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沙江畔的这个村真奇怪,70岁才过第
接着分享我的旅行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金沙江畔的迤沙拉村,这里曾是诸葛丞相挥师渡江七擒孟获之地。
在四川攀枝花境内的金沙江畔,坐落着一座古朴而神秘的彝族村庄。多年来,作为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迤沙拉村阅尽了岁月沧桑。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曾在此凿山修路、开疆扩土。三国时,一代名相诸葛亮曾由此挥师渡江七擒孟获。如今,这里生活着多户,多位村民。他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享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对于中国人来说,恩,莫大过父母之恩。在迤沙拉村,对父母念恩报恩是评价一个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一天,村民杨妈妈的家中格外热闹,不仅儿女们都赶回家中,村中的亲朋好友也都上门来帮忙张罗。一位老人在70岁高龄才过第一个生日,这样奇特的现象源于迤沙拉村的一个传统。在迤沙拉村,如果父母在世,儿女们就算年龄再大,也是不能过生日的。只有等到父母百年之后,才能由孩子们为自己庆生。
数千年来,迤沙拉村的先民们一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与外界交通不便。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母亲要闯一次的“鬼门关”。为了孩子的顺利降生,有许多母亲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子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之日。这样的思想,牢牢扎根在迤沙拉村人的心中。父母在,不庆生的传统便由此而来。
对于杨妈妈的第一次寿宴,儿女们格外重视,请到了村中的民歌乐队前来助兴。这个“花香调”它的歌词就是,唱到五月属羊,小羊吃奶双腿跪,表示儿女对老人的恭敬。做人要报父母恩,这是已经流传了好几百年的歌词了。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端坐上座的母亲接受子女的敬意和祝福,幸福与满足写在了老人的脸上。
中国文化讲恩,不仅是感恩,更是报恩。对于知恩图报的迤沙拉村人来说,他们以“敬”来报天地之恩,以“孝”来报父母之恩,以“义”来报友朋之恩。对于老起来说,要是当年没有村民的帮助,他绝不可能活到今天,这样的恩情他一直念念不忘。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起一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衣少食。村民们知道后,就会送去包谷救济他们。逢年过节时还会扯上几尺布料,送到他们家中。可以说,老起是靠着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本来生活就不易,没想到7岁那年,老起又生了一场大病。那时,家中根本拿不出来一分钱医药费。
老起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病,一个月好几天都要输液才会好。当时村里有个赤脚医生,现在已经过世了,那几年的时候,都是免费给他治疗,拿药给他,那个时候药是很紧张的。没有他们救治的话,他也早就不在人世了。
对于医生的帮助,老起一直牢记在心。受益于迤沙拉村的感恩文化,老起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大伙都愿意和这个知恩报恩的小伙儿打交道。如今,老起靠着做砚台生意,一年不少赚钱,日子越过越红火。前些年,老起听说那位医生得了重病,医药费难以为继。他二话没说,把医药费送到了家中。
老起回忆说,那是前些年的事情,医生还在,当时病得很严重,家里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老起这边逐步发展了以后,还是去看了医生几次,想报答他。近几年,迤沙拉村准备开发旅游,为了回报村民,回报家乡,老起自掏腰包,几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为村里建了一座村史料馆。
在迤沙拉村,至情至性的感恩精神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穿越时光,从远古走向现代,迤沙拉村也悄然发生改变,在发展农耕经济的同时,旅游的开发正在给村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安享幸福生活的迤沙拉村人,开始懂得感恩这个时代。因为身逢盛世,他们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也让他们能够尽情地去畅想更美好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