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国重器
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Toexploreuniverse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
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新纪录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
这标志着我国核聚变研究又获得重大突破,也为人类获得可控核聚变能源,奠定了商用的物理和工程基础。但要产生核聚变,得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比如,在太阳中心,氢可以在万度K的高温和亿个大气压的高压下聚变成氦。而在地球上没有那么高的压强,要发生聚变,温度就需要达到上亿度。因此,在地球上实现核聚变是非常难的。而中国的“人造太阳”,恰恰就把可控核聚变,做到了1亿度高温,还坚持了秒。要知道,最开始时,人类只能做过50毫秒。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并顺利抵达轨道,这标志着我国天宫空间站在轨组建工作全面展开。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行后,将有3名航天员作为一个乘务长长期驻留,随着国际空间站退役临近,中国天宫将成为唯一可用空间站。
8月20日,经过约6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比原计划提前了约1小时,空间站阶段第二次航天员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船入轨后,经约6.5小时飞行,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
11月8日,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海牛Ⅱ号”下钻米
L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米的深水成功下钻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米、钻进深度不低于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实现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时速公里高速磁浮仅3分半钟从零
加速到时速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END——
文案:吴政豪
排版:庞志鹏
审核:郑雨潇
长
按
关
注
一路同频
贰零光一
一起寻找生命中的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