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风展红旗从头越云南网

白癜风好了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3264.html

风展红旗从头越

——云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年8月6日,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典礼合影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市庾园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宣布云南已完全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从此,云南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开始了一个新的伟大征程,云南各族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从云南解放到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云南省委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带领云南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历时近29年。这29年,是中共云南省委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探索适合云南省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是全省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29年,是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意气风发,发愤图强,并取得伟大成就的29年,是云南边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的29年。

出席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式的代表

伟大成就

在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族群众通过29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云南边疆巨大的历史跨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步显现。

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云南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年2月24日云南省委成立后,随着军事接管,全省市(地)、县、区、乡各级党委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全省确立起来,开启了云南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年3月2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随即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建立起省、专区(市)、县、区、乡五级人民政权组织体系,各项事业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正轨。年8月,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人民胜利堂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云南正式建立。年2月,政协云南省委员会第一届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昆明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显示出优越性。遵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云南初步确立。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云南和全国一道,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

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当天出版的《云南日报》第一版

完成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废除各种封建剥削赖以生存的制度基础。年到年,根据全省地处边陲,民族众多、分布较广,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种社会形态同时并存的实际情况,省委制定更加慎重、更加缓和的政策和步骤,在全省分类别、分批次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内地坝区土改、山区杂居区土改、缓冲区土改、和平协商土改和“直接过渡”五种方式,经历7年时间,完成了全省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土地改革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省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云南土地改革成功经验得到中央、西南局的充分肯定。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云南是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据年的初步统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3.82%,各地上报的民族名称多达多种。同时在漫长的边境线上,有多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关系、敌我关系、阶级关系相互交织,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事端,造成严重后果。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云南省委从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慎重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通过中央访问团到云南、组织民族参观团到首都和其他内地城市参观访问,加深了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新政权的了解和信任;通过组建民族工作队,“做好事,交朋友”,疏通民族关系,帮助发展民族地区生产;通过团结改造和妥善安置民族上层人士,广泛扩大民族统一战线;通过开展民族识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赢得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通过稳步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群众平等参与国家事务,切实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一系列的积极扶持和推动,开创了云南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初步建立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云南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围绕有色金属开发,加强冶金及相关工业建设;发挥比较资源优势,以烟、糖、茶、纺织为主的特色轻工业全面发展;以橡胶垦殖为基础,农垦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从“一五”到“四五”,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特别从年开始,以国防工业为主体,围绕“三线建设”,云南建成了西南铁路交通干线,贵昆、成昆两条铁路通车,昆阳磷矿、东川矿务局、昆钢、云南锡业公司、会泽铅锌矿等一批重点项目在这个时期新建或改扩建,大大改变了云南地方工业基础薄弱的面貌,改善了云南工业布局。同时,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开工,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提高,一些重大工程至今还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艰苦努力,云南的贫困和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并初步建立了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事业,树立起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这一时期,云南重视发展文化和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创作和传播反映新时代和新生活的文化成果,逐步确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全省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大规模发掘、整理和研究,《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铃响马帮来》《摩雅傣》《金沙江畔》等一批优秀云南特色文艺作品享誉全国,云南民族文化开始展示出独特魅力;大力兴办各种形式的教育事业,加强民族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根据中央“建立和发展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的指示精神,普遍建立文化馆、业余文艺宣传队、农村图书馆、阅览室等,开展文艺演唱、黑板报、放映幻灯、扫盲识字等活动,在农村和工矿企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群众学文化热潮,群众文化工作网络初步形成;破除陈规陋习和社会痼疾,在较短的时间内,遏制和消灭了烟毒、赌毒和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改善了社会风气;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曾被称为“瘴疠之地”的云南,建立起遍及村村寨寨的卫生防疫和医疗体系;以丰富的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标志,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掀起向科学进军热潮,推动全省科学技术事业不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干部群众把对党的忠诚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化作满腔热情,面对各种困难,各行各业精神高昂,雷锋、焦裕禄、时传祥、王进喜、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整个时代呈现出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成为新的社会风尚。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所说:“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年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维护国防安全,拓展睦邻友好关系,确保边疆稳定。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是祖国西南对外的重要门户,担负着维护边疆稳定,巩固国防安全,保卫祖国安宁的神圣职责。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贫弱,千里边防线上有边无防,任人欺凌。云南解放后,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云南部队的指战员团结一心,开展边境对敌斗争,经过数次勘界作战和剿灭土匪战斗,建设了巩固的边防。在这一时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引下,云南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开展援越抗法、援老抗美,妥善安置归国华侨等国际主义援助活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与邻国睦邻友好关系有了新的拓展。

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在这29年中,云南省委团结带领各族人民,高度重视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切实抓好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注重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注重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发展党员,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年,全省党员总数为人、基层党委12个、总支部88个、支部个,到年,党员总数已达人、基层党委个、总支部个、支部个,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成为推动云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同时,党注重总结在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享誉全国的云南特色文艺作品《五朵金花》剧照

宝贵经验

在2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实践中,云南经历了曲折和艰辛,但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勇拼搏,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正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云南才能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历史性的跨越,获得历史性的进展,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新云南的伟大征程,才能为当代云南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云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实践成果,雄辩地证明了党不愧为领导云南各族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二是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9年的艰辛探索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僵化、空洞的教条,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发展前进,任何固守教条、漠视实践、落后或超越实际的做法都不会取得成功。要坚持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历史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指南。

三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启示我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把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来,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胜利。

四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属性。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为云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是必须坚持从省情实际出发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云南解放后,云南省委深刻剖析省情特点,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贯彻中央“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工作方针,在民族工作中慎重稳进;在剿匪斗争中重视与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在土地改革中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直接过渡”政策;在经济建设中注重发挥云南的资源优势,并初步形成产业基础;在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具有云南特色的文艺创作,使云南文化走向全国;在社会事业发展中抓住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短板,下大力防治对人民群众生命危害极大的疟疾等地方病,使深受“瘴疠”之害的云南人民不再谈疟色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基于对省情进行准确研判,正确把握云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把省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要遵循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既要反对保守思想,也要克服急躁冒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

六是必须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年5月12日,云南第一个县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峨山民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年1月23日,云南第一个相当于专区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宣告成立。至今为止,云南共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成为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实践证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云南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的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云南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

七是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云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奋发图强,取得巨大成就。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对人民、对民族负责任的党,她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她历经磨难依然具有带领人民共渡难关的巨大凝聚力。就是这种蓬勃的生命力,引领着云南各族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云南边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执笔: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何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5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