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渐有所省从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初二的学生,地理课老师开始让记各省的简称了。我家儿子也不例外,某晚作业写完,离睡觉还有点时间,想着要期中考试了,他便把《地理》书拿出来温习,背一背各省的简称和省会城市。
这让我想起了最新修订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套装中的第2册,翻到“卷一十八页”,有一张大清全图,这张图约略绘于光绪年间,年首版。这个版图上多了外蒙古。在“大清”这两个字的文字解释中则有:“大清者,我朝有天下之号也。土地之广,亚于俄英;人民之广,冠于列国。统属之地,中为二十二省,北为内、外蒙古,西为青海、西藏。物产殷阜,尤全球所艳称。”
显然当年还没有美国的崛起,英国因为殖民之广、所以辖地甚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之前,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了万平方公里。但英国本土国土面积为2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广西省(23.67万平方公里)。
沙皇俄国叫俄罗斯帝国,地跨欧亚两大洲,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
清朝极盛时总面积达万平方千米,现在我国的国土面积是万平方千米,相比之下减少了万平方千米。
01
顺、直
我们姑且从这套书中来看看当年的行政区划。京都也叫顺天府,就是现在的北京。里面也有一张图,是现在的二环路大小,包括内城和外城:北为得胜门、安定门;南为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西为西直门、阜成门、西便门、广宁门(现在叫广安门);东为东直门、朝阳门、东便门、广渠门。
还有些年长者把北京的内城唤作“四九城”,也就是如今的2号地铁线所环绕。“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字课图说》对京、都二字的描述为:
首善之区曰京。(京者)大也,京为天子所居,故大之。国朝因前代之旧,以顺天府为京师,为城三重。宫阙壮丽,居民二百万。人烟稠密,冠绝各省。
天子所宫曰都。(都者)总也,美盛也,故以为天子所宫之名。
顺天府的“顺”字则是“无违”的意思:无违曰顺。对顺的解释是“从也”。京都为什么叫顺天府?取其“从天之道”的意思。对顺天府的介绍则有:“其地居直隶全省之中,分为五州十九县。北倚长城,南通铁路,一至保定府,一由天津山海关以入盛京省(今辽宁省大部)。
对“直”字的解释则说:“正曲曰直”。把曲的东西弄正,就变成直了。正直二字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联用。其中地理知识则有:“京都所在曰直隶省(即现在河北省),言径属于天子也。南控三齐,北极沙漠,东扼渤海,西阻太行,以临天下。尤坐堂皇而俯视庭宇焉。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沿海有通商口二,长城以外,其人民半与蒙古杂居。”
字源释义:
顺,从页,川声。形声字。页,从人从目,表头部,此处或有观测之意。川,水流意。从字面上看,是人观察水纹之象。因此顺有水纹纹理之意。故段玉裁言:顺,理也。训,言之有条理;驯,使兽有条理。
直,从目。早骨文为目上一直笔,表正面直视。甲骨文是指事字。
02
奉、辽
盛京省之省城为“奉天府”(今沈阳市),奉天即“奉承天命之意”。大清认为“盛京为国朝龙兴之地”。其所属“四厅三州四县,地滨渤海,辽河贯其中,为商务之孔道,境有铁路二:自榆关至牛庄者,为中国所造;自旅顺至吉林者,为俄国所造。”
年与年,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和《旅大租约》,取得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与经营铁路的权利。俄国在华铁路,正是为了打通港口,将物资运往本土。
书中还讲到了“辽”(今之辽宁省的简称)的来历:(辽者)远貌,又水名。其中详细解释说:“盛京省有辽河,因通称曰辽,外扼三韩之背,内握渤海之喉,北洋之左卫也。其地山岭丛杂,而中部平衍,形如裩(短裤),两足向西南,左为旅顺,右为山海关,皆称形胜。旅顺今为俄国租地。其裆则牛庄通商口也。”其形容不避俚俗,使得小学生能懂,而且立马记住,真是活泼教育。从中亦可看出,列强瓜分大清帝国之形势,已现危急之相。
字源释义:
奉,从艹,丰声。形声字。艹为双手相拱之意,丰为敬献之物,或谷或玉。奉是捧的本字。《广雅》:奉,持也。
辽,甲骨文从辵、尞声。形声字。依《说文》,“尞”字本义为“柴祭天也”,有向上意。故辽指远望无边之意。
03
吴、苏
《字课图说》接下来接到了“吴”字:“古以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江苏省即吴郡地也,扼大江之门户,当南洋之要冲。物产沃饶,财赋半天下。其通商口岸,沿海者一,长江二,内地一。有铁路自上海至吴淞(今属上海吴淞区),运河自浙江来,绝大江而北,入山东境。”
这即是现在江苏省的前身,江苏简称“吴”。江苏那时有两个省会城市,一个是南京,叫江宁;一个是苏州,简称苏。明清的时候,江苏省便被分江而治,南京管理江北,苏州管理江南。《字课图说》介绍“苏”字有:“药名,又死而更生曰苏。”解释中说:“苏州府古吴都,有姑苏山,今为江苏省会之一。光绪甲午以后,辟为内地通商口岸,人稠地沃,世所艳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年爆发的,随后于年签订了马关条约。在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迫使苏州等四个口岸通商,这通常被认为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这些内容出现在课本中,一定会增加当时小学生的愤慨情绪。
这个课本的特色便是在学习文字的同时,将各种学科融汇贯通,兼及地舆、科学与时事。也可以说是将常识性的内容告诉孩子,使其能够睁开眼睛看天下,知道中国的积弱与列强的虎视。
字源释义:
吴,从口从夨(侧)。夨为倾头貌。后亦从口从夭,夭为舞动貌。吴是娱的本字,唱作之意。吴为会意字。
苏,繁体写作蘇。从艹,穌声。形声字。蘇乃荏类草本植物,味辛如桂,故《尔雅》谓之桂荏(即紫苏)。稣意为鱼被寒流冰冻,取之如同拨禾苗一样轻松,又有把鱼复苏之意。说文称其为“把取禾若也”。稣为会意字。
04
皖、徽
接下来,课本中介绍了两个字“皖”“徽”。
“皖”字的解释是:“地名,古皖国在今安徽境,故通称安徽省曰皖。省会在安庆府,地处吴楚之交,而长(掌)淮南北。为中原形胜所系,尤有事所必争,境内险隘多山,而大江以南,物产饶衍,有长江通商口岸一。”字下面都附有各省的手绘全图,可以让学生知其大略。
“徽”字则言:“美也。各国旗号曰国徽,又州名。”又详细说明:“徽州在安徽全省之东南,省称安徽者,安庆府与徽州府之合称也。”安徽安徽,便是安庆与徽州的合称。
字源释义:
皖,从白,完声,形声字。白表明亮之意;完是指修缮墙垣,引申为完全,完成。所以皖为星之出升、完全明亮之意。皖山指安徽安庆市潜山县西部之天柱山,有明亮高升之山的含义。
徽,形声字,从系,微(省)声。系为标记意,微为微小意。故徽指本族人能辨识的标志。系甲骨文为手持丝线状。微甲骨文意为打理头发。
05
章、赣
接下来两个字与江西省有关。一个是“章”字,一个是“赣”字。“章”字言:“斐然有文曰章”。那和江西省有什么关联呢?再看其详细解释:“乐竟为一章,因假为章句之章。古豫章郡,即今江西省。南扼五岭之脊,西冲衡湘之腰,山岭四环,大川中贯,北汇为鄱阳湖,复北入江,湖之南为省城南昌府,湖之北则其通商口岸也。”也就是说,章的简称来自于豫章郡。
今人多知有赣而不知有章,接下来看对“赣”字的解释就更加明白了:“赣(与贡通用),音贡(旧读贡,今读干),水名,亦作贡献也。(组词有)赣江,进贡。”详释则说:“赣江出豫章郡,今江西南境赣州府也。水有二源:东曰贡江,西曰章江,合而北流,是谓赣江。此江首尾不出一省,而支派几及全境,故江西以章赣并称。”所以说“赣江”是由贡江和章江合而北流所形成的,而且此江遍及江西全省,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即便不去检索地图,也感觉对此省之地理情形了然于胸。
字源释义:
章,从辛从日,会意字。辛为刻刀,日为玉状。章为璋之初字,以刀治玉之意。《说文》解为从音从十,言“乐竟为一章”,实乃误会。
赣(念干),形声字,贝形,竷省声。字形有用优雅的动作进献钱财之意。本意是进献。引申为水名,赣江。江水曲折多姿,且水能代表财富。与“贡”是通假字。
竷(念砍)字见于《诗经》:“竷竷舞我。”《说文》解释是:谣也舞也。也就是唱歌跳舞的样貌。从章从夅从夊。从章是因为音乐有章节。从夅是表示姿态协调。
夅,上从夂,下从反夂。相承不敢并立、降服之意也。后来因为“降”字行而“夅”字废。
夂(念止)是行走貌。
06
浙、越
在描述浙江省全境时,《字课图说》讲了两个字:浙和越。
“浙”好理解,书中也说到:“水名,俗名钱塘江。”但为何以“浙”字命名呢?书中则言“因其江流曲折,故谓之浙江。”老实说,现在的课本,无论是地理课本还是语文课本,可不会这么讲解。即便教师们,可能也不会这样究根溯源。
接下来书中又详释了“浙”字的地理常识:“今因以名省,沿海岛屿棋布,港凑深通,衢州当三省之冲,水陆设防,均极重要。迤南诸地,颇称山瘠,余则蚕桑之利,甲于天下。有通商口三,沿海者二,内地一,即省城杭州也。”这个对全省概况的介绍就很清楚了,此地水陆皆富,且是战略要冲、通商要地。除了靠南的地方稍为近山而交通穷塞,其余各处则丝绸甲天下。
“越”字的意思是“躐(越过,音猎)而过之曰越”。浙江省是古越国之地:“今浙江境多系越王勾践故地,故浙江亦称越,绍兴府其故都也。”绍兴则是原来越国的故都。
现将“吴越之地”称之为江南,也就是江浙地带。吴越之地就是指古吴国、古越国的所在地。
字源释义:
浙,形声字,从水,折声。此水曲折,故名浙江,今指钱塘江。段玉裁解释说:“钱塘江,《地理志》《水经》皆谓之漸江;江至会稽山阴,古曰浙江。说文浙漸二篆分举划然。后人乃以浙名冒漸,盖由二水相合。”这亦是一段曲折故事。
折,甲骨文从斤、从断木。会意字。表示斧斤劈断了木头,重结果。
而析字是从斤从木,表示斧头劈向木头,重过程。
越,形声字,从走,戉声。甲骨文只有戉字,借为古方国名。越为后起字,有拿斧头开路之意,故为跨越,超越。《说文》言:越者“度也”。
07
闽、建
把目光再向南移,就是福建省了。有两个字与其有关。一个是“闽”字。书中言:“东越人种族之名,其地即今福建省,握南洋之中权,联浙粤为指臂。内地万山稠叠,当南岭之尾;沿海诸地,气候平和,有通商口三,逾海而东,即台湾及澎湖群岛也。”可见,闽字是专指“东越人种族”,那里既沿海,又多山,是曾经的中原文化不及之处。
另一个字是“建”:“人力所创曰建,又地名。”建是福建的代称,其由来有自:“福建古附浙东,继设建安郡于此,后省称建州。今称福建省者,以省城福州府合建宁府而名之也,建宁即古建州地。”也就是说,福建是福州和建州的合称,这如同安徽是安庆和徽州的合称,江苏是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合称。这便很好的解释了中国的省名,有以河流、山形而定,有以二城合并命名,都是一种抓住其特点、使人易于理解熟识的方式。
字源释义:
闽,形声字,从虫,门声。示东南之地虫蛇居多,人未开化。亦有可能当地土著以虫为图腾。
建,甲骨文为手持木柱立于墙根柱础之上,会意字。《说文》言建为“立朝律也”。是将手持木柱视为手持毛笔,故有误。
08
楚、鄂
然后我们能看到的是《字课图说》对湖北、湖南的探寻。在对湖北的介绍时,用了两个字:楚和鄂。楚字曰:“丛木也,又国名。”继之说:“湖北省古皆楚地,西扼巫归之天险,东据吴皖之上游,荆襄随郧,北临中原,自古为用兵之地。南洋之后劲,天下之中枢也。地形四围多山,矿产甚富。马鞍山之煤,兴国大治之铁,其著者也。所属有通商口岸三。”在简明扼要的介绍中,将湖北的特点都揭示出来了,这种举其纲要的通识,在现今的课本中却是难以看到的。现今的课本很难抓其要略,而信息量却弥散巨大,使人望而生畏。
“鄂”字为地名,“今湖北省城武昌府,即楚之鄂也。武昌当江汉汇流之口,与汉阳府及汉口镇夹江对峙。陆当七省之冲衢,水为大江之锁轮,自古称险要。汉口一埠,商务要津,长江上下游第一大口岸也。”看来鄂字首先是指省城武昌府(今武汉市),有扼守长江要冲之意,据说也指剑锷,后来引申为湖北省的简称。
字源释义:
楚,形声字,从林,足声。《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此荆即牡荆。可作杖,故楚有刑杖义。荆条细而优美,故楚有动人义。荆生南国之地,曰楚国。所以“荆楚大地”常联用,一派林木茂盛之象。
鄂,形场字,从邑(阝)咢声。江夏县、鄂城的旧称。后扩大范围指湖北。
咢,从吅,屰声,亦写作。《说文》作“哗讼也”。其有击鼓义,直言义,惊慌义,高冠义,剑锷义。
吅,音义为喧,音义又为讼。二口相加为喧,二口各执为讼。此造字之妙。诚为会意字。
09
湘、沅
再来看看对湖南省的描述。“湘”字曰“水名”,湘江是也。又指“湖南省城长沙府,古湘州也。西扼黔滇之喉,南拊两广之背,衡山中峙,洞庭北趋,洞庭自岳州府入江处,即新辟之通商口也。”以洞庭湖为界,北即为湖北省,南即为湖南省。“湘”也扩大为湖南省的简称。
“沅”字指“沅水”,“沅水贯湖南全省之西北,其西苗瑶杂居。湖南未列行省时,设偏沅巡抚于此。其地山岭险峻,箐林丛密,古称险地。今则民情安谧,防务解严矣。”这里说的是湘西诸地,有沅江流过。沅州即今日之怀化市。湘江沅江之流域构成湖南省全境,故这两个字对解读此省最为重要。尤其是湘江,处于经济发达、政文活跃之中心位置,辐射力大,故湖南全省以“湘”简指。
字源释义:
湘,形声字,从水,相声。指湘水。《说文》言湘水“出零陵县阳海山,北入江。”湘江宽阔,两岸可相望而难相往。
沅,形声字,从水,元声。指沅水。
元,会意字,从一,从兀。兀为人形,人上一横即强调人首。元的意思是首、始。
10
豫、汴
《字课图说》接下来解读的是中原地区,也就是河南省。拈出“豫”“汴”二字教给小学生。
“豫”字释义为“凡先事而筹之者曰豫”。又说“古豫州为今河南省地,北阻太行,西扼崤函,大河东西横贯之,古称诸夏,为群雄角逐之地。地形迤东较平,而物产不阜。以地处各省之中,故亦称中州。”由此可见,河南省简称“豫”是由古豫州(九州之一)演化而来,而此处是逐鹿中原之地,历代兴亡的古战场和建都之地。河南省开封以东的黄河沿岸平原,如兰考等地土壤皆为盐碱,故物产不丰富。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这里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因此,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大象出没之地,这就是象形宇“豫”的起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汴”字亦是“水名”,“古之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亦曰汴州。即今河南省城开封府也,故名汴梁。”可见,汴梁是开封的别称,因其有汴水流过。汴水是泗水的重要支流,在历史上留下不少与之有关的诗歌。
字源释义:
豫,形声字,从象,予声。《说文》解:“象之大者”。凡大皆称豫。大必宽裕,故先事而备谓之豫。宽大则乐,故豫又引申为舒乐之意。
予在甲骨文中是以手推物付之的形象。
汴,形声字,从水,反声。篆书将反写作卞,于是,从水,卞声。汴水。
反是扳的初字,以手攀爬山壁之意。卞同弁字,冕之意,帽子的意思,以手持帽状。
11
齐、兖
山东省俗称“齐鲁大地”,以古之齐国和鲁国为世人所熟知,《字课图说》则别出心裁的选用了“齐”和“兖”来介绍这个省份,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齐”,“整饬曰齐”,如同禾苗初熟时的整齐划一。齐,“又国名”。“齐国在今山东省境,故通称山东曰齐。东半陡入海中,登州府城,斜对盛京之旅顺,而有群岛以联络之。辽海之门户,北洋之右卫也。沿海有通商口一,登州府之威海卫,莱州府之胶州湾,为英德二国租地。”
“兖”则为州名,“今山东省地,皆古兖州境也。黄河自西南来,斜贯全省以入海,兖地夙称卑下,常以溃决为忠。又兖州府之曲阜县,为至圣先师孔子故里,有孔林,则孔子之墓也。”
字源释义:
齐,象形字,植物穗齐整的样貌。亦可见齐国有农作物之盛貌。
兖,yǎn。《说文》说其是“山间陷泥之地”。从口,从水败貌。会意字。可见兖州与其地势的确有大关系。
12
晋、汾
说完山东,就该是山西了。《字课图说》说了“晋”“汾”二字来代表山西。
“晋”字言(晋者)“进也”,又“国名”。也就是说晋是晋级、进步之意。而“晋”又指“古晋国”。其中说:“古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北以云代控朔漠,南以太行扼中原,左山右河,古号雄都。境内迤东迤南,皆连山峻坂,因省地在群山之西,故称山西。民俗殷厚,诚奥区也。”山西在恒山、太行山、五台山等群山以西,所以名山西。左山是指吕梁山脉,右河是指汾何,山西全境可看作“两山夹一川”。此地民风殷实厚道,令人神往。
“汾”字是水名,指汾水。“汾水发源于山西省之北境,经省城太原府,西南入河,为山西境内之大川,其支干所经,皆成沃壤。”汾水所酿佳酿称之为汾酒,为历代名酒不衰。
字源释义:
晋,从日从二矢。矢疾进射日之形。《说文》言:“晋,进也。日出而万物进。”可以简单理解为两只箭射进了太阳。亦有识者认为日是器皿的形状。投箭落壶为进。总之晋国善射?或许。
汾,从水,分声,形声字。《说文》言汾水:“出太原晋阳山,西南入河”。分有散开意,可见汾水支流多、分布广。
分,从刀从八,会意字。用刀分开之意。
13
陕、秦
陕西的来源很多人不知道,《字课图说》上揭示“陕”说:“周成王时,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盖以陕为分界处。今省称陕西,即召公所治也。其地自古为帝王之宅:周以龙兴,秦以虎视。自汉以后,皆称关中。诚天府之雄也,而新疆陇蜀,尤必以此为咽喉。”这一段叙述,讲清楚了陕西的来源,在今陕州区(陕县)以西,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陕塬”为分界。又讲清楚了陕西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谓是言简意赅。
“秦”字亦是“国名”,“今陕西省皆秦国地”,“地宜禾,故字从禾。”“古称上腴,历代都之,长安繁富甲于天下,今省城西安府,即长安也。”这里讲到了“秦”字的造字法,因其地宜禾,故从禾。秦字是“舂”和“禾”合构而成,“舂”字有所省略,可见是农作物收获之象。而八百里秦川之地,正是得益于巨大的粮仓,才能兴勃如斯。
字源释义:
陕,阝为山阜,夹为夹住。为山阜所夹之地,狭窄地带。即河南陕县。其西为陕西。陕字为形声字,从阝,夹声。今声音发生变化(陕念闪)。
夹为三人之形,左右二人相挟持中间一人。会意字。
秦,从禾,舂省声(省声指省略字形的声旁)。形声字。此地宜于种禾,天下粮仓,故称秦国。
舂(念冲),双手持杵于臼,捣细状。会意字。
臼(念旧),象形字,舂米用的有纹齿的盛器。
14
甘、陇
陕西往西北寻,可见甘肃。“甘”字意思是“甜也”。字释中指出:“甘肃省以古有甘州名,北邻大漠,西控群番,蒙回杂居,抚治不易。境内人稀地瘠,民食不敷。其西之西宁府(现西宁为青海所辖),为控驭青海之要地,东境与陕西分界处有陇山,故亦称陇西。”
甘肃今简称甘或陇,可见其来有自,大有历史渊源。知道了《字课图说》中这些解释,不用说的确有大长见识之感。以前耳闻目濡的简称,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历史的烟云,似乎定格于这些字里行间。
而“肃”字之意则是“严敬曰肃”。又是州名。“今省称甘肃者,合甘州府与肃州以名之也。肃州在省之西北,当嘉峪关进口之冲,为中俄陆路通商处。”肃州即今酒泉市,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甘州即今天的张掖市,古时候因城内甘泉遍地而得名。大约是大漠中绿洲不易得,故多以水之特点来命名。张掖则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之意。
字源释义:
甘,会意字,从口从一。口中有舌或口中含物,有味为甘,甜味亦为甘。段玉裁注:“五味可口皆为甘。甘为五味之一。”
陇,形声字,从阝,龙声。山形如龙蜿蜒。陇山以西,即为甘肃。
龙,象形字,繁体字可见龙目、龙口、龙爪之造型。
15
新、疆
本书把“青海”“西藏”放在最后才讲,于是越过青海,我们看看“新疆”。
“新”是“旧之对也”。“甘肃之西北曰新疆省,西北距俄,东北控制蒙古,南邻卫藏,东南包青海,与甘肃省一线相通,其地迤东多沙漠,天山南北则皆上腴,南境之和阗州,产玉最著。省会在迪化府,而伊犁府为极西北之重镇。”
这段阐述不仅把新疆的位置说透了,也将其情势要点道出。和阗州即今之和田市,和田玉名扬天下。阗亦念田音。但和阗是维吾尔语的直译,可能是“玉邑”的意思。“迪化”是乾隆起的名称,后更名为乌鲁木齐,就是“美丽的牧场”之意。
“疆”的说法是“边界曰疆”。“新疆一省夙称化外,国朝乾隆时,始抚有其地,光绪十一年,始列行省,故称新疆。其地本蒙古厄鲁特部,而迤南则回教人所居。自立省会后,华人纷至,日见繁盛。”
新疆简称“新”。新疆自然就是新的边疆土地之意。
字源释义:
新,从木,辛省声(一说斤声)。伐木状。斤和辛都是伐木的工具。新是薪的本字。
亲,繁体字为左亲又见。是指探视戴罪的亲人。故亲人有共患难之意。
疆,甲骨文为二田相比邻,田地的疆界之意。会意字。战国文字为形声字,从土,彊声。弓为丈量边界之意。彊与强通,故又有强力保卫边疆之意。
16
川、蜀
接下来介绍的是四川盆地。不能不说的是“川”“蜀”二字。
“川”是“江河之总名”。详细来说,“今陕西之南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北据剑阁之险,东扼三峡之冲,西南控制群番,遥应卫藏。四塞之国,西陲之重镇也,辖地之广,冠于各省,惟迤西多未开辟。”对于四川是哪四条大江,多有说法不一,或许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可以作为定论。有论者认为,“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这种看法毕竟不是主流。
“蜀”是“地名”无疑,“汉蜀郡,即今四川省会成都府也。自古称上腴,产米最盛,大江发源于省北之岷山,经成都而南,与金沙江合,始称大江。大江以南,产盐于井,汲水煎之异于沿海。所属有通商口一。”看当时地图上,蜀地之川西,都划归为土司地。嘉陵江又称“渝水”,流经重庆,故重庆历史上简称“渝”,也因之沿用至今。只不过,重庆那时还是四川省的一部分,成为直辖市,要到年。
字源释义:
川,水流贯通貌。水大谓之川。
蜀,甲骨文为目大身小、蜷曲之虫,或为野蚕。亦有识者认为是怀中玩虫之人,即下蛊者。
17
粤、琼
在光绪年间,广东省和海南省没有分开,合称一省:广东省。为南海诸地。一个称“粤”,一个称“琼”。
“粤”即广东之简称,书中释“发语辞,又地名”。再细而介绍:“广东省为古百粤之地,北倚五岭,南临大洋,地形单薄延长,为迤南各省之屏障。去南洋诸岛最近,通商最先,所属有通商口六。广州之澳门,惠州香港,今为葡英两国属地。廉州之广州湾,为法国租地。”
其中详明了“粤”由古百粤而来。中原文化未大规模进入之前,先秦文献将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或族群称为“百越”,今天的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地区,泛称为“南越”——越,也通粤语的“粤”。
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租地各有列强领主。英国自年起开始蚕食香港,葡萄牙自年占用了澳门。广州湾即现今之湛江市,年为法国所侵占。这种列强瓜分的现象正是大清政府积弱的表现,无论从经济、制度和技术上,都已无力对抗外侮。而诗人闻一多后来于年写作了《七子之歌》,咏讽这些久未回归的、像浪子一样的土地。
“琼”是指“玉之红色者,又岛名”。细解则曰:“唐州名,今仍之。为广州通商口岸之一,全境孤悬海中,合赤溪厅为一岛,沿海皆沃壤,中境则峙以大山,峰岭峻削,人迹罕至,有黎人居其间,亦苗瑶番族之类,而无土司。”在唐代,海南省称为琼州,此名沿袭下来,成为简称。海口即旧之琼州府。赤溪厅为年所治,现为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
字源释义:
粤,其上半部为寀字,审的繁体字的省略写法,因此有审慎之意;其下半部为于字,于有气息舒缓之意,通竽、吁字。故《说文》说其:从于,从寀,会意。但亦可能是形声字,从寀,于声。《说文》还言其意为:于(吁)也,审慎也。
细究起来,古粤之地,远离中原,故舒缓;人烟稀少,故审慎。粤又与越、曰、聿音相近,因而通用。言粤是发语词之意,便是与曰通用之故,意思为审慎而气息舒缓地发言。粤语乃古音,有八声,此亦合其文字之象。
琼,亦玉也(一作赤玉,或有误)。从玉,敻声。形声字。一种美玉,或玉之美者曰琼。
敻,一音xiòng。远之意,如“平沙无垠,敻不见人。”亦作姓,少见。一音xuàn。营求之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详述此字之意为:营求者,围币而求之也,币而求之则不遐遗矣。故引申其意为远也。三字会意,谓“举目(支)使人之人临穴也”,营求而得诸穴。简单来说,此文字之象与掘穴而营求有关。
攴,音pū。《说文解字》说:“攴,小击也。从又、卜声。”轻轻地击打。多用作偏旁,与“扑”同义。
18
桂、广
理解广西省,《字课图说》给出了两个字:“桂”和“广”。
“桂”字解为“冬荣之树也,其花俗名木樨。”又深入解释说:“桂木产于广西,故省城称曰桂林。全省通称曰桂。西北邻滇黔,东北扼湘楚,左临东粤之上游,南瞰法属之安南,境内苗瑶杂居,土司林立,盖厥性犷悍,不能治以流官,故官其渠魁以钤辖之也,所属有通商处二。”可见广西省的树与人都是一绝,南方有佳木,此地为桂。南方亦有悍人,使得流官难立,只得以“渠魁”(对方首领)来管理,多少有以黑治黑的意思。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桂军”也是以战斗力超强而出名。
而广西和广东的“广”字又是何指呢?且慢,看《字课图说》一一道来:广,阔大貌,又地名。“古称两广为广南,后分为二,曰广南东道,广南西道,今谓广东广西者,其省文也(省略表达)。”
汉代的广信县,在今广西和广东交界处,这一带,桂江(漓江)、合江汇入珠江干流(浔江-西江),治所所在地,可以利用水道成为交通枢纽,此地又是岭南地区的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
清代学者蒙起鹏在其编撰的《广西通志》中说:“广东、广西,舆地堵书不言得名之义,或云粤东在湖广之东,粤西在湖广之西,故名广东、广西,无明之可证。窃谓广者,指广信言之也。”
意思是,前人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把广东广西得名原因讲清楚,有的人说广东的意思是“湖广(湖南湖北分治前的称呼)以东”,广西在“湖广以西”。蒙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他认为“广”来自汉代设立的广信县。
关于广信的意思,他考证认为:“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
字源释义:
桂,从木,圭声。形声字。《说文》释为:江南木,百药之长。桂生桂阳;牡桂生南海山谷;箘桂生交趾(越南)、桂林山谷。
圭,二土相合,会意字。表示诸侯所封之土,封土时赐玉,故又指瑞玉,上圆下方,制式有等级。因此圭又是珪的本字。又表示测量工具,如日圭。又表示容量单位,六粟为一圭。桂花小如粟,丛生如聚粟,故有圭的联想。
广,象形字,以山石岩崖(厂)来造大屋。
19
滇、梁
再来看云南省之谓。第一个字是“滇”:“池名。”滇即滇池的简称。书中言:“滇池在云南,因以名省。西南界英属之缅甸,东南距法属之安南,控制三边,镇摄蛮族。疆域之广,亚于四川。省会曰云南府,所属有通商之地三,楚雄府属有盐井,产盐甚富,略同川省。”
滇池附近生活的部族即古滇国。所以云南的简称即可以称为“云”,也可以称为“滇”。汉代以后,多以“彩云之南”相袭称,故称为“云南”。《尚书*禹贡》中所记载九州之“梁州”即今日之云南。故书中列出第二个字是“梁”。梁之本义是“水上之桥曰梁,又承屋之横木也。”
又说:“云南本禹贡梁州之境,汉武帝时,有庆云见于梁州,在今省之北境,始称其地曰云南。”这便是云南这个美丽名字的由来。知道云南有古滇国的人不少,但知道“庆云见于梁州”的人,则不鲜见。这也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这套晚清语文课本带给我们的魅力。
字源释义:
滇,从水,真声,形声字。可见真有一古音念颠。滇即滇池。
真,《说文》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但甲骨文可看出此解释有误。甲骨可见,其是上匕下鼎之象,取食充饥之意。故真之本意是充实。贞是鼎中占卜,真是鼎中取食。
梁,木桥的意思,津梁。从木从水,刅声。形声字。
刅,音chuāng。创伤之意,同创。从刃,从一,会意字。
20
贵、黔
再把目光转向贵州省。书中以两个字来讲解:“贵”和“黔”。
“贵”字释义是“贱之对也”。贵与贱是一对反义词。接下来说:“唐有贵州,今因以名省。南倚滇粤,北控巴东,群苗所宅,土壤瘠薄,兵饷民食,仰给领封。境内多铅矿,然开采亦未盛也。”
贵州在春秋以前为荆州西南裔,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的大国之一,这就是夜郎国。在汉代还有一个“夜郎自大”的成语,夜郎国国君问汉朝使臣:“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
宋朝时(公元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音贵)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此贵州是指贵阳。明朝贵州布政使司成立后,“贵州”开始作为省名。
再来看“黔”字:“黑色也。”又详叙:“贵州北境,古为楚国黔中地,故贵州亦称黔南。”黔和贵一样,都是贵州省的简称。贵州省最大的河流是乌江,从本义来看,乌表示黑,黔也表示黑,而德也代表黑。《史记》记载,秦始皇尚黑,该河水为德水,将黎民叫做黔首。
新华网官方推荐
广告费或许可以买到KOL的违心推荐
但一定买不到新华网的
-官方认可的好内容-
战国时代,今天的乌江下游和沅江上游一带被称为黔中,楚国曾在此设立过黔中郡。战国后期,秦国合并了新的黔中郡。隋朝时期,设立了黔州。唐朝时期,在州之上设置道,有了黔中道。可见,“黔”之历史,竟然比“贵”的称谓要更久远一些。
字源释义:
贵,从贝,臾声。形声字。《说文》释为“物不贱也”。
臾,通蒉,古音kuì。今音yú。从申从乙,象形,古代用草编的筐子,一般用来盛土,亦有双手捧土之形。古人重土,以土为贵。
黔,从黑,今声。形声字。秦制,将黎民称为黔首,头顶黑色头巾之意。孔颖达注《礼记》时解释:“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黔即黑之意。
黑,火所熏之色,从火从囱,会意字。唐兰则认为是人面部刺字之形,即墨刑。若此义通,则黔可能亦指发配刺字的人,流民或受降者。
今,是时也,现在。有人认为是“含”的初文,或是“吟”的初文。甲骨文或像口中有物。但并不能确定。
21
吉、林
再回到北方来看看吉林省。“吉”字和“林”字又有什么讲究呢?
“吉”字有言:“礼义顺祥曰吉”。常以“吉祥”二字联用,表明内心平和、外事顺遂之意。书中说:“吉林省在盛京东北,省会曰吉林府,有宁古塔为国朝(清)发祥最初之地。外控俄疆,内屏辽沈,边境实首冲也。其地多连山大岭,长松千尺,弥望皆是。俄人筑铁路于境内,南达旅顺,北由黑龙江入俄境,工尚未成。”
此一过节,乃指俄国修筑其中东铁路也。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即中国东省部铁路之意。中东铁路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
中东铁路年施工,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该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年首次出版,故称“工尚未成”。
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资本注入,商贸发展迅速,3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银行,以铁路为依托,以商贸为中介开埠,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由此发展起来。
“林”字则几乎不需要多作解释,“双木为林”而已。吉林建置始于清朝时期,公元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公元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后亦发展为省名。
字源释义:
吉,善也,从士,从口。会意字。士代表兵器,口代表稳固,故有用兵器使之稳固之意。甲骨文形象是上面是玉圭,下面是祝台。表向神明祈祝之意。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会意字。
22
黑、省
再来看吉林省北边的黑龙江。书中解释了两个字:黑与省。
“黑”字言“五色之一”。也就是“五行”对应的“五色”:黑(水)、红(火)、黄(土)、白(金)、青(木)。古人分析事物时,将其分为五类,并且相生相克,这是解释万物的一种“五分法”。
“黑”是“火所熏之色也”,“黑龙江省,以北界有黑龙江得名。省会曰齐齐哈尔,地气苦寒,山势险峻,民健善战,据俄国东海滨省之上游。省之西北有漠河,金矿极富。吉林、黑龙江二省,合诸盛京省(即辽宁省),通称曰满洲。”
黑龙江省的战略位置不言而喻,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位于亚洲东北部。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黑龙江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江水色黑,其形若龙,故名。
建国后的年松江省建制撤销与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市迁往哈尔滨市,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
再来看“省”字,“行省曰省,又节省也。”也就是说,“省”乃“台省本官署之称。今通称曰省者,元设行中书省于四方,简言之曰行省,又简之曰省也。如盛京、吉林、黑龙江,总称东三省。直隶两江、陕甘、两湖、两广、闽浙、云贵四川及山东山西、河南总称曰十八省是也。”
显然,省是为了中央管理四方而设,一开始是“行省”,巡察完地方要回到中央汇报,后来就变成了驻地,驻地以行管理各州府之实。地方设行省这一制度始自于波斯,蒙古西征后流传于元朝,后为明、清两代所沿用。到晚清时,全国共有十八个省的行政区划。亦称汉地十八省,不包括长城北边之地。清入关后驱除了长城北面的汉人,并把其列为龙脉禁地,限制汉人进入。包括东三省、新疆、蒙古、西藏等。
字源释义:
黑,从火从囱,会意字。一说给人身刺字施墨刑。
省,甲骨文从艹,从目。以目视草之意。有细致入微,巡视农业之象。以目视木则为相。国家大事,重在审察,居中枢则为相,处外方则为省。
23
蒙、古
蒙古在晚清时范围还包括内、外蒙古。且看“蒙”字曰:“微昧音弱之名,又国名。”而“古”字呢,有言:“前于今者曰古。”
书中具体解释蒙古之地说:“蒙古本名蒙兀,元先世部,族之名也。自元太祖吞并西域,种族遂繁衍于中亚。今之蒙古,环中国之北陲,为内地之屏蔽,北距俄境,分界处峙以连山,内外蒙古之间,限以大沙漠,谓之瀚海。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为其都会。与俄通商之地一。”
蒙古原名“蒙兀”、“蒙瓦”,后变音为“蒙古”。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也就是外蒙古。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
在编写这部《字课图说》之时,外蒙古尚在国内。后十年,外蒙古于年宣布独立,受沙俄控制。
字源释义:
蒙,从艹,冡声。形声字。蒙是覆盖义,也是一种草名。读音有三:动词为Mēng,形容词和名词为méng,作地名时为měng。
冡,即蒙,蒙行而冡废。从豕,会意字。覆盖动物眼睛之象。
古,故也。从十从口,会意字。徐铉释为:十口所传是前言也。一口即一代,十口即十代,古为前朝旧事。
24
海、藏
最后我们来看看今天的青海自治区与西藏自治区在当年是如何表达的。
“海”字意为“小于洋者曰海”,“众水之所归曰海。青海盖以境内有青海得名。地在甘肃西,部落有四。统于西宁办事大臣。黄河及金沙江之源,皆在其境。人稀地广,以游牧为业,滨青海,较称饶沃,其余则寒瘠多山。”
而“藏”之意则为“匿也”;指“藏物之所也”时,音为葬。“西藏共分四部,曰康即前藏,曰卫即中藏,曰藏即后藏,曰阿里则在极西。属城七十三,以拉撒扎什伦布为都会。统于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其民笃信,喇嘛奉达赖及班禅为教主。南邻印度,亦首冲也。”
字源释义:
海,从水,每声。形声字。许慎言:“天池者。以纳百川者。”段玉裁言:“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此引伸之义也。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
每,从艹,从母,会意字。草盛上出之象。今写作莓。其从甲骨文看是头带饰物的女性,孳乳之字有敏、诲等。两种来源都成立。
母,从女,乳子形。会意字。母亲之意。
藏,匿也。从艹,臧声。形声字。伏匿草中躲避追杀之象。
臧,通藏。从臣,戕声,形声字。甲骨文是以戈刺目之象,即奴隶之谓。臧获,是指败敌所获奴隶。
戕,音qiāng。杀害。从戈,爿声,形声字。入侵者弑君曰戕。持戈翻墙,入侵而抢,即为其意。
爿,音pán。即组成床、墙版的基件。将木剖开,左侧为爿,右侧为片。
对照:今日中国各省(直辖市、地区)及省会:
京(北京)津(天津)冀(石家庄)晋(太原)辽(沈阳)
吉(长春)黑(哈尔滨)沪(上海)苏(南京)浙(杭州)
皖(合肥)闽(福州)赣(南昌)鲁(济南)豫(郑州)
鄂(武汉)湘(长沙)粤(广州)桂(南宁)琼(海口)
渝(重庆)川(成都)黔(贵阳)滇(昆明)藏(拉萨)
陕(西安)甘(兰州)青(西宁)宁(银川)新(乌鲁木齐)
内蒙古(呼和浩特)港(香港)澳(澳门)台(台北)
这套教材初版于年,其后迅速成为全国各小学的通行教材,被广泛使用。几十年间产生数十个版本,其扩印之多、流布之广、版本之杂,一时无二,被后人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胡适、茅盾之外,梁漱溟、丰子恺、竺可桢等一代精英,都是经由这套教材启蒙的。
“从汉字入手,学以成人”。这套一代名家大师的启蒙读本,如今经典再现,又将受益无数后代学子。
特价购买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精讲复刻版
定价:元/套
限时特价
满-50
附赠《汉字白讲》《中国字说》
京东搜索,自营链接中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