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边屯名郡永胜丝路古道胜津云南网
“金江渡水浩无边,过客停车欲济川。最是晚来堪画处,隔江争唤渡人船”——边屯名郡永胜丝路古道胜津
梓里古渡金龙桥
永胜毛氏宗祠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右千户所百户印耿嘉供图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左千户所百户印耿嘉供图
永胜龙头凤凰珐琅酒具 作者:何守伦
金沙江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汹涌磅礴,在今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转向东北,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而后在永胜县涛源镇又掉头向东,形成“万里长江第二湾”,大江自此东去,正所谓“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正是由于地处险塞形胜之地,永胜自古以来就成为由四川进入滇西,再至缅甸、印度等地的要津,在军事、邮驿、商贸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又因唐宋时期,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大理洱海地区,永胜地处其北,所以获得“永远安宁,北国胜门”之美好称颂和祝愿。
历史足迹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滇之时,今永胜县属越嶲郡遂久县。明代李元阳《云南通志》记载:“汉遂久县,在金沙江东北,古称白门,盖入云南郡之门也。”西汉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隶属遂久县的古代永胜,就成为连接四川凉山与云南大理的重要关津。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实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利北伐的战略,于公元年率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云南文化大家袁嘉谷考证,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地点就在永胜金江古渡,并且分析永胜自古就是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冲,他在《五月渡泸考》中说:“侯由越嶲始渡泸,泸即永北界之金沙江无疑。”
唐代,白国(白子国)国主张乐进求,曾被唐王朝封为“云南大将军”,永胜位于白国北部,史称“白国之门”“北国胜门”。张乐进求后禅位于南诏始祖细奴逻。公元年,南诏王异牟寻从洱海周围、金沙江上游移来白蛮、麽些、傈僳、施蛮、顺蛮等部族,在今永胜县境内设置北方赕。
宋代时期,大理国设善巨郡、成纪镇,治所在今永胜。公元年,大理国相国高智升派其孙高泰慧(鄯阐侯高升泰第四子)治理此地,从此高氏子孙世代统治永胜、华坪等地,长达余年之久。今永胜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源箐观音寺,初建时即为高氏土司家庙,其中落款为“唐吴道子笔”的石刻观音像,便是永胜高氏第34代族人高多罗生时期所刻,为云南最古的石刻观音造像。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为实施对南宋的包抄,分三路铁骑北来,革囊渡江攻取大理。忽必烈亲率中路军,在宁蒗与丽江奉科、宝山之间多个地点渡江,还有一部分则从永胜与大理之间渡江。《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记载:“元以兵自北来,首捷此土,故名北胜。”元朝不仅在今永胜设置北胜州(府),还在驻军之地设置永宁州,“永北”“永胜”之名均源于此。
边屯名郡
清代王学俭撰题清水驿《黄氏墓志》称:“元世祖革囊渡江,开辟吾郡,屯田于邑。黄氏实出蒙古,由元及今,已六百年矣。”由此可见,元代永胜已经开始组织外来人口实施屯田实边。
明洪武十四年(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率军30万平定云南,继平定曲靖、昆明、大理等地后,又“平蒙化府、邓川州,破佛光寨,过金沙江,攻北胜府(今永胜),擒其平章高生,复平丽江(路)巨津等州”。次年三月,朱元璋谕告傅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要害”。北胜府(州)是明军“控制要害”之地,留下不少军士戍守。
明洪武二十八年(年),沐英之子沐春奏准在今永胜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原驻昆明的云南中卫数千官兵调卫北胜州,担负守卫和屯垦任务,此举称为“洪武调卫”。世界伟人毛泽东的先祖毛太华,即在此时来到今程海南岸凤羽毛家湾屯垦,并娶当地少数民族女子王氏为妻。据《韶山毛氏族谱》载:“太华公携清一、清四官楚后,留在澜沧卫的清二、清三等儿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与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胜毛氏。”
由于明代在今永胜实行“土流兼治”“府卫参设”方针,内地汉族军户大量进入永胜戍边屯垦,中原儒家文化大规模传入永胜,并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逐步形成永胜边屯文化。所谓边屯文化,就是中原内地汉文化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域文化。永胜毛氏文化和他留文化,是云南边屯文化的典型代表。
明清时期的永胜县城,是典型的“边屯儒城”,虽在后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屡遭兵患,澜沧卫城楼、城墙也在上世纪中叶先后被拆毁,但它依然散发着一座边地名城独有的历史气息,存在着宜居、宜业、宜游的文化因子。清水古镇、期纳谷宇、文凤果园、程海蒲米、六德双河、三川翠湖等传统村落,历经数百年的古寺、宅院、街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内涵深厚的边屯文化意蕴。
历史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把“边屯文化”与“聂耳音乐”“茶马古道”“香格里拉”纳入全省重点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永胜边屯文化博览园应运而生。年6月,丽江边屯文化研究会成立。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个边屯文化博物馆——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年4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永胜县人民政府“边屯文化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
丝路胜津
历史上,云南有两条最著名的古道:一条是蜀身毒道,它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开通,比北方丝绸之路还早两个世纪,起点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终点是身毒(今印度)。另一条是茶马古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其以马帮驮运茶叶为主要特征而得名。从其历史背景与地方史料、民间文学资料上看,这两条古道均与永胜有关。如蜀身毒道的灵关道,应该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华坪、永胜,渡过金沙江进入大理宾川、下关,跨越澜沧江,越过博南山,经保山、腾冲、德宏,而至缅甸抵达印度甚至更远地区。这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捷径。
永胜东接川蜀,南邻大理,金江古渡成为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胜津。早在宋神宗熙宁七年(年),就在今永胜设“茶马司”,以茶交换马匹。明代在今涛源镇设置官方驿站“金沙江堡”,“置军屯田,兼令往来递送,以代驿传”。清顺治十八年(年),朝廷在今永胜开辟“茶马互市”,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每年入藏普洱茶数万担,交换骡马数千匹。北胜州城、清水驿、金江街、金官街等地,一时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清代所建梓里古渡金龙桥,史称“丽江入永之门户,滇蜀交通之孔道”。东连川康、南下大理、北上藏区的一条条古道,就从永胜县城放射开去。清代至民国,这里先后设有金江巡检司、金江知事厅、金江县佐等官府衙门,渡口船只牢固宽大,雇用人役健壮稳定,并有固定资产作为经费,故被称为“官渡”。金江古渡街市兴起,成为商贾辐辏的热闹之地。正如清代杨瑛《金江晚渡》诗云:“金江渡水浩无边,过客停车欲济川。最是晚来堪画处,隔江争唤渡人船。”
自元代来永胜屯戍的军民,其中不乏汉军“军匠”定居,并在民间传承珐琅银器技艺。到了明清时期,永胜珐琅银器已销往缅甸、印度等地。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基础知识》中记述:“北京景泰蓝是驰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品之一,13世纪由云南传到北京。”目前永胜珐琅银器技艺,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期以来,永胜盛产红糖、花生、棉花、瓷器等生活必需品。元明时期,永胜陶瓷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骎骎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用之”,成为“南方丝路”上的重要贸易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滇缅公路通车,永胜瓷器行销全滇,部分销往缅甸等国。年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曾带去永胜瓷器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永胜因为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商贸文化交往,不但形成了传统的农历九月骡马物资交流会,还融合了源于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酥油茶和白族、彝族的烤茶,创造出了家家有的“永胜油茶”。可以说,永胜油茶还是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和产物。
边屯名郡载史册,古道胜津著华章。今天的南方丝绸古道永胜段,连缀起了边屯文化和古道文化的串串明珠——他留人家、毛家湾村、清水古镇、瓷都大厂、珐琅技艺……它们必将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闪耀出璀璨异彩。
(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摄影:周荣新何守伦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