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国家4A景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
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位于贵州省西部威宁县县城西南面,水域面积46.5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等种鸟类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中转站。草海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国Ⅰ级重要湿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十大观鸟基地,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
草海发育在由中、下石炭系灰岩为主构成的威(宁)—水(城)背斜上。湖盆的形成受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湖区周围地形平坦,土层肥厚,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发达地区,从湖岸存在着湖蚀阶地,湖中及湖周围堆积有厚达85米的湖相堆积层,并含有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常见的化石等,表明草海有着复杂的发育历史,可能经历了多次积水—缩小—干涸—再积水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与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及喀斯特发育演化密切相关,总的趋势是由大变小,草海积水成湖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其时淫雨连绵,山洪暴发,挟沙带石,将草海消水洞堵塞而成,疏干时尚见有被湖水淹过的清代墓碑。年湖水曾一度排入羊街河(洛泽河)。
从地质构造来说,草海自然保护区位于黔西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威宁水城大背斜向北弯曲的顶端部位。从地貌上看,草海自然保护区为起伏急剧的高原中山狭谷,且成阶梯状的高原山原地貌。草海盆地的地形趋势,西、南、东三面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渐降低,成为草海湖盆的泄水方向。草海湖盆周围属高原缓丘(溶丘),地形平缓开阔,地面起伏极小。由湖盆向外,地貌为高原丘陵盆地,地面起伏较大。
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温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毫米,年平均气温10.5℃,平均相对湿度79%。保护区气候特征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湿润、冬春干燥,干湿季节明显,干季11月~第二年4月,湿季5月~10月,低湿干燥,昼夜温差大。年均温为10.6℃,年均降水量约为毫米,相对湿度80%。
草海属长江水系,是金沙江支流横江的格泽河的上源湖泊。草海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地下水补给。草海湖集雨面积平方千米,年汇水量约~万m,水资源极为丰富,是贵州高原上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汇入草海的河流有卯家海子河、东山河、白马河和大中河等小河流,它们大多数是发源于泉水的短小河溪,其流量随降水的季节变化而变动。草海湖,水域面积为46.5平方千米,正常水位.7m,最大水深5m。受降雨影响,草海湖水域面积因季节而发生变化。土壤类型划分为黄棕壤、沼泽土、石灰土和石质土四个土类。其中,耕地土壤有黄灰泡土、黑灰泡土、火石灰泡土、黏质灰泡土、小黄泥灰泡土、大黄泥灰泡土、岩灰泡土、灰泡黏土等15个土种。
草海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主要包括簸箕湾、胡叶林、朱家湾、西海、吴家岩头和阳关山等地集中分布有浅水沼泽、莎草湿地、草甸、草地等珍稀濒危水禽栖息地、觅食区。历史已经证明,草海水位的状况决定着草海水文和湿地面积,在影响草海黑颈鹤等越冬种群数量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全面、有效保护草海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水禽,其核心区范围以草海一年中最高水位.0m时形成的浅水沼泽、莎草湿地、草甸、草地等珍稀濒危水禽栖息地、觅食区和水生生物群落集中分布区及部分水域来界定,面积共.05平方千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2.52%。缓冲区范围以核心区外围~m的陆地和水域来界定,面积为.51平方千米,占保护区面积的5.62%。保护区内缓冲区以外的其余区域,面积为.44平方千米,占保护区面积的71.86%。
草海的水生植物有43种属。草海水草农藻覆盖率达60%。现有海菜花、芦苇、蒲草、水葱、紫萍、金鱼藻等水生植物40余种,而且还有农藻、盘藻等多种植物。截止到年,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草地和沼泽地的植物有荆三梭、水葱、水毛花、菖蒲、水芹、两栖蓼、四角菱、金鱼藻、轮藻、水车前、狐尾藻和萍。周围地区有一些由华山松与云南松组成的人工松林和灌丛杜鹃。[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800.html