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联合资本周奇投资不能讲情怀,但却承
近日,金沙江联合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奇接受了阿里云创新中心的采访,本文为「看见新视界」栏目专访周奇的报道。
金沙江联合资本,主要投资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及数字化企业服务、生物医药等方向。周奇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天准科技()、珞石机器人、鲸仓科技、行云集团、能链集团、踏歌智行、希盟科技、拿火音乐、辰海云、钛动科技等。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无畏地求变、在不确定的变化中寻找确定的东西。
——周奇
从程序员出身的理工男,到成为华为集团的金牌销售,到主导和参与跨国并购上市公司并任CEO,再到被称为“人生最后一份工作”的风险投资工作并被评为“最具慧眼的科技投资者”,周奇的职业道路践行着他的人生逻辑。
坚持产业投资,坚持价值发现,坚持投早投小,坚持陪跑赋能。周奇表示:“投资不能讲情怀,但投资承载了情怀。”
01
未来发展主旋律:科技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过去20年,互联网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腾飞;过去10年,中国人民消费升级的机会,又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热点。这些机会,也正是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外币基金重金投资的方向。“但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最重要基石,我认为还是制造业。以科技驱动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会,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周奇慷慨激昂的说。
周奇的三段职业经历,鲜明的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性机会。
“我年从浙江大学科学仪器系本科毕业,去的第一家公司是当时全球最大的环境仪器设备公司,叫做Espec,这是一家年成立的日本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是高温箱、高低温冲击箱、盐雾实验箱、震动实验设备、包括探针在内的各种半导体检测设备等等。这么一家细分领域老牌的上市公司,到今天为止市值是4.6亿美元。但是我有两个Espec中国的同事,后来分别在05年跟06年成立了两家公司,并且成功在A股上市。一家是精测电子(),另一家是华兴源创,科创板的第一股()。这两家公司在今年的市值,分别大概都是在亿人民币左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在日本是一家在全球的最牛的,在这个细分领域里面最厉害,但从这里面出来的团队在中国创业能够创立两家公司,并且这两家公司市值都是远远超越他的老东家。这一点也是充分说明了在中国的市场上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把自己的老东家给比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不只是因为这两个人很聪明,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有好的大环境。电子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制造业那么发达,因而有很强的环境测试仪器设备的需求,所以本土的企业能够成长起来,并且成为比较成功的公司。”
第二段经历来自于华为。
周奇在8年加入华为,受命组建华为终端NTT系统部并任第一任部长,3年时间就将销售额从零做到了数亿美金。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表示:“在2G和3G时代,日本的通讯技术是非常先进的,日本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电信运营商NTT,是全球第一个商业化3G服务i-mode的运营商。当时我们所常说的以HTC为代表的‘SmartPhone’,在日本人眼里,是‘StupidPhone’。日本的通讯行业非常封闭,市场上销售的手机,几乎清一色都是日本的品牌:Sharp、Sony、松下、NEC、三菱、卡西欧等等。这种封闭,不是没有道理。8年,日本市场上已经成为主流的超薄手机(厚度9mm以下),除了大屏真彩显示、立体声音效以外,NFC、防尘防水都是标配。当时我们华为的研发团队接到日本客户的需求,根本无从下手,我们的结构工程师评估完防水指标,手机需要做到20cmm以上!当时,华为的终端产品完全没有竞争力,我们只能从功能简单的数据卡产品开始做起。另一方面,即便在这样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华为公司却已经开始布局芯片产业。当时的海思产品,远远落后于高通芯片,产品规格落后,还有一大堆Bug。但公司要求我们一线的销售人员,必须力推搭载华为海思芯片的终端产品。”
十几年过去了,华为的成就有目共睹,无论是通讯技术的领先度,或是终端产品的先进程度,还是海思芯片的竞争力,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第三段经历是一桩“蛇吞象”的跨国并购。
“年的时候,有一家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日本上市公司思考电机,经营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这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微特电机,曾经发明了CPU散热风扇中的静音马达、手机来电振动的振动马达、手机拍照时候用到的自动对焦(AF)马达,积累了近千项的专利。然而,由于其单一客户Apple订单的剧烈波动,以及公司本身管理的混乱,导致公司濒临破产。我协助一位民营企业家,以数千万元人民币的代价,全资跨境收购了这个上市公司,并在收购完成后出任公司CEO。虽然在年离开公司回到了创投行业,但这个公司在中国企业家的治理下,现在已经成为一家拟上市公司,估值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以精密仪器著称的日本,因经营问题破产的上市公司,被中国的民营资本收购,并被赋予新的生命。几年后,经营重归正道,并有希望在中国的科技资本市场重新上市。除了管理团队的因素以外,这是中国市场的潜力,是中国制造产业链的优势,是中国科技资本市场的魅力。能承载这样的传奇故事的,恐怕只有中国这片土地。
02
工业制造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除了个人经历外,周奇更用一连串的宏观数据,证明了以科技驱动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会。
据统计,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达到5.57亿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2%。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第四名德国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球12.76%、6.35%、4.61%。也就是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是第二名到第四名的总和还要多!但是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还排在全球第十位,年跃居第三位,8年超过日本跃居第二,年才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可以说,工业制造业,才是真正支撑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
但是,这些工业产值,又分布在了哪些领域?其价值到底有多高、含金量有多少呢?
中国有近个大产业带,中小产业带不计其数。这些产业带,往往垄断了全球的生产制造。江苏丹阳,生产了全球1/3以上的眼镜;湖南邵东,生产了全球70%的打火机;河南许昌,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假发;辽宁葫芦岛,生产了全球1/3的泳衣...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加工制造,垒起了全球1/4的工业增加值、1/3的工业总产值。但是,中国人民依靠勤奋努力,在整个产业链中只赚到了少得可怜的加工费,没有品牌溢价,没有渠道溢价,没有创新溢价,没有专利溢价。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中国制造业升级,将是我未来15年职业生涯要聚焦的主要方向”,周奇坚定的说道。
03
企业拒绝“单打独斗”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以‘短链制造’和‘全链制造’为鲜明特点。”这是采访中周奇提出来的新观点。
“数字智造、C2M、D2C,都将工业制造推向同一个汇聚点:短链制造。消费互联网加快了从用户端对用户需求进行收集、分类、分析的速度;产业互联网缩短了产品流通的环节,打掉了过去层层加价的分级渠道;数字工厂将颗粒度细化到每一个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瞬时转换为订单、生产工单;数字化物流及供应链实时反馈离消费者最近、最有效的仓储位置,优化出最有效的物流路径。这一切的技术演进,都正在发生,使得从消费端到供应端的链条大幅缩短。
同时,消费习惯的变化也从需求侧加速了短链制造。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市场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产品,人类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一个着急的时代,巴不得前一秒下单,下一秒货就送到,一有新鲜事物,大家都抢着去尝鲜;这更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过去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国外品牌的产品,现在动动手指就可以送到家里。这些需求,都使得全球化体系下的工业制造产业链,变得越来越短。
除了短链制造,我们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