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元跨革囊纳西族历史发展重要转折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积极应对和处理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事件,化危为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至关重大。回眸纳西族的历史,正是“元跨革囊”的历史转机,结束了纳西族先民千年来不断迁徙奔波、失地人亡、互不统摄的历史,开启了纳西族扎根于玉壁金川大地,有位、有为的“诚心报国”历史新篇章。
“元跨革囊”是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提到与云南有关的四大历史事件(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一。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后为元世祖)率十万铁骑南征大理,实施迂回包围南宋统一全国的战略。当蒙古军在丽江奉科一带“乘革囊及筏以渡”金沙江天堑时,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琮阿良前往金沙江边迎军,并率部帮助蒙古军南下征服大理国,从而结束了唐以来云南与中原王朝割据分裂五百年的历史。
不久,南宋王朝灭亡,完成了元朝统一全国的战略。“革囊”指将整剥下的牛、羊皮四肢、肛、颈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渡江的漂浮器材,当年元军靠“革囊”渡过金沙江,史称“元跨革囊”。
宋末元初发生的“元跨革囊”事件,就中国历史而言,对于结束自南北朝以来数百年分裂割据的历史,实现国家在新的基础上更大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大西南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元跨革囊”对云南而言,最大的变化是“云南行省”的建立。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先后在云南境内设有益州郡、永昌郡、云南郡等边郡,但这些边郡都不是涵盖云南全境的行政区,也不是中央直辖的省级行政区。元初在全国始设10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辖路、府、州、县。至元十年(年)正式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省一词始于此),云南从此成为中央直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对云南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元跨革囊”堪称丽江纳西族历史发展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其一,“元跨革囊”结束了纳西族屡遭“失地人亡”的历史,开启了纳西族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历史新篇章。纳西族源于古羌人,先秦时期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到汉晋时期主要活动于川西地区,隋唐之后主要活动于滇川藏三角区的金沙江流域,由于麽些(纳西族先民)部落众多,故唐代史料中将这段金沙江称为“麽些江”。纳西族先民在千年的迁徙奔波之中,曾屡遭失地、失利、人亡的遭遇与挫折,其中,纳西先民在盐源等川西南地区发现并开发了众多盐池,却受到首领被杀、盐池被夺的遭遇(史称三国时期蜀将张嶷“挞杀”狼岑,“夺取”盐铁之利);唐代纳西先民建立的越析诏(也称“麽些诏”)又遭到失地人亡的挫折。
个中原因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本民族生存发展与国家政权及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纳西先民在吸取千年挫折与教训的基础上,面对“元跨革囊”大军压境的生死存亡之际,主动采取了与之合作的态度和行动,前往江边迎军。这一“迎”,终于化危为机,抓住了促进纳西族发展的千载难逢机遇;这一“迎”,如同金沙江在丽江改变南流方向,实现了大江东流的伟大转折,“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元跨革囊事件中纳西族先民的迎军、助军行动,标志着纳西族在政治上的走向成熟。在之后的“洪武西征”、清军入滇的历史关头,都能“率众先归”,主动配合与合作,不断推动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发展。纳西族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政治智慧,同样体现为红军长征到丽江时的“欢迎义军”行动。
其二,“元跨革囊”带来了“丽江”之名。先秦至汉晋,丽江统称为极边之地,没有明确的名称,隋唐时期纳西族先民进入丽江,此地始有“三赕”等名称。如唐代有“三探览城”(今丽江坝一带)、“铁桥城”(今玉龙县塔城一带),宋代有“三赕城”(丽江坝内)等名称,但这些都只是丽江境内某一区域之名,并不是涵盖丽江全境的统一名称。“元跨革囊”之后设立了“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自此始”,“因金沙江得名”。从此,“丽江”之名延续至今。
其三,“元跨革囊”让丽江成为一个府级行政区。战国时期,丽江属秦国边地,两汉、魏晋至隋朝时期,先后附属于越嶲郡、云南郡的遂久县、姑复县等,唐初又附属于姚州都督府的袖州。丽江也曾附属于吐蕃神川都督府,南诏时期属于铁桥节度、剑川节度,大理国时期从属剑川节度等。总之,秦汉至唐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丽江只是附属于某一个县或某一个州、府的可有可无边远之地,并不是一个单列的行政区。元代,丽江设立“丽江路”之后,丽江正式成为国家的一个路府级行政区,并延续至今。
其四,“元跨革囊”结束了纳西族内部长期“互不统摄”的历史,实现了本民族内部的团结统一。自秦汉以来,纳西族始终活动于川滇藏三角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纳西先民虽然部族众多,却长期处于“互不统摄”状态,未能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民族集团,在强邻逼处的环境中难以形成合力,各部族往往各自为战,甚至是孤军奋战,结果常常遭受“失地人亡”的悲剧。
纳西族内部“互不统摄”,各自行动的状况,在“元跨革囊”事件中同样有表现:蒙古中路军从奉科进入丽江时,丽江坝区纳西族部族首领阿琮阿良(木氏先祖)前往迎接,而大匮(今大具)的纳西族部族首领却采取了对抗行动。蒙古西路军从巨甸等区域渡江进入丽江时,当地纳西族各部采取的也是与之对抗的行动,曾在半空和寨发生阻击战,直至寨破,其首领和牒、和失战死,和字出降。可见当时丽江境内的纳西族虽然部族众多,但各部族之间仍然处于“互不统摄”的状态。历史呼唤着纳西族内部的团结统一,纳西族木氏先祖正是抓住“元跨革囊”的历史转机,凭借元朝之力,终于实现了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内部团结统一,结束了“互不统摄”的历史。
其五,“元跨革囊”确立了丽江纳西族在滇川藏交界区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由于阿良率部助蒙古大军攻克大理,擒获段兴智,深得忽必烈赏识,受任丽江路军民总管府等要职。至元年间,元世祖忽必烈加授阿良金紫光禄大夫,统管滇西北及川西南部分地区的军务,极大地提升了纳西族先民国家认同意识,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使命担当。元明时期,纳西族不断得到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使纳西族地区的发展在政治上取得了强大的靠山和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开创了丽江纳西族在政治上“诚心报国”,经济上“富冠诸土郡”,文化上“知诗书、好礼守义”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内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元跨革囊”留给丽江启示很多。其中,审时度势抢抓历史性发展机遇,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格局、大战略的历史启示,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元跨革囊”故地话发展,首先要进一步传承弘扬纳西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融入和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快丽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丽江段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抢抓发展新机遇,抢占发展制高点。
执行主编树垠责任编辑和志菊
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