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圆桌对话置身于新历史语境下的
长久以来,美元基金缔造了中国投资业最多的财富故事和都市传说,以致于人们长期忽视了另一个重镇的存在:广袤的人民币基金市场。但今天,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本土基金已经是更不可忽视的玩家了。经历了数十年风云变幻,人民币基金在资本游戏中获得了更多筹码,也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人民币基金的发展与政策引导如影随形,市场多变而迷人,稳定只是一时假象,变化才是一切的答案。但无论路途如何曲折,浪潮不会停滞,资本也不会撤退。拥抱变化,要谋长望远,一时成败不足以论英雄;与其随波逐流,不如亲征潮头,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探索硬科技,直入无人区。只要一直“置身事内”,厚积待发,未来定会有更好的时间。9月1日,36氪“置身事内”0中国基金合伙人峰会在杭州举行,汇聚先锋力量,成为见证者、参与者,亲历周期的更迭,感受时代变化的汹涌。
整理|黄祝熹、田雨
新的游戏,如何继续?有一本畅销书的名字可以贴切描述:叫做“置身事内”。一切正如书中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机体中,我们的发展有赖于对这个机体的认知。”我们也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能够长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时代变化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政府以政策引导、母基金等种种形式支持和引领着投资行业发展。随着政府展现出更加巨大的影响力,投资机构拥抱改变的意愿也愈发强烈。置身于新历史语境下的基金掌舵人们,会如何理解这个时代?
第一场圆桌会议与峰会主题同名,甫一开场,就把思绪带到了浪潮中流。参与第一场圆桌的嘉宾有元禾辰坤高级合伙人王吉鹏,德同资本董事长创始主管合伙人邵俊,金沙江联合资本主管合伙人潘晓峰,启明创投合伙人于佳,德弘资本董事总经理王玮,主持人是东方富海合伙人王兵。
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的头部机构们
王兵:感谢36氪的邀请。今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大家可能都有这种体会。今年,因为疫情,行业的交流相对往年少了一些。今天第一个论坛的主题,也是本次活动的主题,叫“置身事内”。这是一本书的名字,是复旦大学的兰小欢教授的著作,这本书讲的是我们在体系里面怎么与体系互动,如何从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中国过去的40年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发展,相信很多美元基金的合伙人都是这个时代变化的收益者。在圆桌讨论的开始,想请各位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所在的机构。
王吉鹏:大家下午好,我是元禾辰坤的王吉鹏,我们从年开始做人民币的母基金投资,是中国第一支市场化的人民币母基金,到今年是第16年,非常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过去16年我们投资了超过80个GP,多支基金,通过他们在全中国投资了多个项目,已上市项目超过00个。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确实经历了特别大的变化,我们说越做越久,越做越谨慎。希望今天可以跟大家和其他几位嘉宾一起分享。
邵俊:各位好,非常荣幸参加36氪的活动,这也是我首次来参加36氪的峰会。德同资本是在年成立的,之前我在上实集团内部做风投。为什么是年,大家如果回顾一下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里程碑,就是年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股权分置改革。今天股权投资都是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投资在年之前投进去的股票叫法人股,即使公司上市之后也不能在公开市场抛售,严格意义上来讲,年被认为本土人民币股权投资的元年,如果不流通就不存在这个市场。
我们从做美元基金开始,到年的时候开始做人民币基金,目前人民币基金的规模超过美元基金,加起来00亿人民币左右,投资了00多家企业,实现完全退出超过家,目前被投公司在A股上市、成为A股公众公司的超过30家。谢谢!
潘晓峰:大家上午好,我是金沙江联合资本的潘晓峰,从年开始做美元基金,最早的想法是“硅谷理念,中国实践”。年我们得到元禾的支持开始尝试做人民币基金,现在以人民币为主,目前总管理规模大概是6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方向是硬科技领域,几大产业板块: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光电、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做了15、16年投资,越做越忐忑,也是越做越小心。我想这几年的改变是从“硅谷理念中国实践”到“中国理念中国实践”。刚才主持人也讲了置身事内,我们本身是整个集体的一部分,大家共同演进,共同发展。
困难的时候想想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往往会更成功,一会儿跟大家做更多的分享。谢谢!
于佳: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启明创投的于佳。启明创投成立于年,包括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是比较早开始做双币基金的,我们是美元基金起家,后来在比较早的时间开始设立人民币基金,对两个币种在整个行业内的变化感受还是蛮深刻的。过往的16年,股权投资市场不断有一些变化,包括环境、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影响着投资。好在启明创投这么多年,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别要指出的是,启明创投成立16年,人民币基金成立1年。元禾辰坤支持我们11年,从我们的第二期人民币基金开始,元禾辰坤就一直支持我们,我们相当于携手走过。启明创投到现在为止管理的资金总规模超过亿人民币,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刚宣布美元基金完成5亿美元募资,第七期人民币基金也完成首关,目前签约将近50亿元。总体来看,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也希望我们的进展和结果能够给大家一些信心。现在启明创投总计投资的项目将近家,将近00家已经上市及合并等退出,包括在A股、港股、美股以及各个市场。
当然,现在市场发生的变化我们也感同身受,一会儿期待和大家共同讨论。谢谢!
王玮:大家好,我是德弘资本王玮,我们这个机构是一个又新又老的机构。德弘资本创立于年,是一家以美元为主的基金,目前管理超过50亿美元及60多亿人民币。为什么我说这个团队又老又新呢?年,我们的三位创始人在摩根士丹利私募股权直投部门开始做投资,管理最早一批相对规模较大的美元基金。从年成立德弘资本至今,我们一直秉承价值投资的理念,坚持自己的风格,包括以并购为主的多种策略。
在我们过去30年的投资经历中,经历过很艰难的时候,多次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我们看到每一次危机背后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投资行业里面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积极思考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说行业外在怎么看行业内的发展!
如何与多变的市场相处?
王兵:谢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看了刚才的短片,我也非常感慨,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世界一直在变化。决定最终命运的不是变化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变化的态度。接下来的问题正是关于变化的。大家最近几年做投资的时候,一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很多行业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美元基金投资的一些赛道。希望大家分享一下,你们都是如何考量政策风险的?投资一个项目或者分析一个赛道的时候,怎么预估或者判断风险的大小,以及如果出现风险怎么进行处置?
王吉鹏:因为长期在国内做人民币市场,我们发现政策对于人民币基金,无论是在融资、投资还是退出方面,长期有着很大影响。在退出端,年以来A股经历过几次停摆,现在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注册制推行以后使得退出市场越来越常态化。
在融资端,因为融资的政策大家经历过比较好的时间点,也由于资管新规进入过艰难的时刻。这两年更大的体感是政策对于投资的影响,很多GP,包括我们自己做直投,过去在投资报告中写入行业政策分析的内容,更多是出于报告完整性的考量,报告的重点相对还是落在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市场规模、行业地位、财务数据等内容。但是现在,行业政策分析在投资的过程中的重视度大大提升,甚至已经成为了前提条件,投资报告中说明企业的基本情况之后就会分析行业政策。
今天回过头来看,在制定整体基金策略的时候,首先考虑政策对于投资选择的影响,哪些行业可以做,哪些行业不能做;哪些行业适合人民币投资,哪些行业适合美元投资,这些选择需要基于对政策的认真解读和理解。过去LP和GP会聊融资、聊投资,现在大家更多的是交流宏观经济和政策导向以及对行业的影响。
总的来说,政策在投资中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我们也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应对政策变化。
邵俊:因为我们在讲置身事内,在国内投资,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拥有一个非常有为的政府,“看得见的手”比“看不见的手”要强大很多,在这样一个环境,做投资肯定把政策导向放在第一位。
其实最近几年很多赛道,比如教育培训赛道几乎团灭,团灭之后几乎不存在选择标的如何的问题,具体标的选择是第二层功夫,第一层是对政策导向的理解。答案并不是突然凭空而来,大家如果愿意好好研究一些政策,监管的要求是一而再再而三发出的,有些人可能还是过度相信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忽略了政策的风险,教训还是非常大。
另外跟我们在座稍微关联度低一点的,对中国来讲大多数的投资品种就是房地产,也是一个道理,我跟很多房地产的老板几年前聊,都抱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现在只不过是黄金十年过去,未来还有白银十年,完全无视政策的变化,对风险一而再再而三的预警,其实真的要多学习政策和各种报告。当今做投资,要把政策的风险用大的黑体字写在前面,然后再看具体的尽调和行业风险,这个东西是要反复提醒自己的。
潘晓峰:我想从怎么应对这种政策上做一点分享,本人做投资以来经历几个大的板块,都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主要有:1、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3、LED照明。这些板块都是国家政策导向非常清晰,而且是巨额补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创业者或者机构,对于如何吃透政策,这是需要有些功力的。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大的方向不会变,但往往这里面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激进和乐观,尤其在重金补贴情况下,很多企业是迈大步子扯到裆,再加上中国的政策经常会反反复复的进行调整,基本上可以说是以年为单位的在调整,所以我们看到的新能源汽车,如果把成长和发展的逻辑仅仅依靠政策是走不长久的。在这方面我们吃过亏,包括我们投过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他们当时真的紧抓技术,但是把技术变为机构投资策略和公司经营策略执行下去的时候,我们认为自己的栽培会有结果的时候,结果发现政策变了,这样对于一个企业,我们就扯到裆了。
总结来说,大方向一定是围绕政策去做,具体到行业发展阶段,还是要回过头去看技术本身的发展,看市场的接受度,而且一定要对政策有所预判,尤其是强补贴的政策,因为这类政策会实时调整,吃到政策红利也是有滞后性的,这对做企业,尤其创新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在三个大的板块里面不是做的不好就是做的太急。现在经常会去跟大家总结,在理解政策的时候,我认为企业家要耐得住性子,尊重技术和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看两件事情:第一是方向比力度重要,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切忌发力太猛,自身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有它自身的规律,并不是靠烧钱能够烧出来的;第二就是节奏要把握好。这是我从怎么样应对政策层面的理解,我们吃到过红利,也踩过坑,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能源等等产业有重大政策调整的时候,我们会显得更从容一些。
于佳: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政策的风险或者不确定性一直是我们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