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志山水相依望江楼上望江流千流汇

04:49

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摄影杨涛柴枫桔

相传,大禹在治理完岷江水患后,顺江东下抵达三峡。那时,三峡不通,长江之水都堵在成都平原。

巫山神女瑶姬暗中相助,相赠黄陵宝卷。大禹手持利斧,凿开巫山、瞿塘峡、西陵峡,引滚滚江水东注大海。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上古时代,四川盆地由于地势低,雪山之水汇聚于此,这里被称为“古蜀巨湖”。直到长江之水冲破巫山,惊涛滚滚夺峡而去,岷江、金沙江、嘉陵江、沱江,四条支流浩荡而下,这才成就了天府之国的天下粮仓,也汇聚出渝州码头的交错航运。

——同时拥有长江上游这一流域,这仅仅是地质历史上,成渝两地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流域串联起了双子星——成都和重庆,四川盆地的盆地和盆周,地势不同造就了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古代文明——巴与蜀。千河汇江,如同一双巨手,一手拉起巴文明,另一只手拉起蜀文明,它在让两个文明相遇相融中,开启了巴蜀大地四千年命运与共的伟大成就。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摄影杨涛

对于整个华夏文明而言,长江在上游冲破巫山阻拦,奔入湖广丘陵,收容湘资沅澧,一路奔腾东流,遂与海通。它打通巴、蜀、楚、吴、越,将几个孤独的区域,汇聚成为整个中华文明中的长江流域特色。

望江楼上望江流,没有这江水千万年的冲刷,巴国之地不会有丰富的岩盐资源,使人民在先天低下的农耕水平中维持富足生活;没有江水的顺畅奔腾,四川盆地不会有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更不会有农业时代的城市崛起;没有这同一江流域,奇崛瑰丽的巴蜀文明更是封闭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江流千古汇长江,流淌的是两座城市彼此成就的通道,孕育的是两种文明奇崛瑰丽的交融,这里是华夏文明的上游,也是成渝双子星从远古到现在,一直流淌着的未来。

成都望江楼旁望江流摄影杨涛

劈开三峡大江东去

从唐古拉山蜿蜒而下的涓涓细流,在进入四川后,变得奔腾浩荡。它在西南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浩浩汤汤,始成洪流。

“可以说,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这四条支流汇合壮大了长江上游,成都和重庆共享这一流域,自古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巴蜀文化研究资深专家祁和晖先生看来,千百年来,巴蜀人民沿着江河生存,顺着江河歌唱,江河的上游有山水灵气,江河的下游有激流浩荡。一只脚迈出宁静盆地,另一只脚就踏上了绿色山岭。如果要相互抵达,就势必要经过一段巫峡云遮、奔腾雄壮的旅途。

在这里,长江奇雄的力量初现,它让惊涛滚滚东去,那些从山地中裹挟的沙石、粘土、有机物沉淀,被低洼地势的成都平原容纳。此后在这些巨厚的河流冲积物上,聚集建造起富庶一方的繁华城市,巍峨连片的百姓角楼,而那些肥沃的土壤,自然成为日后农业时代城市崛起的财富。

岷江之水汹涌澎湃在都江堰分为内江外江润泽天府摄影杨涛

江水继续奔腾而下,巨浪裹挟而过,漫过沿途的岭谷山脉,形成天然水道,下至巴地,在川东出口堆积起层层矿物质,这让居住于此的巴国人拥有丰富的岩盐资源,他们将盐卖给附近的蜀国和楚国,过上了“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生活。

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将所有瑰丽的色彩都赋予了这一流域,大江大河大山大谷大盆地,曾烟波微茫信难求,但对内,两地之间早已往来频繁。

曾经,一户北方人家一路南下,先是隐居在三峡,后来沿江而上,行至江州,再继续沿江而上,定居郫邑。这时,他们已在巴蜀之地繁衍绵延五代,这一代中有子孙名叫杨雄,被这一江傲水滋养成西汉著名辞赋家,他的巴蜀子云亭,成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代表,传颂至今。

沱江金堂段成巴高速和老达成铁路绕沱江而行摄影杨涛

“巴蜀之间的内部交通,从古边开始发达。”对此,祁和晖先生表示,古时,从江州(现重庆)到成都,多条水路可通,而在陆路上,现在的成渝铁路所经过的,基本上就是古代成渝两地的驿站。

如今,长江的黄金水道依然将两座城市连在一起。川东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经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沟通重庆;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则可以沿岷江、沱江经泸州和宜宾两城中转,走长江进入重庆,“可以说,重庆天然就是四川盆地物资的汇聚点。”

千古风流川流不息

在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看来,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彩,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在复旦大学历史学家葛剑雄看来,世界上壮丽的峡谷有很多,但三峡和所有的都不同,因为别的峡谷多是荒芜而远离人烟,而三峡却是一个人来人往的黄金水道,是一条文化传播的走廊。

对千百年来的巴蜀人面而言,那千河汇江的奔腾江水,让他们歌与斯,哭于斯,聚国于斯,创造于斯。历史已经证明,这一江流域奇诡神秘的巴蜀文明是一体的,巴山蜀水,仅仅只有蜀的洪流和缓是不够的,仅仅只有巴的湍急张扬也是不够的,只要当两种气质相互交融,彼此联系,我们才能看到浩荡奔放、大江倾泻的大才大气。

三峡险峻,历史记载中,巴人憧憬“歌舞战神”。《华阳国志》中提到,周武王伐纣时,得到巴师帮助。巴师勇锐,歌舞凌敌。边歌边舞边打仗,这就是巴人的气质。

蜀地多水患,古蜀人治水的智慧甚至影响着当时王权的更迭。蜀王杜宇治水,收效甚微,后来鳖灵开凿泄洪道,减轻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也因此,望帝杜宇禅让王位于鳖灵(蜀王开明氏)。

流水锻造着两地的些微不同。巴蜀之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大江大河高山深谷,自然也孕育出诗人、作家、文学家、书法家……行走在这一江流域的,是司马相如、杨雄、陈子昂、李白、苏轼、杜甫、杨升庵、郭沫若、巴金……江水亘古东流,他们在此留下浪漫到极致的文化力量。

这些力量是多元的,华丽细腻的、沉郁顿挫的、天马行空的……似乎,从没有一个地方,如同巴蜀之间的这一流域般,汇聚如此多的星光。流水是诗人的灵感,高山是诗人的灵感,峡谷也是诗人的灵感,峭壁落叶猿猴轻舟,都能引发巨大共情,诗人们的才情在此碰撞,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自然锻造了这一流域,文化成就了这一流域。古往今来的数十万首诗歌,铺陈于这山水之间,一山一诗,一水一歌。

在三峡,这个中国诗歌的长廊,沿江数百里,在溶洞里、在古刹、在高山、在浪涛尖、在悬崖峭壁中,三峡石刻被镌刻下了那些瞬间,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石刻,静默在江边数千年,江水一次次拍打,那些古人们定格的瞬间,那些穿越了时空的礼物,仍在原封不动的传承和展示着。

这是巴蜀人民的乡愁,是长江文明的上游,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江河万古、巴蜀千年,一江而下,脚下的历史陈迹正在悄悄延展至未来。

千河汇江一江保护

现世就是通往未来的桥梁。

年11月26日,普通的一天,在四川宜宾,穿过南广老街,远远水声潺潺,和过去的千百年一样,岷江和金沙江在这里携手汇合,这座城市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头天傍晚,当地渔民张勇他和母亲一起,驾驶川渔宜号渔船下网,从南广河一直铺网到长江。头天下网,第二天起网,这是长江渔民最传统的捕捞方式。这一次捕鱼的收获不佳,他只捕到一条五斤多重的白鲢鱼。

这是张勇在长江的最后一次“收获”,这一天,一家三代捕鱼人的他决定上岸,永远不再入长江打鱼。

沿江而下,重庆长寿,渔民祖洪胜已经换上制服,在河街派出所做了一个多月的治安协勤。在与长江相伴24年后,这位渔民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岸上生活。

江水亘古流,歌一程,舞一程,但对长江流域和沿岸湖泊纵贯公里的水面上,11万条渔船和近30万渔民而言,眼下,已经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刻。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年,“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落地,掷地有声。

年1月,国家决定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从年元旦开始,分步骤推开,禁渔十年。一位在渔政系统工作30年的农村农业部相关负责人,面对这么大范围、这么长时间的禁捕管理,涉及这么多渔民的退捕工作,曾去查遍国内外的资料,却找不到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面禁渔,曾经,沿着长江,人类的脚印一步步走来,从未间断。如今,面对未来,为后人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成为当代人的肩头重任。

青藏高原雪山巍峨孕育出万千河流摄影杨涛

长江上游,川渝之间,以保护长江为中心,正绵延出一棵分支复杂领域细致的“大树”,它沿着雪山之巅的江河源头开始,张开枝叶,将沿途的草甸、森林、土壤……都轻轻囊括,保护其中。

于是,为应对气候变暖,保护高山雪线,在城市里,四川成为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全国第八家拥有国家备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的省份。大规模绿化全川的行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力度还在加大,并持续加强监测分析和预警调控,及时全面掌握能源消费动态和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加强能源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分析预警。

更直观的,对于水环境质量,川渝生态环境部门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共同应对水环境突发环境事件方面建立起良好协作关系。

年3月,川渝两省(市)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共建长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涪江、渠江、乌江生态廊道,主要就是以这七大流域干流为骨架,其他支流、湖泊、水库、渠系为支撑,打造“七大流域万里水生态廊道”。

一江清水向东流,两地命运继续共与之。

专家访谈祁和晖

人物名片: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务院终身“特津”专家、四川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文献学家、中国杜甫研究学会副会长、巴蜀文化著名学者。

祁和晖

共享同一流域四千年巴蜀命运与共

A谈地理:

重庆这个水口管不好,这个“盆”就是一个“污水盆”

封面新闻:成渝两地共享同一流域,具体会涉及到哪些河流呢?

祁和晖:首先,同一流域这个提法在历史地理上是很正确的。这个流域,就是指长江上游流域。长江进入四川段,在这里汇流的两大大源头是金沙江和岷江。岷山南麓发源的岷江,从公尺的高原而下,经过汶川、都江堰再到成都,流向宜宾。在这里,岷江和金沙江携手汇合后,称为长江,宜宾也成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接着,长江之水再汇纳沱江和嘉陵江,始成巨流。

可以说,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这四条支流共同汇合而成了长江上游,成都和重庆共同拥有长江上游,自古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封面新闻:从地质时代开始,这样的联系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祁和晖:最明显的不就是相互成就吗。没有这四条水,哪里来的天府之国。需要注意的是,天府之国不只是成都,也包括重庆。重庆在四川盆地的东缘,就是盆底走向盆周的东缘,是在从盆周往山区过渡的地带有了这个城市。这个城市虽然它的地形是山区山比较多,但它恰恰也是水道集中的地方。这个水处理不好,盆地就是一块被淹的盆地,所以这个“盆”要昌盛,重庆这个水口一定管理好,不然这个盆就是一个污水盆。

封面新闻:到近代,两地的流域之间呈现怎样的关联?

祁和晖:从域内看,川东和川北的重要城市,可以经嘉陵江、涪江、渠江直接沟通重庆;川西、川南的所有城市,则可以沿岷江、沱江经泸州和宜宾两城中转,走长江进入重庆。重庆天然就是四川盆地物资的汇聚点。

从域外看,重庆经过三峡连接东侧的江汉平原,是四川从水路向东部沟通的重要通道。

B谈历史:

巴蜀之间,自然地理助推人文地理的紧密相连

封面新闻: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巴蜀两地的沟通从什么时候开始?

祁和晖:大禹治水是一个标记。在大禹治水之前,四川盆地是不太适合人繁衍的巴蜀古湖,巫山毗邻于此,大量的水被巫山挡住,憋在这里,没法往东边流。一个是地质的不断冲刷,一个是人工的不断治水,终于,巫山开了一个口子,尽管是狭窄的,但是水有了通道,这才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经过巫峡、瞿塘峡、西陵峡,到了长江第一个开阔地带的江汉平原,直到上海,流入东海。

封面新闻:其实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很多,你怎么看待?

祁和晖:为什么我将双城命运与共的关系推到年前,我就是按照大禹治水历史时间作标志。大禹治水,他是从岷江开始治,将岷江的水引向长江,接着要开通三峡,而三峡水口的畅通,可能是大禹治水最艰难的工程之一。

所以他在三峡阶段时,有些传说,甚至把他神化为一只黑熊,在那里拱土。应该说,有些历史事件,虽然后世加上很多神话传说成分,但是基本事实是可信的,在当时,要开辟这个通道很艰难。所以大禹在三峡附近驻扎的时间比较长,才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发生。

封面新闻:有人质疑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到底是哪里人,您为何坚持认为是巴人呢?

祁和晖:湖北、安徽、江苏都说自己那里是涂山氏的家乡,记载涂山氏在沿江迁徙。但起码在四五种涂山氏存在的地理痕迹当中,《华阳国志》认为主要还是在江州这儿,就是重庆。因为大禹在这里治水驻留的时间最长。所以娶涂山氏、而且涂山氏为他生了儿子启。大禹讲,自己数过家门,听见儿子“呱呱而啼”,想去看看儿子,都忙着没有时间,从娶妻到生子,再到数过家门,可见他驻留的时间长。

为什么我说这个是巴蜀两地连接一起的标志,就从此不仅是自然地理,将我们巴蜀两地患难与共连成一体。而且在这种与自然抗争的奋斗当中,巴人涂山氏与蜀人大禹又结成婚姻关系,他们的儿子启,是巴蜀之子,成为夏朝的开国始祖。夏启出生于这两位父母之邦,两地的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就已是连城一体了。

C谈传承

年来,命运与共是两地主流

封面新闻:从历史上看,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各自有何特点?

祁和晖:开明蜀王九世时,古蜀人治水完成后就选择了成都作为都城,此后王朝更替,也无法动摇这座城市在四川的绝对中心地位。这一点,在世界古城中都并不常见。成都平原的土地肥沃、地形开阔、地质结构稳定,是促成大成都千年不动的重要原因。

而巴人的政治中心虽经数次变动,但江州,也就是后来的重庆,成为首府的时间最长。

而且,从古时到近代,上下古今,巴蜀大地上的人民,很少把做官作为人生目标,他们追求的,是要有点作为。也因为这样,这一江水,留下多少英雄传说,这些也都是两地人民骨子里的爱国和骄傲。所以我才说,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到灵魂秉性,巴蜀两地都是命运共同体,是双子星座。

封面新闻:古时都说蜀道难,对于同一流域的两地而言,之间的交通情况怎样?

祁和晖:对外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对内,这两座城市的内部交通还是很发达的,互通有无也是很密切的。比如杨雄,他的五世之祖,从北方一路南下,先是隐居在三峡,后来沿江而上,行至江州,再继续沿江上行,定居郫邑。

在当时,从江州到成都,它有几条水路可以通,一是可以直接从重庆出发,沿水路到泸州就直接进入沱江,逆水而上直接到成都。还有一个就是直接沿长江主流而上,进入宜宾,由宜宾转岷江、由岷江逆水而上到成都。

除了水路,陆路上,直接现在的成渝铁路基本上就是古代成渝两地的驿站。因为成都是在四川盆地的盆底,重庆是四川盆地盆周的东缘,不走水路,直接从四川盆地的盆底一站一站陆路也很方便,也不用多久的时间,最多10天半月就到了。

封面新闻:这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下,巴蜀之间命运与共如何呈现?

祁和晖:巴蜀之间也不是没有过纷争,“你知道巴蜀稍有矛盾会造成什么后果吗?秦灭巴蜀就是利用巴蜀当时的内部冲突导致的。

战国时期,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是巴蜀之地的天然保护,更是通往楚国的水路之处。开明蜀王十一世时,蜀王和弟弟巴苴不和,苴侯求助巴子自保,巴子求救于秦国,秦国借势进入四川盆地,灭蜀后,顺势灭巴,然后在巴蜀设郡县,巴蜀遂定,秦益富强,成为消灭其它诸侯的储备基地,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而后秦军沿江而下,灭楚并统一六国。

所以,我才说命运与共是主流。除了地理上的命运共同体之外,两地之间还有家国情怀在。你看,尽管平时,两地之间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蜀人多安逸,巴人多强悍,但这两种特性是互补的,到了需要支持国家建设,事关民族存亡的时刻,巴蜀两地从来都是携手与共,并肩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