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点课文阅读训练附参考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处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等闲:逶迤:磅礴: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含义是:
。
4、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伟大的。这首诗写于年月。诗中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主义精神。
5、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B.颔联和颈联C.首联和尾联D.颈联和尾联
6、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诗。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8、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9、给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寒:①冷②害怕③穷困
(1)贫寒并没有吓倒心地善良的人们。()
(2)站在泸定桥上,往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
(3)昨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
2.绝: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④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赶上的⑤极,最⑥绝对
(1)中国演员表演了很多绝活,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
(2)狼牙山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
(3)这道难题他做得绝对正确。()
(4)尽管日寇在侵犯我国时,烧、杀、抢、掠,但中国人是斩不尽杀不绝的,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狠狠打击入侵者。()
二、《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五壮士口号声是“英雄原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文中表现声音大的词语是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是
4、加点的“屹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5、文段选自课文《》作者是。
6、从“石头像雹子一样”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壮士们的()和(),表现壮士们。
三、《开国大典》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3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5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7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段话写的是场面,作者按顺序,略写的情况,详写和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二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用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比作海上的波浪。
5、选段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是
6、用“”画出第一段话的中心句。
7、如果把文中“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瞻仰:排山倒海:
9、选段分、、三部分写了典礼的过程。
10、请用“”划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作者为什么多次描写掌声?
答案参考文章: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处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词语。等闲: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含义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4、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这首诗写于年10月。诗中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险阻,战胜万水千山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联诗句是(B)
A.首联和颔联B.颔联和颈联C.首联和尾联D.颈联和尾联
6、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抒情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七律_诗。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8、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五岭和乌蒙山连绵不绝,巍峨高耸。红军队伍如一条弯曲的长龙盘绕在大山之间。战士们虽然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每个人已然精神抖擞,精神奕奕,大家高唱着军歌互相搀扶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每个人仿佛都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一切的艰难险阻在这一刻仿佛都成了微不足道的细浪和泥丸,都踩在脚下。
9、给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1.寒:①冷②害怕③穷困
(1)贫寒并没有吓倒心地善良的人们。(③)
(2)站在泸定桥上,往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②)
(3)昨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的寒流侵入了胶东半岛。(①)
2.绝:①断绝②完全没有了,穷尽③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
④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赶上的⑤极,最⑥绝对
(1)中国演员表演了很多绝活,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④)
(2)狼牙山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③)
(3)这道难题他做得绝对正确。(⑥)
(4)尽管日寇在侵犯我国时,烧、杀、抢、掠,但中国人是斩不尽杀不绝的,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狠狠打击入侵者。(②)
二、《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请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生动具体地描写了五位壮士在班长的沉着指挥下,英勇杀敌的情景。
2、为什么说五壮士口号声是“英雄原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因为这豪迈的口号声,表明了他们英勇跳崖自我牺牲的原因,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所以说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3、文中表现声音大的词语是惊天动地表现英雄气概的词语是气壮山河
4、加点的“屹立”能否换成“站立”?为什么?不能,“屹立”表示像山峰一样高耸、稳固地立着。这里形容五壮士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而“站立”不能体现出这层意义。5、文段选自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是沈重。
6、从“石头像雹子一样”的比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五位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7、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壮士们的(勇猛)和(顽强),表现壮士们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
三、《开国大典》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3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5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7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段话写的是开国大典前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场面,作者按时间顺序,略写毛主席进场的情况,详写群众进场和典礼开始的情况。
2、文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表现出人们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表达了大家对领袖的无限崇敬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4、“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是比喻句,用海上的波浪比喻广场上的人群,把广场上的人群比作海上的波浪。
5、选段第一自然段的结构是总分总
6、用“”画出第一段话的中心句。
7、如果把文中“直奔”换成“走向”,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直奔”是向着目标快速而去,换成“走向”无法体现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9、选段分大典前场面、宣布成立、升旗鸣炮三部分写了典礼的过程。
10、请用“”划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作者为什么多次描写掌声?
体现开国大典的隆重壮观,也体现出人们心情的无比激动,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感到自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