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经验及教训
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ofo小黄车也同样备受瞩目,退押金排队人数突破千万,成为段子手们的优质素材:按这速度,我还得向天再借年、这辈子排过最长的队了等等。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ofo是如何从红极一时,走到现在的凉凉。
ofo小黄车一、出生记
没有创业是一帆风顺的。创始人戴威毕业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本科,曾任北大校学生会主席,也曾有餐饮行业的创业经历,曾是北大自行车协会会员。
年创立ofo时,原本的想法是做骑行旅游,因为他特别爱骑车,骑了很多长途线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骑行的乐趣。
当他融到万元的时候,开始了烧钱积累用户的路,但发现对于巨大的市场来说,万扔下去,浪花都没一个。没有用户,即使资本市场再疯狂,投资人也提不起兴趣。随后,《创业36条军规》中的一句话——要挖掘到真正的需求,让戴威意识到骑行旅游并不是刚需,至少当时还不是需求爆发的时候,从而调整发展战略。
二、起飞
戴威选择了从自己的母校下手,进入校园市场。在北大尝到野蛮生长的滋味之后,迅速转战北京、武汉等高校市场。从年9月在北大上线,到年9月,已迅速推广到两百所高校,订单随着小黄车的铺设疯狂增长。
ofo最初的愿景但当增长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创始团队发现,收入增长明显放缓,这时出现了共享单车遇到的最大的问题:车骑出校园后,散落在外,雇人回收难度大。于是戴威最终拍板:封校。封校后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日订单量突破百万。
随着订单量的爆发性增长,许多投资人也向ofo伸来了橄榄枝。整个年,ofo就先后完成了四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5.8亿美元。
封校的这一决定也给了竞争对手以空间,既然这一模式有利可图,那校外的市场就是ofo让出来的,何不趁势而入?在ofo封校期间,摩拜单车逐渐占领校外市场。
ofo迅速反应,有了资本的推动,进军校外市场显得顺风顺水。购买小黄车,摆放到市内主要供应点,就可以等着在街头看小黄车的身影。年1月,ofo宣布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在10天内密集进入11座城市。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戴威表示ofo的单车产能已经达到竞争对手的十倍以上,为ofo迅速布局全国提供了保障。
年是共享单车最辉煌的一年,据公开资料,这一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万辆,ofo和摩拜开始了融资、补贴与投放竞赛。双巨头在贴身比拼的同时,自年7月始,悟空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小鸣单车等相继陷入倒闭、合并。
三、陨落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用来形容共享单车再合适不过。投放单车容易,但后期运维不易。当年作出封校的决定时所面临的问题再次摆在ofo创始人面前,投放到城市中的单车散落在各个角落,同时,由于太注重市场的占领,单车品质不高,损坏的单车随处可见。原以为投放的单车越多,能带来越多的收益,然而实际是投放越多,损坏、丢失、无人问津的单车越多,而通过减少运维的人员,能租用的单车也逐渐减少,ofo开始陷入恶性循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随着ofo对供应商欠款的增加,押金退还时间延长,退押金的人也与日俱增。通过用户数的倍数级增长,ofo开始腾飞,也随着退押金用户数的爆发式增长,ofo也迅速陷入僵局。
四、资本沉浮
烧钱的游戏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ofo的资本史上有著名的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的身影,也有滴滴、阿里投入。
年,当ofo在校园野蛮生长的模式得到验证时,朱啸虎即投入千万元。朱啸虎的投资的理念是不能赚到10亿美元的项目不投,投入后尽快促成巨头之间的合并,实现退出。但在戴威这里碰了壁,因为戴威不愿与摩拜合并,相比其他被投资者而言,更注重其控制权。同样,虽然滴滴也投资了ofo,也因为控制权的问题而分道扬镳。
在岌岌可危的现在,不知戴威再回首当初,假如一切可以重来,是否会更注重自行车的质量、多考虑运维成本,还是会接受朱啸虎的建议,早日完成合并大棋,亦或会舍去更多的控制权,来延续最初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