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在磨镜上用功

诚是什么?王阳明说,一面镜子上面不落纤细的灰尘,灰尘一点点都没有,透明的,照得高的就是高的,矮的就是矮的,什么德行就是什么德行,这就是明镜。王阳明所批评的一些官、一些教师只在照上下功夫,不在明上下功夫。不管是什么破镜子,拿过来就要照别人,然后就说别人是丑的,别人是错的。这个镜子如本身就是污浊的,照出的东西是不准确的。所以王阳明说,要在诚上下功夫。

镜子磨得越来越光亮,天理良知就更明。所谓磨镜的问题,就是要在磨心镜上下功夫,不要在照别人上做功夫。心如明镜,无纤尘方照得准。心镜之明,在于纯正天理人心。或有人心地不正不良,却躲过种种惩治,且过上了好生活,以至于后来的子孙也不错。这又作何理解?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或在其子,或在其孙,或在其临终时,他们扭转了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还没有两三代,都是做恶事、坏事、不当的事,还能够富贵长久下去的,没有这样的。可以掩盖一时,但是不会长久。

王阳明说,精神、道德、言语、动作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从道的角度来讲,收敛为主是对的。《易》中义,谨慎、小心、谦让、恭敬,还包括朋友相处互相让一步,这些都是收敛。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王阳明很实际,教育学生、告诉朋友的话有许多不是官话,朋友相交,一定互相谦让,那么彼此都是受益的;如果都相上,争来争去,则皆受损伤。

道无方体,不可僵化。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道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求道之人不能偏执。如果拘泥于某种文字的表述,那样就离道远了。需要酌情,大道无方,在执行过程当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一个高明的指挥官都不执着,如果要呆板,那就没有长征胜利了;如果就一条道跑到黑,那就不会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巧渡金沙江了。这就是道无方体,没有固定的框框,但有应变的灵觉。影影绰绰的,用在这儿可能这么框框,用在那儿可能那么框框,有的可能还斜着点儿。万事万物不断地变,人们掌握的道也要不断地随着变化,一个好方法用起来别一根筋。《孟子·离娄下》:“汤执中,立贤无方。”说的也就是这个。所以说,圣贤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确实很了不起,就在于我们要把它用得具体、灵活、恰当。

关于用人的问题,一定要做到随才成就。王阳明在孔子的因材施教基础上,提出随才成就。是啥材料,就往哪方面培养,如果他不是那个料,你硬要培养他成为一个什么材,费挺大劲也做不到。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说的就是有没有后劲、有没有潜力的问题。一个人有没有潜力,这是要考虑的。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的也是这问题,圣贤都是共通的。

人的举止言行,处理大事小事,回到家里或在单位,如只是少事做到和,少事做到中,这不能叫作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而修养到自然而然的无所不容,无所不合,什么事、什么场合都中都和,这才叫大本,这才叫大道。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7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