力赛”。

八邦乡向东是麦宿镇。迎着8月的阳光,中专刚毕业的占呷,告别亲人一路南下至昆明,追寻她的藏医梦。

年,占呷初中毕业,考进了知名老藏医洛热彭措创办的宗萨藏医药师承学院。通过4年的学习,她已基本掌握藏医的诊疗技术。在家人的帮助下,已毕业的占呷来到昆明,开办中藏医馆,传播南派藏医药文化。

近日,占呷传来最新消息:“开办藏医馆的铺子看好了,目前还在筹备同步成立宗萨(昆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看病之外还将开展藏医文化交流活动等。”

与扎西旦珠和占呷不同,今年18岁的白噶力来自多公里之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白噶力一家,久闻名老藏医洛热彭措的大名,得知洛热彭措办学收徒,便慕名而来。学成后,他将回家乡当一名藏医。

为了让白噶力安心学习,其父亲也不远千里到德格,应聘了儿子学校的汉语老师,教学兼陪读。

近年来,在德格,像扎西旦珠、占呷、白嘎力一样钟情中藏医药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形成了欣欣向荣、人才涌现的局面。他们像一粒粒南派藏医药的火种,逐渐被点亮,茁壮成长,然后远行,从“世界屋脊”到全国各地。

执着的守望,从公办学校到民间传承

循着扎西旦珠、占呷、白嘎力的故事继续寻找,是一群知名老藏医对南派藏医药守望传承的执着。

在距离德格县城10多公里的龚垭镇,坐落在峡谷半山坡上的三层楼学校,便是扎西旦珠毕业的公办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知名藏医德格土司御医曼格如培医学世家第七代传人雄呷和伍金丹增,在这里为甘孜州13个县的学生授课。

雄呷,年轻时“弃文从医”,从父亲手里接过藏医文化事业的担子,医院院长和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校长,数十年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父亲的承诺——“再苦再累不丢掉藏医”。

伍金丹增,医院副院长,甘孜州首个藏医学硕士研究生。为传承家乡的藏医药文化事业,他多次放弃外地的高薪聘请。得知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师资困难,他主动请缨担任授课老师。

传承南派中藏医药,既有体制内知名藏医的执着,更有不少民间老藏医的坚守。

占呷、白嘎力的恩师洛热彭措便是典型之一。

洛热彭措,今年76岁,10多岁开始学中藏医药,一干就是一辈子。他创办了德格首个现代化藏医药生产企业——徳格宗萨藏医药有限公司,每年为老百姓施医赠药价值达多万元,累计治疗病人超万人次,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在传承南派藏医药文化上,他更是倾尽毕生所学,完成藏医学著作等30余部。其10个子女,一半以上都跟着他从事中藏医药行业。几年前,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与四川省藏文学校合作,创办了德格宗萨藏医药师承学院。

沿金沙江向南,有个叫麦宿的山谷。草如绿毯的高原上,一处青瓦白墙的小平房建筑群正是这所学院。

谈及创办学院的原因,洛热彭措说:“我的生命有限,年轻人才是南派藏医药的未来。”

目前,学院已办4个班,招收了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不久前,包括占呷在内的37名首届学生将从这里毕业,或留在德格,或南下海南,或北上鄂尔多斯,或继续深造。

在麦宿西北方向的雅砻江畔,老藏医占玛泽仁在距离县城近公里的上燃姑乡坚守了一辈子。

年近七旬,他没有房子,没有结婚,没有存款,行医的收入大都用于买药材,救助病人。他治疗过的病人超过95万人次,以很亲民的价格给老百姓看病,几十年从未变过,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医生,是村民们的“拉杰”(藏语意为:守护神)。

从金沙江到雅砻江,老藏医们的传承故事联袂登场,连绵不绝。他们只为一个信念:“身在南派藏医发祥地,必须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传下去。”

发祥地的担当,从正视危机到传承创新

在德格,北有佐钦藏医师承培训学校,西有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南有宗萨藏医药师承学院。

纵观全国,德格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3所中藏医药培训职业学校的县。

德格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陈明才表示,通过3所学校的努力,全县累计培养了余名“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中藏医药紧缺专业人才,全县三级卫生战线实现了全覆盖,还为甘孜州内其他县(市)和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甘肃甘南、云南迪庆等多地输出了大批藏医药人才。

从过去后继乏人到如今人才济济,这是一份来自南派藏医药发祥地的担当和气魄,幕后既有全县知名老藏医们的鼎力支撑,更有来自政府的强大支持。

前些年,整个甘孜州仅有一个藏医班,无藏医药人才高等学历培训的学校,德格更是依靠跟师继承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藏医药知识传承范围有限,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和科技知识培训,加之年轻一代主动传承中藏医学的意愿不强,外引人才又因地势偏远而分外艰难,藏医药人才十分短缺。

“德格作为南派藏医药发祥地,我们谨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而人才振兴是根本。”德格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向义表示,在甘孜州推进新时代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德格在成都高新区对口援建下,正视人才危机,在创新中传承,对藏医药人才进行梯级培养。

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改革完善中藏医药职称评聘制度,优化职称评价标准。在“康巴英才雄鹰计划”中实施“康巴名医”项目,评选甘孜州级名中藏医,培养省级名中藏医。

强化藏医药临床经验的传承,加强基层名老专家经验继承人培养,规范民间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与认定工作。

加大藏医药人员培训力度,开展中藏医适宜技术培训,外派青年藏医骨干到成都、西藏、康定培训进修。

同时,德格县依托西南民族大学、省藏文学校、甘孜卫校等,充分利用全县名老藏医资源,加强中藏医药职业教育,陆续成立3所中藏医药培训学校。

其中,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采取全国首创的“2+2”联合办班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甘孜卫校学习,后2年到德格接受藏医药专业实践学习。而宗萨藏医药师承学院,则是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涉藏地区藏医药专业唯一的校企合作示范项目。

当下,为落实好《甘孜州加快中藏医药产业发展十三条措施》精神,德格县加快引进硕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组织中藏医药企业人才参加培训,并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面向社会招生,探索“3+2”藏医本科人才定向培养等模式,力争培养更多以藏医、制药、药材种植、经营管理为重点的南派藏医药乡村人才、中高端人才。

“世界屋脊”之上,德格行而不辍,培养中藏医药人才,不断迈出新步伐。(黄晓庆杨琦)

德格印经院珍藏着大量藏医药典籍。甘孜日报社供图

知名老藏医洛热彭措指导村民辨识药材。甘孜日报社供图

最美乡村医生占玛泽仁走访群众。甘孜日报社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