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解析明朝四川唯一状元杨慎宿金沙江
杨慎塑像(新都电视台提供)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肖姗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写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传世佳作的是四川人杨慎,明朝大才子,11岁诗,12岁作文,一生作诗约首。在《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中,能读到杨慎的6首作品。其中,一首《宿金沙江》,因其修辞之丰富,情感之真挚而被推崇。
7月17日,著名作家蒋蓝对《宿金沙江》一诗进行了赏析。“豁达淡泊的豪情,杨慎写得出来。而肠断金沙的哀愁,杨慎也写得出来。更可贵的是,他在诗中巧妙地将相同地点不同时空的心境通过月、江两个意象表达出来,人景合一,独树一帜!”读这首诗,既让人感叹那日鲜衣怒马,又让人唏嘘今日落魄伶仃。#SplitPageHere#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两千多首诗歌
《宿金沙江》最独特
“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中,四川只有一位状元,就是杨慎。”蒋蓝强调,没有了解杨慎的人生,不足以谈他的诗词。
杨慎是个天才,他曾在中国科举史上,创下了一个“神话”:21岁参加四川乡试,考取第三名;24岁参加全国会试,获得第二名;接着殿试,被钦点为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一举成名。“三、二、一的进阶,杨慎堪称少年得志。但在他的仕途中,却因为坚持‘大礼议’的原则,冒死进谏,得罪了嘉靖帝。年,杨慎被贬谪云南,服役戍边,永不赦免。”蒋蓝用“九死一生”来形容杨慎的遭遇。但在被放逐的30年里,杨慎并未因此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仅完成了大量学术著作,还关心人民疾苦,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出了有名的滇乡“杨门七子”……
蒋蓝说,杨慎所写的文章质量是非常高的,而他的诗也一点不差。“杨慎存诗约首,所写的内容非常广泛。既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也描写所到之处的壮丽山河。其中,他写得最多的,就是‘思乡’‘怀归’。”而在这些大量的“乡愁诗”中,《宿金沙江》堪称最经典的一首。
蒋蓝认为:“《宿金沙江》在杨慎留下的数千首诗歌里,是非常独特的存在。”独树一帜,在于杨慎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交叉、反复使用,给人们展现了两个时空,同一个人所遭遇的人生起伏。蒋蓝直言:“人和景高度合一,以今昔行旅思情,衬出背井离乡的痛苦,真是妙!而且,在当时,明朝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不如唐宋。很多诗人的作品诗意浅露,缺乏真情实感,像杨慎这样,敢于表达自己的忧伤,正是那个时期,诗歌欠缺的。”#SplitPageHere#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前情后景相对照
离愁肝肠寸断
《宿金沙江》正是在杨慎被远谪之后创作出的。年,杨慎从云南回四川省亲,在金沙江巡检司衙门借宿,入夜听金沙江水波涛滚滚,难以入眠,遂提笔写下《宿金沙江》。在诗中,杨慎绝口不提伤痛,但字字句句都是刻骨铭心的苦楚。“借景抒情,以情动人。”蒋蓝感叹,此时的杨慎,身在云南,心在四川,眼前是金沙江,想的却是嘉陵江。“晚上住在金沙江边上,看到的是清亮月色倒映在江面。他不由想起自己曾经在嘉陵江边的美好月色下,憧憬未来,这就是前四句“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那时,年轻的杨慎一路北上,去顺天府参加考试,当时的心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唯一不爽的,就是有点想家,有离愁。然而,这次再站在这片月色下,他却愁绪万千,因为此番他不仅要回乡看望病重的父亲,更令他哀伤的,是他被戴罪流放。所以在后四句中,杨慎把自己迅速拉回现实,从嘉陵江拉回金沙江。蒋蓝直言:“同样的月色中天,照耀的已不是鲜衣怒马的少年,而是满腔愁苦的油腻中年。”
除了金沙江、嘉陵江,杨慎在诗中还提到了一个地方,瘴海。在第五句中,他这样写道:“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所谓“瘴海”,就是现在的云南洱海,“那时,洱海多瘴气,所以叫瘴海。”蒋蓝说,见过被瘴气笼罩的洱海,就能体会杨慎的心情,“那种气体迷迷蒙蒙地,遮住整个水面,看不清来路,也找不到去向。这不就是杨慎那个时候的处境吗?人生进入了一个困境地带,进退两难,回首初遇嘉陵江的情景,却已邈远转头空。”最后两句,杨慎更是借江声月色把悲伤的情绪推向了高潮,“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不可说的岂止江声月色,还有那肝肠寸断的离愁。#SplitPageHere#
金沙江公铁两用大桥(曾朗摄)
巧用回环比喻
悲伤写到极致
蒋蓝说,《宿金沙江》这首诗短短八句,采用了回环和对仗的手法,看似明白,但仔细推敲,却另有一番精妙。“有没有发现,杨慎在百感交集时,两次提到嘉陵、月色、江声?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在古人的律诗里,很少会同一词语出现两次,而杨慎这样的写法叫回环,就是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印象。”
“两个‘嘉陵’,两种境遇,这就是杨慎在反复感喟自己的雄心壮志没有达成,前后大起大落的人生,一喜一悲的遭遇,鲜明的对比,更加烘托出悲伤的程度,让人感同身受。”此外,两个“江声”,分别出自第三句“江声彻夜搅离愁”和第七句“江声月色那堪说”。前者是嘉陵江的江声,蒋蓝感叹:“那个时候,杨慎北上,等待他的是大好前程,江声喧嚣,搅动的仅仅是他离开家人的不舍而已。但这次夜宿金沙江,江声激起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痛。”同样,“月色”杨慎也使用了两次,也是嘉陵江的月色和金沙江的月色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第四句“月色中天照幽独”和第七句“江声月色那堪说”,第一个月色是嘉陵江的月色,第二个月色是金沙江的月色,“很显然,这两种月色在杨慎的眼中,有着不一样的光芒。嘉陵江上,半夜月高,月明星稀。而金沙江上的月色,却是不堪说。内心那般愁苦,谁还有心情细看月亮在哪里呢?”
除了采用回环,杨慎在诗中,将比喻也是用到了极致。“金沙江、嘉陵江,都是隐喻,杨慎见到‘嘉陵’、想到‘嘉陵’,就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的一时风光,‘嘉陵’是过去的荣耀;而‘金沙’是当下的落魄。”蒋蓝说,在诗中杨慎还用了一个词来比喻自己,耐人寻味。“那就是第四句‘月色中天照幽独’,什么叫‘幽独’呢?文人、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往往都是孤独的,思想都是高远的。在这里,杨慎以‘幽独’自谓,说明他认为自己的学识是能为这个国家做出贡献的,他认为自己可以是个有作为的人。然而,如今所有的雄心壮志都成了一场空,他这个‘幽独’的人生的确是幽暗的,前路是孤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