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霖灿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生故宫读画
“前半生玉龙观雪,后半生故宫读画”,是李霖灿对自己一生的恰切总结。
李霖灿年生于河南辉县,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吴冠中的学长。因为抗战爆发,学校奉令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改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一路迁往昆明。李霖灿那时为了节省车费,就组织几名同学一起,徒步穿越湘黔苗区进入云南,并在昆明成立了“高原文艺社”。
在昆明近郊的龙头村,李霖灿第一次拜会了学界前辈,也是他的河南老乡——甲骨学大师董作宾。李霖灿把入滇途中所绘的苗人钢笔素描给董作宾看,董作宾大为揄扬,从而受到时任国立艺专校长滕固的注意,滕固决定拨款派李霖灿前往云南西北部调查边疆民族艺术。由此,李霖灿才有了和玉龙雪山、纳西象形文字结缘的机会。就这样,李霖灿从单纯的“画家”慢慢走上了学术调查研究之路。当然促使他有这一转变的,还不能不提大作家沈从文。
同样是在昆明,李霖灿在沈从文家中看到了美籍奥地利人骆克博士翻译的纳西族象形文字经典,他心想:“是图画文字吗?我从董作宾先生那里已知道甲骨文之前还有一段图画文字的时代,但是时代遥远,已不明其原委详情。如今,就在云南西北隅的金沙江边,还有活生生的图画文字在生长着,何不前往一探究竟?说不定还能相对比较,解中国象形文字演变上的大疑,很值得前往一试。”
在这样的鼓励下,年4月27日,李霖灿离开昆明,第一次前往丽江、中甸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并带回古宗族、么些文字和金沙江上情歌三个调查报告。
第一次考察令李霖灿震撼于西南边疆艺术资料的丰富,于是他很快便于年12月22日再次从昆明启程,朝向玉龙雪山进发,结果一去就是四年,直到年11月才返回当时“中央博物院”的迁驻地四川南溪李庄。
山河故人
第二次出发,李霖灿有了一位同伴,他就是国立艺专的同学李晨岚。沈从文曾以他们为原型,写过一篇未完成的小说《虹桥》。
李晨岚也是李霖灿的河南老乡,信阳罗山县人,原名李玉荣。他早年曾拜齐白石为师学画,齐白石对这位学生十分赞赏,说他的画风干净,如同晨曦中环绕山间的岚气,遂帮其更名为“晨岚”。后来他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深造。如前所述,因抗战军兴,两所学校合并为国立艺专,先是迁往湖南沅陵,年又迁往昆明。李晨岚与李霖灿就结识于湖南沅陵。
受到李霖灿第一次考察报告的鼓舞,在国画上雄心勃勃的李晨岚决定和李霖灿一起走进玉龙雪山,去开创中国绘画的“雪山宗”。当时李晨岚的伟大抱负在一封写给同学们的告别信中显露无遗:
中国画在现在是要走一条新的道路,大家都说,中国画中缺少坚实的成分,但古代的中国画并不是如此。试看:荆浩、关仝、范宽的山水何尝没有体积?何尝没有重量?也许未来如果只是抄袭他的笔墨是一条死路,反而面对大自然会有可以和他们抗衡的成绩。根据自己真实感情来作画,这个原则应该是不错,那中国画也应该站在这个立脚点上。理论是如此,但理论是要事实来证明的,晨岚这次丽江的最重要目标便是要用实践来证明这个理论。
二李到丽江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李霖灿从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开始步入学术殿堂,而李晨岚则继续执着于革新中国画的实践,直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年后,李霖灿与李晨岚分隔海峡两岸,通讯断绝,却始终惦念对方。
故宫读画
李霖灿年随“中央博物院”到台湾后,一方面把在大陆时对纳西族的调查工作陆续写成论文发表,另一方面听从董作宾的建议,转而致力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和教学。
今年,中信出版社再版了李霖灿在艺术史研究方面的两部通俗著作《李霖灿读画四十年》和《中国美术史》。这两部书最早是由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艺术欣赏与人生》(年)和《中国美术史稿》(年),前者是李霖灿在《雄狮美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后者是他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课程20余年的累积成果。其实早在年、年,这两部书就分别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尤其是后者,读者反响热烈,令李霖灿的艺术造诣广为人知。
此外,李霖灿最为人乐道的艺术史贡献就是解决了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溪山行旅图》的作者之谜。长期以来,该画相传是北宋范宽的作品,然而在李霖灿之前,没有人在画上发现画家本人的签名。
年,李霖灿在《溪山行旅图》右下处骡队后方的树丛发现了“范宽”二字,证明明代董其昌在画上所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并非虚言,他自己也作为多年来“范宽”款的最初发现者而被载入史册。
回顾李霖灿的一生,不难发现每到重要关头几乎总有贵人相助,且著述行状又幸得其哲嗣李在中潜心阐扬,遂成就今日之声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