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为一代哲人,杨升庵从庄子那里悟解了达生之道,认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事常八九,尽可奉行“模糊哲学”,等同地看待那些荣辱、穷通,是非、得失。只要自己能够克服心理上的诸般障碍,则对人间万事尽可弛张莫拘,舒卷无碍。恰如他在《临江仙》词的下阕中说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不要说后世的论者,即使他自己,数十年后,作为一个远戍蛮荒的平头百姓,徜徉于山坳水曲之间,以淡泊的心境回思往事,料也能够感到,当年拼死相争的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皇上称父亲为皇考还是为皇叔的所谓“大礼议”,不过是“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真个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了。
这些词作既是他多年谪戍生涯、惨淡心境的真实写照,刻画出他以秋月春风、青山碧水为伴,寄情渔樵江渚的闲情逸趣,也是诗人赖以求得自我解脱,从一个方面放弃自己,又从另一方面获得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正是这种超然物外,摒弃种种世俗烦恼,对个人的一切遭际表现出旷怀达观的人生态度,帮助他度过了漫长、孤苦的凄清岁月,最后得以七十二岁的上寿,终其天年。
让杨升庵慰藉的是,他有一位爱情甚笃且擅诗词散曲、多才多艺的夫人黄娥。在这对贤伉俪的生命途程中,相依相伴、鹣鲽情亲的岁月极为短暂;而“执手相看泪眼”,生离甚至死别的时日,却无比漫长。在杨升庵遣戍滇南途中,黄娥以羸弱之躯,不惮跋涉之苦,对丈夫殷勤照护。她不放心丈夫的病体和疮痛,执意要亲自护送到蛮烟瘴雾之地。但升庵看到妻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的状态,再也不忍心让她同受折磨了,而且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行至江陵驿站,便力劝她返回四川新都老家,并填写一首《临江仙》词送别。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楚塞”指江陵西面的南津关,由此溯江而上,妻子即可入蜀还乡。两人不忍分开,又不得不分开。正在离人饱尝生别之苦时,偏偏此刻又有圆月当头,更令人苦痛加倍,难以为情。升庵行至金沙江畔,回思夫妇当时泣别的情景,又以一首七绝状写其填胸塞臆的苦情: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恨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黄娥回到新都,看到桂湖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含泪写下怀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据清代学者王昶《滇行日录》记载:“访升庵谪居故址,今为甲杖库,入视之,有楼三楹,颓废不可憩矣。楼下有人书黄夫人‘三春花柳’律句。”可见,此诗当时流传甚广。黄娥后来还曾写《又寄升庵》: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无杜鹃。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了无情绪的心理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念丈夫,经岁经年不得相见的精神痛楚。既然归来无日,那就特请无处不在的泣血杜鹃来传送心曲吧。杜鹃的“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阵阵凄苦哀号,恰似女诗人的声声呼唤。
杨升庵谪戍初期,黄娥曾去云南永昌探望,夫妻同住两年多时间。后来老父去世,升庵赶回新都治丧,夫妇得以再次短暂会面。此后,就山长水远,劳燕分飞,只能在梦中相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