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顾长征草鞋知多少陕西法制网

初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50209/4575627.html

这里有一则凄美谜语,谜面是:有耳不听窗外事,有鼻不闻桂花香,送君千里肝肠断,为何不带我还乡?请问谜底是什么?——草鞋。

《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出身。据《三国志》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从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到樵夫、轿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侠客们,都与草鞋相伴。

红军爱草鞋

在那艰苦卓绝的“井冈星火”“长征铁流”“抗日雄图”“三役决胜”等革命岁月里,草鞋是我军指战员的必备品和最爱之一。红军爱草鞋,穿上胜利来!据《徐向前回忆录》载:“战斗任务一下达,几乎用不着费唇舌,下面就忙活起来,人人生龙活虎,个个摩拳擦掌,把枪支、子弹、草鞋、干粮袋弄得好好的,随时准备投入战斗。”据尼姆·韦尔斯的《红色中国内幕》载:“中国革命就是活跃的青年步枪手,穿着草鞋,越过一个又一个的省份,一刻不停地连续作战。他们什么也没有,只有手上那支夺来的步枪,肩上一袋没收来的大米,脑中一个崭新的观念,心上一首崭新的战歌,晒黑了的充满着光辉的面孔上一片真挚的微笑。”

20世纪30年代,在长征前的中央苏区广为传唱的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可谓是当年苏区干部优良思想作风和过硬工作作风的生动写照:“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实际上,江西南部讲究且扎实一点的草鞋往往是布底,鞋帮上有用布片做成的耳子和鞋后跟。

在长征中,红军指战员穿上草鞋既能保护双脚(舍此几无保护),又可以防滑(戏称“坐汽车”)止跌,更是严肃军容风纪的必需。年,莫休在《一天》中写道:

要进遵义城了,却有人不肯穿鞋子,因为“前两天连续落了几天雨,现在路上还有积水和泥沼,有人怕将还未上脚的新鞋子溅污了,故宁愿打赤脚”。有鉴于此,首长教育、命令他“不准打赤脚,鞋子穿起来”“不行!不准破坏风纪”“进城要穿漂亮一点呀”。最终,这人被强迫穿上“那双唯一心爱的鞋子”。

小小草鞋作用大。据朱仲丽的《艳阳照我》载,毛泽东曾于年9月在延安对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说:“红军上井冈山的时候,是穿破鞋打赤脚。我们开始打草鞋时,用的是干稻草搓成草绳子,那样的草鞋穿起来,哪有你们现在的舒服,更没有这样漂亮啰!……草鞋的发展归功于我们红军,而草鞋的发明权是农民。红军从农民那里学会打草鞋,脚上有了草鞋,就不至于磨破脚了。……农民穿的草鞋也好,红军穿的草鞋也好,都是空前绝后的。前边露出脚指头,是空前;后头看见脚后跟,是绝后。……我们革命的道路,从井冈山起,就是用草鞋走出来的,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我们是穿草鞋闯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路啊!”

草鞋怎么来

年10月中旬,8.6万余中央红军按照军委命令集结到江西雩都(即于都),渡过贡水(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程。脚穿草鞋跟党走,刀山火海不回头!

频繁的行军作战、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得指战员负伤、染病成为常见现象。因为缺医少药,为减少发病,将非战斗减员降到最低程度,红军医护人员更要加强卫生教育,如要求指战员穿好草鞋,打好绑腿,预防脚痛、打脚泡,防止被巴茅草、荆棘、树枝等划伤腿脚……显而易见,草鞋还真不能少。

怎么使指战员穿草鞋能有保障?

一是部队发放。在长征前,中革军委在雩都设立了总兵站和物资供应总站,参加长征的人都可领到粮食、弹药、衣着等。作为准备工作,位于江西瑞金的红军草鞋厂日夜赶制出10万双草鞋,分发给即将踏上征程的指战员。一般而言,每个长征指战员按要求所带的行李包括干粮袋(含10天以上的粮食)、武器、水壶(南方多竹,故有时用竹筒替代)、背包、被毯、棉衣、草鞋(三双左右)、洋瓷缸(塞毛巾用)、斗笠等必需品。

草鞋

据廉臣(陈云的化名)的《随军西行风闻录》载:“并有妇女干部一二百人,均腰悬短枪,脚穿草鞋随军出走。此辈娘子军,均系身体强壮,健步如飞者,常在卫生部招呼伤病兵。有时竟能充伕子抬伤病兵。”据《杨成武回忆录》载:“每个干部战士都发了一件崭新的灰色棉上衣。除了枪支弹药外,还有二至四个手榴弹,两至三双草鞋,几斤粮食。为了防空袭,背包上头还插了一束树枝当伪装。”谈到长征出发初的穿着,据军委总部参谋吕黎平的《青春的步履》载:“九日十六时,大家……集合在军委办公室左侧的操场上,听候军委首长的点验。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同志准时到达操场的正中央。三位首长的着装同我们参谋人员完全一样:头戴灰色的红五星单军帽,身穿一套刚发的灰色棉衣裤,腰扎皮带,背挎小公文皮包,腿缠绑带,脚穿布草鞋。”据彭加伦的《别》载:“战士们身上的装备很整齐:……每人两个或四个手榴弹挂在胸前。草鞋每人有三双,少的两双。”

二是百姓赠送。这主要包括长征前苏区百姓和长征沿途百姓赠送两种情况。为了让红军一路上不打赤脚当“赤脚大仙”,苏区百姓日夜加班加点地编打出草鞋10万双以上。“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百姓一片心。阿哥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这是当时送鞋盛况的真实写照,也是苏区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见证。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了一双与众不同的草鞋。这双草鞋可不一般,编得细密、周正,材料也不是粗粝的稻草,而是柔软细密的黄麻,鞋里的黄麻里还细心地捻上了布条,关键是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是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刘亚楼警卫员谢志坚的心上人(春秀)送给他的黄麻草鞋。在漫长的长征路上,春秀的草鞋就是他藏在心里的爱人和每天闭上眼睛就能想起却回不去的故乡。据他回忆,只在金沙江畔和抢渡大渡河时穿过两次,其余时间皆放在布包里。

耳濡目染,不学以能。长征沿途的群众,看见红军善待他们,逐步接受了红军的革命宣传并陆续回到家里,接触、理解、拥护和支持人民军队。红军临走时,部分老乡会送草鞋等东西给红军,这可是老百姓实实在在对革命的支持和贡献!

三是沿途编织。长征中,红军指战员脚上的鞋成了磨损最快的装备。除了依靠战斗和打土豪获得的缴获外,基本没有什么后勤供给,这也使打草鞋成为指战员每天的必修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打草鞋几乎与打枪投弹一样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只要有休息时间,指战员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打草鞋。草鞋往往是就地取材,大家自己动手编织,虽不美观,却实用且实惠。

有鉴于此,红军一有空便会打草鞋,以保证有“候补草鞋”。否则,次日便会没穿的。一般情况下,一双草鞋走几十里路或许就“报销”了,特别是在“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糟”的黄土路上走,磨损会更严重。据有的指战员回忆:“到哪儿看见草好,拽几把,塞到自己这个背包里头,或者装到兜里,晚上一宿营了赶紧就打。”还有,就是用烂得不能再穿的衣物撕成布条和草拧成一块打成的,属于高级草鞋。据朱仲丽的《艳阳照我》载:“所谓草鞋并不全都是用草打的,也包括用废布条打的,只是习惯通称草鞋。”有红军回忆说:“最高级的草鞋是什么呢?就这个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衣服吧,把它撕成布条条和草拧在一块……每天都得打……屁股后头都挂着草鞋,不行穿着就得扔了,换了新的继续走。”

四是组织供应。长征刚开始时,有红军喜欢光脚或因不会打草鞋而不穿鞋。岂料,时间一长,不少人的脚就被草或石子划伤,导致非战斗减员严重。针对此情况,怎样解决草鞋供应便成为棘手问题。据年11月14日的《红星报》上刊登的文章《怎样解决草鞋问题》指出:“解决部队中的草鞋问题,在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这问题还未引起有些部队的严重注意。‘济南’某部还有不少的战斗员没有草鞋穿。‘红星’的许多运输员打赤脚。这些部队的政治机关和供给机关应马上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来解决草鞋问题。我们的意见可以采取下列的办法:

一、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地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二、没收土豪的滥(烂)衣裤和麻等,应注意分给战斗员和运输员打草鞋。三、发动会的同志帮助不会的打草鞋,发动战斗员打草鞋慰劳运输员。政治机关必须从各方面来保证这些办法的实现,做到没有一个打赤脚的。”文章对草鞋的选材、编制、穿着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是重要的工作指南。显见,草鞋并不是一般性的个人物品,而与指战员的生命、鲜血以及战斗胜利休戚相关。

草鞋护脚踏山川

要摆脱国民党军围追堵截,长征中红军主要靠快速行走。红军主要穿什么呢?胶鞋是难得的宝贝,布鞋成本高且不耐磨,最经济实惠的当数草鞋。若没有鞋穿,就只有让脚底板遭受石头、泥沙伤害了。显见,草鞋是红军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长征组歌》中唱道:“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无需赘言,长征就是指战员用双脚走出来的胜利!年初,走过长征的抗大学员曾豪迈地说道:“雪山、草地、腊子口,穿着草鞋照样走。”借形传神,这主要表达的是革命信念坚定而非日常生活艰辛。年初,毛泽东鼓励艰难建校的抗大学员时说:“在共产党与红军面前,一切普通的所谓困难是不存在的,最严重的困难也能克服,红军在世界上是无敌的。”年,王安娜(德国人,原名安娜·利泽,因嫁给中国人王炳南改姓王)在访问延安后感慨说:“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一行动要战胜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需有坚定不移的勇敢精神。”

年5月,由黄镇等人编写、红五军团猛进剧社演出的活报剧《破草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如何在危急困苦的情况下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成功抢渡金沙江的壮举;辛辣地讽刺了蒋介石的数十万人马,跋涉数千里,好不容易追到云南的金沙江畔,却劳而无果,只在空船上捡到一双破草鞋,无奈望江兴叹。节目演得惟妙惟肖,同志们的肚子都笑痛。

年5月28日,在四川飞夺泸定桥时,红军就是穿着简陋的草鞋创造了一昼夜最快行军达到里的奇迹。年2月27日,为执行康道炉战役计划,以红三十军为先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翻越党岭雪山。位于横断山脉北段的党岭雪山,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海拔多米,气候变幻无常,风暴雪崩不断,是红军翻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雪山。据《徐向前回忆录》载:“翻越党岭山,必须赶在中午十二点钟以前。每天下午要起风暴,人到那里,就别想活命。我们令部队充分做好征服大雪山的准备工作。规定每人带足三天以上的干粮;备有两双草鞋和一副铁脚码子……”穿草鞋爬雪山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是很难想象的事,但红军指战员就是用这样简陋的装备战胜了传说中的“鬼门关”。

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不仅是当年红军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象征和见证,更是弘扬凝固在其上的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告诉我们:正是长征的红军指战员穿着草鞋艰苦跋涉和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期

作者/来源:延安检察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