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近二十年的云南梧桐有望成生态恢复先锋
都市时报记者李元冰实习生张学莲
灭绝近二十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云南梧桐,在金沙江云南段的宁蒗县、元谋县岸边峭岩上被重新发现。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向本报证实了这一信息。亲身参与云南梧桐发现全程的该所院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杨静认为,经保护、驯化和育苗后的云南梧桐,有望成为干热少雨地区添绿植绿的一员。“当然,重新利用它这一特点这还需要一定时间。”
发现:寻云南百部偶遇云南梧桐
今年7月,杨静与调查队的同事一道,身负国家科技部关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项目,穿行在滇西北地区的高山深壑中。“要调查的物种有种,其中就包括几个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物种。”当时,一度被认为消失于野外、失去保护必要,从而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删除的云南梧桐并不在课题范围内,“大家都不知道它在哪儿”。
因为宁蒗县存活有另一种珍稀植物——云南百部,课题组到达宁蒗展开调查。“沿着金沙江边的一段山岩,我们越爬越高,一直爬到一片高崖上。抬头就看到上面有很多乔木,但他们不是很高大,分支却比较多,看着叶子的形状似乎就像梧桐科植物。”杨静回忆道,当时大伙儿都没有认出这是哪个物种,只见它的枝头挂着青黄色的果,非常像香蕉,五个一茬像爪子一样,一爪一爪地挂在枝头,漫山遍野的都是。
生长于金沙江畔峭壁上的野生云南梧桐一开始,调查队没把这一发现放在心上,杨静爬上其中的一道崖子上,剪下了一条带果实的枝条并拍照,发给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吴之坤老师鉴定。吴老师很快回复杨静:“如果真是果实,那就要对一下《中国植物志》里的‘云南梧桐’,很有可能是这个物种”,“你们发现好东西了!”吴老师补充道。杨静顿时兴奋起来,从手机里调出《中国植物志》,一条一条对比植物特征,初步确定它们是就云南梧桐。“慎重起见,我们决定把标本带回昆明再做一次鉴定,并在现场展开深入调查,包括测算了它们的居群面积、评估其受威胁方式、分布状况、居群规模等。”
随后,课题组又进入元谋县境内。同样是在金沙江边,“我们坐船渡江到对面的山里调查物种,在一段山窝的崖壁上,又发现了11株成年云南梧桐和两三株幼苗,成年的都在结果。”
课题组成员现场
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们的严谨鉴定,最终确认:课题组在宁蒗县和元谋县金沙江畔发现的物种,就是云南梧桐。
云南是植物王国,植物的种类占全国的50%以上;相应的濒危植物物种在全国的占比也最多。杨静坦言,云南梧桐的重新发现,完全是意外之喜;它重新给予了人们对濒危物种实施保护、研究和培育利用的一个机会。“一个物种灭绝非常可惜,因为我们不知道它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它对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维持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但它肯定是有价值的。现在被重新发现,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发现它的价值。”
探秘:它们为什么珍存于干热河谷?
《中国植物志》里对云南梧桐的描述是:“产云南中部、南部和西部以及四川西昌地区。生于海拔-米的山地或坡地、村边,路边也常见。”这说明云南梧桐在年被确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前,应该是常见的物种。
“既然叫云南梧桐,说明它的主要分布区肯定在云南。”自重新发现物种后,杨静的脑海里就不断在追问一系列的问题:它们究竟存在什么弱点,使其对生态变化那么敏感而竞争力不够强大,其他物种活了下来它却濒临灭绝?是因为繁殖方面有什么问题吗?既然能正常开花结果,那是不是花粉传播的媒介存在问题,还是花粉传播后不能有效受精?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云南梧桐在气候环境优良、土壤肥沃的地方不长,却要长到干热河谷地区的悬崖上去?是因为人或其他动物很难到达,还是被其他物种排挤出去了……
元谋县的当地人,都把云南梧桐的果实叫做大叶子果,因其含油量高且味道鲜美,时常采食。“这两个分布点的、已发现的云南梧桐树,最高大概三四米,一般是两米;我们推测可能会有五六米高的,但应该长在海拔更高、人迹更罕至的绝壁上,或是土层更厚实的地方。这些云南梧桐的胸径均未达10厘米,大部分是有四五厘米。
“咱们昆明植物园里也栽种着两株人工培育的云南梧桐。”杨静说,对比之后不难发现,野生的云南梧桐树干很短,它们的树干(茎部)从土层里长出时就已经有很多分支;而植物园里的云南梧桐主干通直,树干高近10米、胸径约20厘米,却不会开花结果。“野生的云南梧桐直接就从岩石缝里面生出,它下面的土壤很薄、很贫瘠,不可能支撑高大粗壮的树干,所以就形成了茎部低矮、分支多、偏细胸径的特征。”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梧桐属于耐干旱、耐贫瘠土壤的植物;并由此推定:它的适种范围应该很广。“如果让它生长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它应该长得更好。但因为其他地方的其他物种的竞争、排挤,导致它不太容易扎根并集合成比较大的族群,最终便残留在了干热河谷。”而至于它被竞争、排挤的具体情况、因素,正是植物学专家们当前科研的重点。“比如它的种子是不是为当地的某个特殊物种提供了食物,抑或是遇到了何种天敌……我们都要继续深究,直至得出一套成体系的报告。”
拓展:与法国梧桐无关却有望成为先锋树种
老昆明人都知道,曾经的金碧路两旁,高大优雅的法国梧桐是著名的街景。如今云南梧桐被重新发现,浓厚的“梧桐情节”不禁让人生问:是不是云南梧桐也能进驻昆明,成为与市民日夜相伴的行道树呢?
其实,云南梧桐和法国梧桐除名字相近外,区别却很大,“就像猫和狗的区别”。杨静介绍道,法国梧桐是蔷薇目、悬铃木科、悬铃木属;云南梧桐是锦葵目、梧桐科、梧桐属。它们因叶子形状相似而得相近的名称,但树皮、果实,尤其是果实的差别就非常明显:悬铃木属的果实呈球状,果皮毛糙;梧桐属的呈长角状,果皮光滑有光泽。“实际上云南梧桐的叶子也比法国梧桐大,它们都是落叶树种。”
杨静等专家提出,当务之急,是对云南梧桐种群实施及时保护和研究,“之后在尊重其生理性状的前提下实施利用。”她们认为,第一步应实施就地保护,保护种群现在的生长区域和小环境,使其能传宗接代、开花结果,种子落地又可新生成苗;也要保护它的伴生物种,包括小环境内的传粉昆虫等。
第二步是迁地保护。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有全国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待云南梧桐的种子成熟时,资源库将实施采种并进行后期人工繁育,在昆明植物园里培养幼苗,展开物种对寒冻、潮湿等条件承受度的试验。“我们还将寻找迁地保护点,把幼苗放在适于它生长的、有人管护的环境中栽种、扩大种群,比如金沙江沿线各县或干热气候区域内各县的林业站、苗圃、植物园等。”
第三步是野外种群恢复。“这才是非常重要、最根本一步。”杨静分析道,很多植物濒危的主因,是人占据大量生存空间并驯养家畜,对生态环境造破坏。“我们可以实施回归引种在宁蒗、元谋集群周边继续补植,使种群扩大,增加其生存几率和生存的强势程度。
杨静总结道,经历完整的保护、研究、试验和种群规模化殖育后,如果证实云南梧桐在昆明的自然气候环境中能良好生长,当然也可以尝试作为昆明街头的观赏和绿植树种。而且,因为它们能忍耐干旱和贫瘠,也可以优先作为少雨干热地区荒坡绿化和生态环境恢复的先锋树种。
傣味美食中常用的麻根竟为濒危物种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跃虎研究组与中央民族大学龙春林团队合作发表了胡椒科、胡椒属新种——麻根。
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基诺族、哈尼族群众非常喜欢一种香料植物,当地称之为“麻根”,食用其茎或叶。香料植物专家程必强先生于年在“滇南民族食用香料植物”一文中,首次记录了“麻根”,并以“香气扑鼻”和“颇新颖”表达了对麻根香味的赞美;在年出版的《云南热带亚热带香料植物》()及《西双版纳高等植物名录》()两部专著中,程必强等根据当地老百姓的叫法“麻根”给该植物取名为PipermagenB.C.Cheng,ined.,并未对该物种进行详细的描述,也没有正式发表或刊登过,使之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民间物种,也是植物学上的存疑种。
研究团队于10多年前在西双版纳集市调查过“麻根”,年在野外开展民族植物学调查时采集到该植物的幼年期标本,在随后的4年多的时间里持续跟踪寻找,于年5月终于在勐腊县关累镇找寻到该植物带雌、雄花序的标本。目前,该种仅发现2个居群,且数量稀少,加之当地少数民族尤为喜爱、频繁采集食用,导致其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标准,该物种的濒危等级为极危,亟待开展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方面的工作,以防止由于环境和人为破坏而导致野外灭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