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习日军,军队数量庞大,为什么国军打
导读: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
他们拥有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力资源,军队也占绝对优势(国民党兵力和红军兵力比7:1)
为了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蒋介石调动数十万大军,从年冬到年对中央苏区进行了五次围剿,每次兵力比至少是10:1。但是叫人匪夷所思的是,国民党在此期间,虽然战场上互有胜负,但是却很少打过歼灭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指挥官军事才能有限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打仗的时候军队战斗力和单兵素质固然重要,但是指挥者的军事才能更为关键。
从一定程度上说,战争也是双方指挥官之间的较量。毛泽东是举世无双的军事家、战略家,虽然他没有上过军事学院,但是他熟读中外兵书,掌握的军事理论非常多。
他并没有照搬兵书,而是汲取兵经典籍的兵学精华,总结古代战争的成败得失,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创造独特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战无定法,贵在得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说过:“我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战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毛泽东指挥的四次反围剿,把“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釜底抽薪”、“声东击西”、“金蝉脱壳”“围点打援”“关门打狗”等兵家韬略演绎得淋漓尽致。
毛泽东参考兵法,但不拘泥于兵法,总是能出其不意,用兵如神,让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他自己也说自己对四渡赤水比对三大战役都满意。
三渡赤水后,他开始施展声东击西之策:派一个军团伪装成主力带着大部分电台声势浩大的向古蔺地区开进,一副要继续北上抢渡长江的样子。
消息传到蒋介石那里,他更加确信中央红军一定会北渡长江。蒋将所有兵力向古蔺地区集结,企图将红军聚歼于此。
然而让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刚刚西渡赤水的红军主力部队,现在又掉头重新在二郎滩渡口东渡赤水,与一路包抄而来的国民党大军擦肩而过,并迅速南下一路奔袭,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就坐镇贵阳,见红军赶来,惊恐万状,急调滇军出昆明到贵阳“救驾”。毛泽东见调虎离山之计已成,于是命红军日夜奔袭直奔昆明,佯装出主力进攻昆明。
云南王龙云不得不调金沙江守军回援昆明,第二次调虎离山之计又成,红军急忙向金沙江开进,不费一兵一卒渡过金沙江。
从此,红军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打开了新的局面。
蒋介石虽然在日本留过学,又是黄埔军校校长,高徒满天下,名将辈出。但是蒋介石打仗不会灵活运用,喜欢生搬硬套,总被毛泽东牵着鼻子走。不是国军打不过红军,而是红军神出鬼没,国军无法掌握红军行踪,不能进行决战。
情报工作不给力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情报人员的才能非常重要。
说到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就不能不说钱壮飞。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组成3人特别党小组,打入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中统。
后来,这三人被周恩来誉为中共情报工作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是浙江人,中共党员。
他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打入中统,受到老乡、军统头子徐恩曾重用,成为他的机要秘书。更关键的是,钱壮飞还趁其不备,搞到了中统密码本。
此后,钱壮飞从报务员那里接到电报后,对估计有价值的都由自己开封先译,然后再原样封好上送。不久之后,这份密码也送到中央军委和红军那里。
国民党几次大"围剿"的计划刚刚制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还没有收到命令,其全部内容就已被我军破译,并被送到军委负责人周恩来及苏区的红军最高指挥官毛泽东、朱德面前。
即使在年中共情报部门高官顾顺章叛变,钱壮飞暴露,偷偷出走之后,国民党也没有更换密码。
因为徐恩曾害怕被追究,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经泄露之事。因此,国民党当局长期未更改密码。
直至红军长征时,只须对敌人进行无线电侦听,就能对国民党军队动向了如指掌。红军长征万里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敌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所以说,是这个小小的密码本,让红军能多次化险为夷,让国民党劳而无功处处被动。
将士不用心
众所周知,清廷灭亡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时代,政令不通、各行其道。
虽然在东北易帜后,中国名义上实现了统一,但直到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国就没有实现过一天统一。
成气候的军阀就有川军、桂军、黔军、滇军、晋军等多支军队。在围剿红军的时候,这些军阀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他们各怀鬼胎,对蒋介石的命令阳奉阴违,执行的时候大打折扣。
遇到大战的时候他们畏缩不前,贪生怕死,甚至不惜网开一面,放红军一马。
虽然他们有时候在围剿红军的时候,下手也非常狠,但那是红军进入他们地盘,有停留的迹象时,他们才会卖力绞杀。只要他们觉得红军不是在他们的地盘扎根,他们就不会卖命追杀。
而且只要蒋介石的国军只要进入他们的地盘,他们也全力防范、充满敌意。比如红军转移到广东沿线之际,粤系军阀首脑陈济棠与红军联络,并借道使得红军通过,引得蒋介石大骂粤军。
湘军何健和桂军白崇禧部则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他既不得罪红军,又不向中央军动手,而是先将红军驱逐,接着又礼送中央军出境。四川军阀邓锡侯对红军也非常聪明,害怕打掉自己的老本。
年,他任第一路军总指挥,率部进剿川北苏区;在"剿总"会上他话说得非常动听:
"末将听令,愿效驱策",为完成剿灭共军的任务,"牺牲一切在所不辞"。
但会后他却不满刘湘的调遣,把第二十八军的四十一个主力团分为前方进剿与后方整训两大部分,定期轮换,不把军力全部投入前线。年6月,邓锡侯为了保存实力,跟刘伯承通信双方达成默契。
他按照朱、刘的要求给红军让路,命令跟踪部队的黄隐、李树骅部始终与红军保持一天行程距离,不时还要对空乱放几枪几炮。就这样一直尾随红一方面军离开宝兴,翻越夹金山。
四川军阀刘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四川,以至于那里一度成为红军的避难地。
年11月18日,红军的先头部队和红5、8、9军都进入了广西,为西进打开了一条通道,而桂军、湘军各怀鬼胎,只要红军不留在当地,他们也会高抬贵手。
事实上,李宗仁、白崇禧在全州以南、兴安以北60公里的湘江门户给红军洞开9日之久,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机会。
这样一支一盘散沙的军队,如何打胜仗?年11月的湘江战役,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封锁线,但是总兵力从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遭受重大损失。
湘江战役国民党之所以打得还比较像样,主要是因为参战各方都同心协力了。中央军自不必胡搜,湘桂军阀也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这从反面说明,国民党的失败,在于将士不能齐心协力。
综上所述,国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没有打出像样的歼灭战,一是指挥官无能、二是情报工作失误,三是将领不齐心协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