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丨科技支撑流域防汛抗旱减灾
新华网武汉12月13日电(刘晓丽)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治理与保护让长江清水绵延、造福华夏。近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在支撑防洪抗旱等流域治理领域加强科技创新研究,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
防汛——护卫长江安澜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姚仕明介绍,据水利部门监测,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总体河势基本稳定,局部河势变化较大,部分弯道段和汊道段河床冲淤规律发生了新变化。
受水利部三峡工程管理司委托,近年来,长江科学院针对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变化、江湖冲淤演变、河势控制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岸线保护利用管理规划、采砂规划、河道综合治理与河势控制工程中应用。
图为长江科学院黄金水道安南模型。新华网发李征峥摄
在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长江科学院沌口科研基地,缩小版的太子矶-贵池河段、铜陵河段和芜裕-马鞍山-南京河段中水流汩汩前行,这是一个名为“长江下游安庆至南京段黄金水道建设对河势与防洪影响研究”的实体模型项目。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长江安庆至南京河段汊道众多,江中洲滩发育,河势与航道条件复杂多变,加上三峡下游坝下冲刷的影响,黄金水道大规模整治将会对防洪、河势带来不确定的影响。长江科学院因此及时开展航道整治对防洪与河势影响的研究,并提出纾缓航道整治对防洪、河势等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为长江航道综合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姚仕明说:“支撑长江防汛抗旱减灾是长江科学院的首要任务。”
据介绍,近十年来,长江科学院累计派出河流、土工、渗流、水资源、山洪灾害、工程安全等方面的专家余人次参与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在年和年流域性大洪水,年牛栏江堰塞湖和年金沙江、雅江堰塞湖,年流域性干旱等水利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长江科学院还参与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河道治理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开展了余项长江流域各省市以及流域外洪水影响评价论证及咨询;完成了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防洪保护区、蓄滞洪区近10项洪水风险图编制与评估项目,为流域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研究提出了泥沙调控、河道整治、堤防险情隐患探测、山洪灾害监测等创新成果并推广应用,为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旱——信息技术助力区域防旱
与洪水一样,干旱同样对国计民生产生负面影响。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许继军介绍,年,长江科学院对长江流域历史上发生的干旱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掌握了长江流域历史干旱事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在年至年期间,研发了适用长江流域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旱情综合评估方法和预报模型技术。
年,长江科学院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分析长江流域干旱发生发展动态过程,利用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研究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不同特性,监测评估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等,构建了长江流域干旱过程动态遥感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为流域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精确及时的数据资料和决策依据。
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郑学东介绍,基于遥感的长江流域多源遥感干旱监测评估关键技术在湖北最大的灌区漳河灌区和恩施州巴东县应用示范。
“此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从被动抗旱向主动防旱的转变,可有效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郑学东说。
长江流域旱情遥感监测成果图。新华网发
据介绍,此技术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在实验区数年的应用,目前已推广到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西北区域气候中心等部门,并在长江中下游、西北四省和湖北重点地区开展了示范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聚焦长江治理与保护重大科技问题,长江科学院在‘空-天-地-水’一体化流域水旱灾情及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郑学东说。
年,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旱情,长江科学院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